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大綱
講題|“Ecology” 是如何變成「生態學」?
講者|洪廣冀
生態或生態學無疑是當今台灣社會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生態」一詞的英文為ecology,來自1866年德國生物學者Ernst Haeckel所創的新詞: “Ökologie”,原意為「寓居之學」,或關於「家」的科學。然而,Ökologie是如何轉為ecology,又成為當今的生態學?單就字面上來看,“Ökologie”
與生態學的差異可說不小;並且,若考慮到,提到生態時,我們聯想到的總是植物與動物生態,與以「家」為中心的Ökologie,說是位於光譜的兩端,並不為過。在本次演講中,我將分享晚近從事台灣環境史與生態學史的研究心得。我將說明,從 “Ökologie” 至生態學的過程,既與19世紀中葉歐美學界興起的實驗轉向(experimental turn)有關,又涉及19世紀晚期日本知識份子脫亞入歐的企圖,以及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救亡圖存的危機感。讓前述過程更有趣的是,當日本與中國知識份子費盡心思理解Ökologie與ecology的含義時,台灣既成為日本帝國的生態學實驗場;於1949年之後,生態學又轉為中國技術官僚改造台灣社會體質時的概念架構。要之,我將說明,台灣社會與生態學的糾結既深且長,絕對不是政治解嚴、環境運動興起後的嶄新現象。若關心臺灣環境者不能正視並探究此糾結,逕自勾勒出一個貪婪的掠奪型國家,以此凸顯當代環境與生態保育是多麼的「新」,甚至以今窺古,拿今日的保育概念硬套在歷史行動者頭上,我們將失去從台灣環境史中獲取任何教訓的機會。
* 本講座為2021年學實學校第四場講座,因應疫情改為線上方式舉行。
時間:7/24(六)14:00–16:00
線上講座,請事先報名
* 立方將於講座前一日寄送線上會議網址給報名者
▌講師簡歷
|洪廣冀
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研究主題為環境史、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之後在哈佛的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DC的史密森尼恩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與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為台大地理系專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