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表演
C-LAB FVL DOME@2025台積心築藝術季

C-LAB FVL DOME@2025台積心築藝術季

全臺唯一巨型移動式戶外沉浸式體驗空間「C-LAB穹頂劇場」(FVL DOME)應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之首度移展新竹清華校園。FVL DOME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於2023年開啟硬體升級計畫,尺寸突破過往尺度,打造直徑15公尺360度穹頂劇場。C-LAB穹頂劇場透過軟硬體歷經數次迭代開發,克服球形曲面投影的校正、融接、對位、播放控制與影像前製等多重技術之複雜度,沉浸影像投影系統總運算可達 8K*8K超高解析度;內部以雙層結構隱藏影音設備,客製新型態透聲投影膜片、建構出更完善的25.4聲道環繞聲場環境。

本次於「C-LAB FVL DOME@2025台積心築藝術季」將精選精彩11件國內外藝術家風格迥異的精彩作品,台積心築藝術季邀請觀眾進DOME,共同感受目眩神迷的視聽饗宴。

 

活動場次

4/19-4/20、5/17-5/18,10:00-12:00、13:00-21:00(最後入場時間20:00)
5/03-5/04、6/14-6/15,15:00-21:00 (最後入場時間20:00)

活動地點

C-LAB 穹頂劇場|國立清華大學台積館大草坪

入場/報名方式

▶ 請至C-LAB ACCUPASS 免費索票
▶ 每場次皆需事先索票,一人一票憑票入場。
▶ 每場次活動於前一周周一中午12:00於ACCUPASS開放索票
▶ 每場播映/現場演出於開演前10分鐘開放入場,並不開放遲到觀眾入場。
▶ 節目索票資訊請鎖定「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臉書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Accupass

注意事項

▶ 演出內容有部分包含強烈閃光,敬請斟酌入場。
▶ 因活動場地為鏡面地板,建議請穿著「褲裝」進場觀賞。
▶ 因場內空間有限,禁止鋪設野餐墊、椅子;若有其他需求,請洽詢現場工作人員協助。
▶ 播映過程可拍照、即時動態拍攝,但禁止使用閃光燈。
▶ 主辦單位保有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

節目場次表

作品介紹

播映作品簡介

開場影像

◉ 吳克軍X林柏勲《第二自然》 ◉ 

 在《第二自然》中,創作者描繪了一個數位時代中的自然世界。這個世界裡,水流不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而是如絲綢般輕柔飄逸。天空中的雲朵散發著微光,彷彿夜晚的螢火蟲在空中跳舞。樹木則隨季節變化展現不同的幾何形態,既有方正的鋒利線條,也有圓潤的柔和曲線。

 《第二自然》並非僅僅再現自然景觀,而是對自然本質的重新詮釋。創作者希望通過這些異想天開的場景,讓觀眾重新思考我們與自然的互動方式。當科技飛速發展,我們是否能在數位化的世界中找到與自然共存的新平衡? 這是一部關於未來的預見,也是對當下的深刻反思。

 通過這次奇幻的數位旅程,希望邀請觀眾在驚嘆與思索中,重新審視對自然的理解,探索科技與自然交織的新可能性。自然的詩意與科技的力量在此交融,激發出無限的想像與期待。

吳克軍,創作專注於探索衍生藝術在視覺美學與跨界合作的可能性,是一位精於數位科技又具視覺敏感度的新媒體藝術家。作品跨足了聲音視覺化的新媒體表演、公共藝術裝置、跨界科技舞作以及任何數位媒體產出或傳播的跨界形式,曾於美國、韓國、俄羅斯、中國、台灣等地展出。目前主力從事演算視覺設計及跨領域創作。

影像設計:吳克軍
聲音設計:林柏勲

 

◉ 桑德琳・德米耶X米莉雅姆・布魯《異世界》 ◉ 

《異世界》試圖討論在不同場景設計的模控花園,人類與重新發現的自然狀態之間的潛在共生關係。通過生態哲學和種間共生,欲探索人類與突變的自然、植物形成狀態或非人類生活的體驗相結合的可能性。

透過尋找生物敏感性 - 非人類/超自然的敏感性,《異世界》直指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的關鍵問題,同時讓觀眾沉浸在潛在的變革經驗中。通過其富有想像力的世界構建、錯綜複雜的視覺效果和巧妙的聲音設計,嘗試為經濟衰退、後人類與自然的共生思想,提供不同的觀點與反思。

桑德琳・德米耶,是位跨域於表演藝術、詩學和錄像藝術的藝術家,其作品透過數位想像相關的美學形式發展,探討後未來主義之主題。

米莉雅姆・布魯,現居於蒙特羅,是位作曲家、數位藝術家和表演者,擅長使用音樂和聲響創作,其形式包含姿態電子音樂、影音媒材、裝置,以及運用聲響 、燈光、動作和符號觸發的互動裝置。透過其作品探討表演,不僅是編碼的文化表現形式,透過人類和非人類的代理機構,也被視為是符號系統的重複體現。他的作品曾受邀於許多國際藝術節演出,如: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等。

 

◉ 莊禾《夜遊 2023》 ◉ 

躺在房間裡,望著天花板,思緒出了門走向遠山。演出從一個失眠的風景開始,觀眾在黑暗中躺著一段時間之後,慢慢看到一個房間天花板的影像,天花板的燈。角落暗處有些雜亂的線條在竄動。接著透過在房屋內漂浮探索,慢慢帶到屋外的風景,連續的路燈、房屋,走出城市,經過一段黑暗之後眼前出現一些植物,進入森林,越來越多超現實的幻覺景象,觀眾在這趟夢境般的夜遊之後回到失眠的房間,演出結束,起身帶著這一場夢境離開。

莊禾,創作專注於手繪動畫中身體苦行、擷取特徵、製造虛幻的語意特性,表現堆疊的時間與情感;若影幀作為人理解時間空間的一種方式,動畫則是重組來自不同的當下,產生出新的時間、地點,以這個角度觀看動畫的錯覺,與真實對照,產生虛實相互拉扯的空間感,對於存在的懷疑。

 

◉ 魏廷宇《混沌文法》 ◉ 

我們必須將自身置於世界的混沌文法中,才能試圖釐出箇中痛苦或快感,並度過漫漫長夜。

《混沌文法》是一場即時演算的沉浸式音像演出,演出過程中藉由搜尋關鍵字產生相對應的模型和聲響。透過自由重組與彼此挪用展開超現實及詭譎的推演,並經由直視混沌創造重新梳理主觀世界的新空間。

魏廷宇,台灣的數位藝術家,現居東京。曾任潛艇 Submarine 的藝術總監,作品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並在台灣各地的沉浸式藝術空間與演出中擔任技術角色。作品大部分為動態影像、音像和電子裝置。探索文字和語言轉換為影像時的各種關係,包含失真、互相指涉、不同線性敘事對應等。

 

◉ 夢想動畫《植物情人》 ◉ 

夢想動畫跨領域與大塊文化合作,將黃湘玲老師繪製的台灣第一本水彩古典植物繪本《植物情人》系列作品重新詮釋。沉浸式的動畫設計以多維角度展現豐富的「植物情人」面貌,並透過沉浸式投影呈現植物從生長到盛開、從素雅到絢爛的過程,讓短暫的花期成為數位時代永恆的綻放,觀者也能在其中跟隨聲光,伸展、拍照紀錄自己美麗綻放的獨特花語。

夢想動畫,團隊作品涵蓋了跨國巨型LED裝置、數位博物館、沉浸式投影聲光秀、AR/VR/MR 等各種體驗。我們擅長執行跨域跨國的互動專案,專精於美術與技術的整合規劃,我們運用各種技術與硬體載具,創造出跨維度、多面向的互動體驗。

製作團隊:
夢想動畫、大塊文化
《植物情人》© 黃湘玲

 

◉ 陳蘇楊X冼筱然X盧德昕《油井之殤:鯨落4993尺》 ◉ 

此作揭開了2010年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發生所在地──馬孔多油井海平面底下4993呎的景況。對於一個單一事件能夠多快速地讓整個世界天翻地覆,陳蘇楊和冼筱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行了討論,他們了解到,這場疫情也許看似為一個暫時性的災難,但它卻映射出了對這個星球上的人類持續性的影響:它衝擊了無數個物種的好幾個世代。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就是這類災難的一個鮮明例子。

 從作品名稱指出的深度──海平面底下4993呎為起點,觀眾將沿著整層海洋的垂直面往上攀升,直到抵達恐怖的漏油與爆炸場景為止。作品概念透過這垂直的上升過程具體呈現,其浩瀚規模也反映了作品原初的靈感,也就是跨物種之間的連結。

 這項計畫也從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提摩西.莫頓(Timothy Morton)這兩位以哲學、科學、行星等多元視角探索世界的學者所寫的著作中得到深遠的靈感,暫且不論他們彼此之間相異的觀點,兩人都同時強調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在現今快速發展的科技景觀之中,我們經常感到迷失,但我們卻也同時被提醒著,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擁抱我們的人類本質就變得前所未有地可貴。

陳蘇楊X冼筱然X盧德昕三人致力於在科技及藝術領域進行實驗、創作並做出回應。透過建立世界觀(worldbuilding)與說故事等方式,他們深掘與文化和社會現象相關的過去及新興議題,在運用創意科技、遊戲引擎做為主要方法論的同時,也結合建築學、音樂、研究及體驗式設計,藉此提供具批判性的回應,並激發更廣泛的討論。

導演:陳蘇楊
製作人陳蘇楊、冼筱然
創意導演:盧德昕
作曲家:聖地亞哥.阿梅斯基塔
3D藝術家:張欣雨
實景素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總署 國家海洋保護區辦公室

 

◉ 吳秉聖《折疊合聲》 ◉ 

《折疊合聲》以光兼具粒子與波動的雙重特性為靈感,將數據資料轉譯為視覺語言,並於空間中播散。作品以數學公式重新描述粒子動態,探索聲音、光線與空間的交互關係。全作由程式碼生成,以像素(pixel)為單位,透過智能合約固定雜湊值(hash),衍生出兩百多種視覺結果。動態影像解構了像素排列,將其拆解為粒子,賦予各自的運動與速度。在圓頂投影下,這些粒子被重新拉伸,建構出空間結構。

畫面中聚散的粒子,將視覺焦點引向最基礎的光點,使我們得以凝視影像構成的本源。這些閃爍的微粒,其運動軌跡、明滅變化,皆成為被觀察的對象,在影像與純粹光點的定義間游移。空間中迴盪的聲響——或是與光點同步的震動,或是與之錯落的節奏,抑或是隱藏在光影變幻中的低鳴——皆與之呼應。影像的流動性營造出感知空間,促使觀者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解讀,重新理解光與聲音如何交織、承載訊息,並展現其稍縱即逝的樣貌。

在建築般的尺度下,作品將感官完整包覆,透過光線與聲音的層層推移,創造出從二維邏輯躍升至三維空間的幻覺。《折疊合聲》試圖重新詮釋視覺與聽覺的界限,讓觀者得以「看見」聲音的形態,「聆聽」視網膜上的殘影。

吳秉聖新媒體藝術家,創作為電腦音樂、音像演出、新媒體裝置。參與團隊獲頒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音像作品獲邀西班牙巴賽隆納演出。入選文化部紐約駐村計畫、獲邀臺灣聲音實驗室(TSL)與法國聲響實驗中心(IRCAM)交流計畫,以聲音設計參與紐約EMPAC媒體實驗藝術中心駐館計畫。2020獲選C-LAB Creators創研計畫,獨自研發波場合成系統(Wave Field Synthsis)。聲音設計與舞團YiLab於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演出。2023參與FilmGate互動媒體藝術節獲得提名,並入選加拿大SAT Fest 2024媒體藝術節。創作發表於台灣雙年展、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台灣燈會、月津港燈節、台北白晝之夜等活動,作品在亞洲、歐洲和北美的許多聯展和藝術節中展出。

 

◉ XTRUX x 晟《觀》 ◉ 

虛擬世界所帶來之第二現實,人們以何種身分、感官狀態去面對這樣的科技趨向。 

作品的形式由民間信仰中的「觀落陰」觀靈術的形式為發展主軸,在觀落陰的儀式過程中,創作團隊覺得法師與矇眼民眾間的連結非常有趣,這個存於意識之中的描述,也是逐漸構築「景」的過程,讓民眾如同身處現場。作品試圖導入這樣的形式,從無的場景開始,在聲響引導下,漸漸以物件去建構出場景、世界,試圖在虛擬場景建構的過程中,實驗虛擬現實反向浸入的過程。 作品與聲音藝術家晟合作,晟過往的作品時常使用臺灣傳統樂器及環境音和田野錄音的聲響,揉合數位音樂的技術,詮釋出有別於一般傳統樂器的樣貌,融合東/西方世界觀的電子音樂場景,讓聲音與影像產生更多的突破與嘗試。

*注意事項:演出含有閃光、較大聲響等情形,敬請斟酌入場。

XTRUX ,成立於2020年末,由多位關注於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者組成,近期以人工智慧、元宇宙、遊戲、動態捕捉、聲光、裝置、銳舞、音像等元素在藝術創作中發展,創作主要關注「虛擬世界、數位身分、民間信仰」之交互關係,試圖在虛擬及沉浸式媒體的形式中重塑三者之間的關係。

,本名顏晟文。作品跨足實驗聲響/電影/劇場之間,風格遊走在探究真實與虛幻失真的聲音面向中。現著重於聲音的顆粒合成,融合擬音,環境音和田野錄音、傳統樂器。

 

◉ NANONANO《Heterotopia: Dome》 ◉ 

米歇爾·傅柯曾在1960年代提出了Heterotopia的概念。 不同於烏托邦萬事皆好或是反烏托邦萬事皆糟的虛構預測,Heterotopia意指某種實際存在、外於現實世界,卻又能從其中反應出現實世界景象的空間。本作品以Heterotopia的基礎概念作為核心往外延伸,在微觀世界中以真實世界的樣本創造出以尺度換取時間且實際存在卻又看似虛幻的現實場景。在穹頂劇場(DOME)裡,NANONANO重新建構微觀世界中的宏觀場景。以重新解碼編譯電子訊號的方式,透過不同形式的數位化視覺展現出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多樣可能性,並結合場域特性創造出被奇觀地景環繞的包覆式觀看體驗。

*演出內容有部分包含強烈閃光,敬請斟酌入場。

NANONANO,於2019年由新媒體藝術家許巽翔以及材料工程師黃胤豪組成。作品主要關注於所處現實生活環境的現況以及未來,並以頂尖工業科技技術作為創作工具。近年作品入選威尼斯第15屆Arte Laguna Prize、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FUTUER VISION LAB計劃等等,並連續於2020-2021獲選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

 

現場LIVE演出節目

◉ 僻室 House Peace《綠豆神遊記之魔 Dome 傳奇》 ◉ 

創作發想蔓生自童話《傑克與魔豆》。

喜獲魔豆的傑克,從巨人家中偷回了金幣、金雞和自動彈奏的豎琴,巨人世界的一切,成了傑克奮力追索的目標。然而,傑克在高攀向物質天堂的同時,開始失去自己,這些為拯救自身生活品質所付出的努力,終究也是低惡性的小惡行。小小的邪惡日漸積累,終將被慾望吞噬。傑克斬斷魔豆的根莖,慾望亦將應聲倒地。 

《綠豆神遊記之魔 Dome 傳奇》透過影像及聲響穿梭於虛實之間,回應 Dome 所座落的城市現地,將現實世界變形為成人童話寓言,觀看「惡」如何成形;並藉由表演者的在場,引領觀眾在傑克與巨人的視角之間轉換,逐步探索、拆解穹頂之下,城市中人的慾望結構。而魔豆啊魔豆,原來一早你就在我手中。

僻室 House Peace,創立於2018年,由一群擁有劇場各領域專業的成員組成,範疇包含導演、表演、舞台、燈光、服裝等劇場展演及各類視覺設計。 以多元創意為主導,從劇場出發,嘗試與各式創作媒材結合,目標成為共融劇場表演、空間景觀及原創文本的計畫實驗室。

共同創作|吳子敬、吳紫莖、吳靜依
表  演  者|吳靜依
影像設計|葉澈、韓希妶
音樂設計|楊世暄
燈光設計|吳峽寧
造型設計|陳則妤
演出團隊|僻室 House Peace

 

◉ 驫舞劇場蘇威嘉《自由步:造山運動》 ◉ 

一場未來舞蹈的動態雕塑實驗。舞動肉身結合大型異材質,於Dome的穹頂下舞出全新視覺體驗。

肉身、物件與沉浸式空間將各成有機的主體,共築僅屬當下的動態鏈結,鑿刻出質地的瞬息形變。《造山運動》引領觀眾透過視覺與體感的質變,擴大探尋舞動當下的身體邊界。肉身的存在、自由的境地、觀眾的想像,種種不可預期之事將交織成消弭實體與虛擬的展演新向度,雕琢未來舞步的自由美學。

編舞|蘇威嘉
2004年成立驫舞劇場。2007年集體創作作品《速度》獲得第六屆台新藝術獎表演類年度大獎,2012年與陳武康合作的自傳式作品《兩男關係》於德國獲科特尤斯編舞大賽金獎與最佳觀眾票選獎,2009至2013年於Ballet Tech舞團擔任客席舞者。2013年開始進行以《自由步》為題的十年編舞計畫,追求舞蹈身體的細緻、極限。2016年於國家兩廳院擔任駐館藝術家。近年除了持續跳舞、創作,也開始關注作為舞蹈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並於各地分享跳舞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