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謝英俊、劉妍、黃孫權、徐文瑞
2018.10.27(六)14:00-17:00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一)營造技術與文化傳承:中國東南與西南的兩個觀察點
講師:劉妍/回應人:謝英俊
在中國東南閩浙兩省交界山區有一種特殊的橋樑建築:編木拱橋。使用相互交織的梁木體系,能夠實現較大的跨度能力,在高山深澗間溝通道路、構架生命線。這個偏僻的區域內今天尚有百餘座歷史木拱橋遺存,更珍貴的是傳承逾兩百年的家族匠作傳統。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國際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拱橋迎來了史所未有的關注與營造熱潮,大量的「非傳承」匠人加入造橋行列。
在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雖然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在歷史上曾經發展出一種繁華精製的家屋建築,受到建築學界的矚目。近年的新農村建設中,一方面大量傳統建築正在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政府和民間都在探索使用地域性的建築語言在新建設中表達「民族性」,而二者的目的和手段大不相同。
在當代的城鄉社會經濟模式變化中,傳統匠人的生產與傳承方式正在發生劇烈改變,並將決定性地改變民間建築的文化傳承的方式。本次演講將分享以上兩個形式迥異的觀察案例,藉以一窺中國鄉村的現代化進程與營造傳統之間的張力,並借用謝英俊老師的項目案例,探討建築學者的學術視角與建築師的實踐介入,當如何更好的服務於鄉村建設與文化傳承。
2018.10.28(日)13:00-15:00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二):建築工作的社會性
對談:謝英俊、黃孫權
2018.10.28(日)15:30-17:30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三):總結論壇
對談:謝英俊、劉妍、黃孫權、徐文瑞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 老子,道德經。
2018年,由黃孫權策展的《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9月21日將在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橫跨至2019年春,隨後全球巡展。歷史上這個時刻曾是兩岸巨大傷痛的時刻,台灣921大地震的十九週年、八八風災的九週年、汶川地震九週年、雅安地震五週年、廬山地震五週年,也是尼泊爾地震後第三年。這些災難地點,都可以看到謝英俊建築師的身影,其建築實踐所帶的社會修復能量,不僅只是災後重建蓋房子而已。如謝英俊所言:「災後重建不是解決災後的問題,而是解決過去累積的問題。」災後有意義的建築乃是思考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永續寓居。如何提供可負擔與善用當地材料的農民建房,在城市巨構的公共性與個人的創造性間取得平衡,將現代建築模組化的技術進化成為人民自立建房的基礎,以弱建築成大營造,從匱乏達豐富。表達其建築實踐特性的,正是老子這句:「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
此次對談,將以策展人的田野思考與建築師的建築理念為對話,深入建築工作社會性之思考。建築不是形式的水泥盒子,環境倫理不是人類世的永遠外部性,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思考社會生產中的建築。
本日第二場將有建築考古學者劉妍、獨立策展人徐文瑞的加入論壇,以多重視角探討謝英俊的建築實踐理念。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 2018年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今年自第三場演講開始,將有九場是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主辦。
參加方式|https://thecube-e72626.kktix.cc/events/oldtech-o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