關於—2023年度觀察團
「年度觀察團」是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的重要項目之一,除針對CREATORS 的創作計畫進行評論書寫,也在過程中對於當代藝術創作或實驗創新的可能性進行討論,試圖從另翼角度理解創作者的思考及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境。隨著創作計畫啟動,觀察員們也陸續與團隊見面,透過他們的視角,為創作計畫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2023年度觀察團成員包括召集人王聖閎、觀察員沈克諭、梁廷毓、葉杏柔、蘇唯瑄。
前藝評人,現為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第16、17、20屆)。研究興趣包括當代錄像、行為表演及身體性創作;關注當代加速度政治下的生命政治,聚焦於科層機器對身體行動和耗費模式的影響,並持續反思在地藝術理論的生產與擴延。
⋯⋯⋯⋯⋯⋯⋯⋯⋯⋯⋯⋯⋯⋯⋯⋯⋯⋯⋯⋯⋯⋯⋯⋯⋯⋯⋯⋯⋯⋯⋯⋯⋯⋯⋯⋯⋯⋯⋯⋯⋯⋯⋯⋯⋯⋯⋯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就讀中,近期關注臺灣當代藝術中的田野。
訪談
翻譯做為方法:關於弱群體的初步思考 (文|沈克諭)
計畫、偏航、修復空間:探跨領域下的身體差異 (文|沈克諭)
觀察報告
不動之動:意不在抵達的行動與書寫 (文|沈克諭)
朝向一件作品的完成:創作/書寫的同質異構 (文|沈克諭)
⋯⋯⋯⋯⋯⋯⋯⋯⋯⋯⋯⋯⋯⋯⋯⋯⋯⋯⋯⋯⋯⋯⋯⋯⋯⋯⋯⋯⋯⋯⋯⋯⋯⋯⋯⋯⋯⋯⋯⋯⋯⋯⋯⋯⋯⋯⋯
藝術創作者與研究者,現為2023年「CREATORS 創作/研發支持計畫」年度觀察員。曾任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特約評論人(2019-2021),近年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獎助(2022-2024);「世安美學論文獎」(2022);「鴻梅新人獎—藝術評論類」年度專家評選獎(2020)。評論散見於《藝術家》、《ARTSPIRE》、《藝術觀點ACT》、《典藏ARTouch》、《典藏.今藝術》、《PAR表演藝術》等。
訪談
一場石敢當的退神儀式:對「介入空城現場」行動的追問 (文|梁廷毓)
創作者、溝通師與動物之靈:對「帝國的標本」創作的探問 (文|梁廷毓)
觀察報告
緩衝、遲延與知覺行動:「介入空城現場」及其關係導向的評述 (文|梁廷毓)
構想之後.展演之前:「帝國的標本」及其間距型評述 (文|梁廷毓)
⋯⋯⋯⋯⋯⋯⋯⋯⋯⋯⋯⋯⋯⋯⋯⋯⋯⋯⋯⋯⋯⋯⋯⋯⋯⋯⋯⋯⋯⋯⋯⋯⋯⋯⋯⋯⋯⋯⋯⋯⋯⋯⋯⋯⋯⋯⋯
獨立藝術工作者。2014至2023年1月任職「在地實驗」與「數位藝術基金會」,曾任「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負責人、「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計畫主持。她目前從事當代藝術、科技藝術研究與製作工作,關注台灣九〇年代藝術史與影音檔案識讀的議題,近期評論專題「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獲國藝會2022年「現象書寫」補助。個人網站:https://hjyeh.com/
訪談
「設計」的侷限⸺鄧九雲、曾乙文訪談側記 (文|葉杏柔)
以電音自造「啟靈」之道⸺專訪李慈湄與郭家穎 (文|葉杏柔、蘇唯瑄)
觀察報告
取消還是深偽?一些關於「虛構」的思考 (文|葉杏柔)
以聆聽描圖,或如菌絲蔓延⸺「啟.靈」計畫觀察報告 (文|葉杏柔、蘇唯瑄)
⋯⋯⋯⋯⋯⋯⋯⋯⋯⋯⋯⋯⋯⋯⋯⋯⋯⋯⋯⋯⋯⋯⋯⋯⋯⋯⋯⋯⋯⋯⋯⋯⋯⋯⋯⋯⋯⋯⋯⋯⋯⋯⋯⋯⋯⋯⋯
臺灣大學牙醫系學士,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肄業,現正就讀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研究組。目前為牙醫師與藝術評論人,關注議題為臺灣當代藝術中的風景復返與田野轉向、展覽的裝置空間與藝術史方法學。經營部落格「徒手字療」:https://medium.com/@jamie0308ua。
訪談
有了鋼琴為什麼還要玩七巧板?——專訪「Live Coding研究推廣計畫」團隊 (文|蘇唯瑄)
以電音自造「啟靈」之道⸺專訪李慈湄與郭家穎 (文|葉杏柔、蘇唯瑄)
觀察報告
Live Coding:How to stay alive? 一個沒入門者的觀察 (文|蘇唯瑄)
以聆聽描圖,或如菌絲蔓延⸺「啟.靈」計畫觀察報告 (文|葉杏柔、蘇唯瑄)
「年度觀察團」是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的重要項目之一,除針對CREATORS 的創作計畫進行評論書寫,也在過程中對於當代藝術創作或實驗創新的可能性進行討論,試圖從另翼角度理解創作者的思考及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境。隨著創作計畫啟動,觀察員們也陸續與團隊見面,透過他們的視角,為創作計畫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2023年度觀察團成員包括召集人王聖閎、觀察員沈克諭、梁廷毓、葉杏柔、蘇唯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