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研討會
C-LAB 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

活動票卷即將索罄
將開放現場候補,候補辦法詳如注意事項

跨入21世紀後的第一個20年,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已佈滿舊時代的參照。從當代藝術裡的檔案熱及歷史重演、影視作品流行的時代劇及宮廷劇,到流行音樂裡繁雜的次風格類型如City Pop、新迷幻、蒸氣波等,當代文化越來越熟練於消化歷史元素來創造新事物。時代錯置已成為一種常態。

網際網路是當代懷舊的重要媒介。在此人類史上最龐大的資料庫中,特定的歷史風格被重新考崛、歸檔、類型化,獲得新的傳播動能。如果傳統定義下的「懷舊」大多指向了親身體驗過的現實,如今身處後網路時代下的我們,更多時候遭遇到的風格化的歷史文本,並讓我們得以輕易緬懷一個未曾經歷過的歷史時刻。

這場論壇從後網路時代下歷史風格的逆襲展開,思考當代文化生產的魂在論。論壇名稱「未來緩慢取消」,借用已故文化理論家馬克・費雪(Mark Fisher)轉引自哲學家弗蘭科・貝拉爾迪(Franco ‘Bifo’ Berardi)的說法,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讓人們逐漸喪失了對「未來宏圖」的想像:上個世紀現代主義方案的「新」,如今被無止境的「升級」所取代。

在緩慢取消的未來之中,我們永遠感到有那麼一點過時,並因落後感到輕微焦慮。如果這創造出一種新型態的懷舊主義,在此之中,我們的文化記憶如何經過混合、轉譯、再創造?背後支撐的感覺結構會是什麼?當曾經的反文化也成懷舊商品的年代,我們又該如何思考反叛的可能?

**

「C-LAB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包含2場專題演講、7場子題講座、3場綜合討論,以及一場前夜祭特別放映活動。共邀集16位國內外講者參與。領域橫跨網路媒介、流行音樂、影視及大眾文化等。3/18–3/19論壇活動全程中/英同步口譯。更多活動內容詳見活動手冊

 

──節目 Programme──

3/17 (Fri.) 前夜放映 Special Screening

19:30-21:30
幽靈之舞
Ghost Dance
肯・麥克穆倫 Ken McMULLEN | 1983 | Color, B&W | 100min
映後座談 Post-screening Talk | 張世倫 CHANG Shih-Lun

 

3/18 (Sat.) 論壇 FORUM - DAY 1

▒ 場次一 Session 1 ▒

10:30-12:30
「既負如來亦負卿」──談仙俠、宮鬥劇的懷舊與日拋愛情
“Both the Devil and the Blue Sea”—Nostalgia in Xianxia Dramas and Chinese Period Dramas, and Fast-Food Romance
黃資婷 Sibyl HUANG

透過「文化方法」所製造的──未曾存在的歷史時空
Produced through “Cultural Approaches”— Historical Worlds That Never Existed
賴火旺 Prof. LAI Ho-Wang

──綜合討論 Panel Discussion──
主持人 Moderator | 鄭秉泓 CHENG Pin-Hong
與談人 Panelists | 黃資婷 Sibyl HUANG、賴火旺 Prof. LAI Ho-Wang

▒ 專題演講 Keynote Speech ▒

14:00-15:40
未來緩慢取消:超停滯、再創造性與復古狂熱再思考
The Slow Cancellation of the Future: Hyperstasis, Recreativity, and the Retromania Critique Reconsidered
賽門・雷諾茲 Simon Reynolds
回應人 Discussant | 張世倫 CHANG Shih-Lun

▒ 場次二 Session 2 ▒

16:00-18:00
雲的時間與鏈的時間
Cloud Time and Block Time
李佳霖 LEE Chia-Lin

機器中的幽靈:網路成癮、幸福感與左派
Ghosts in the Machine: Addiction, Wellbeing and the Left Online
麥克.瓦森 Mike Watson

──綜合討論 Panel Discussion──
主持人 Moderator | 徐詩雨 HSU Shih-Yu
與談人 Panelists | 李佳霖 LEE Chia-Lin、麥克.瓦森 Mike Watson

 

3/19 (Sun.) 論壇 FORUM - DAY 2

▒ 專題演講  Keynote Speech ▒

14:00-15:40
致幻共產主義與亞洲的迷幻政治
Acid Communism and Psychedelic Politics in Asia
毛利 嘉孝 Yoshitaka Mori
回應人Discussant | 何東洪 HO Tung-Hung

▒ 場次三 Session 3 ▒

16:00-18:30
中國的美術館–俱樂部電子樂興衰:幽靈學式小傳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lectronic Music in the Chinese Museum-club Complex: a Hauntological Biography
陳璽安Zian CHEN X 李佳桓 Alvin LI

舊日主流與當今小眾:City Pop和臺灣場景的化學反應
Old-Time Mainstream and Present-Day Niche: Chemistry Between City Pop and Taiwanese Cultural Scenes
因奉(陳延碩)Infong (CHEN Yan-Shouh)

沒有地下,只有雲端:蒸汽波和它的聲響物聯網
There is no Underground but Clouds: Vaporwave and Its Internet Of Sounds
羅悅全 Jeph LO

──綜合討論 Panel Discussion──
主持人 Moderator | 簡妙如 JIAN Miao-Ju
與談人 Panelists | 陳璽安 Zian CHEN、李佳桓  Alvin LI、因奉(陳延碩)Infong (CHEN Yan-Shouh)、羅悅全 Jeph LO、王信權 WANG Hsin-Chuan

 

──專題講者簡介──

Simon REYNOLDS 賽門・雷諾茲
賽門・雷諾茲出版過八本關於流行文化的書籍,包括《能量閃現:銳舞音樂與舞蹈文化之旅》(Energy Flash: A Journey Through Rave Music and Dance Culture,1998)、《破壞然後再開始:1978–84的後龐克》(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84,2005)、《復古狂熱:流行文化對自身過往的癡迷》(Retromania: Pop Culture’s Addiction to Its Own Past ,2011),以及《震與懾:華麗搖滾及其影響》(Shock and Awe: Glam Rock and its Legacy,2016)。出生於倫敦,賽門自1990年代中開始長居於美國,並在2010年從紐約搬到洛杉磯。他目前致力於教授加州藝術學院的實驗流行課程,並同時為《紐約時報》、《衛報》、《Pitchfork》與《The Wire》等雜誌撰稿。他也同時在Blissblog上經營多個部落格:blissout.blogspot.com

Yoshitaka MORI 毛利 嘉孝
1963年生,毛利嘉孝博士是東京藝術大學社會學、文化研究與媒體研究的教授,為京都大學經濟學學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媒體與行銷碩士以及社會學博士,研究興趣包含後現代文化、媒體、當代藝術,以及城市與跨國主義。其著作包含《班克斯》(Banksy)(光文社,2019)、《街道上的哲學》(NHK,2009)、《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せりか書房,2005/2012) 、〈J-Pop前進世界:數位媒體時代的新全球粉絲國度〉(J-Pop Goes the World: A New Global Fandom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收錄於三井徹所編著之《日本製造:流行音樂研究》(Made in Jap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Routledge,2014),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後的新集體主義、參與和政治〉(New Collectivism,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s after the East Japan Great Earthquake,收錄於《世界藝術》(World Art),Routledge/Taylor & Francis,5/2輯,2015)、〈文化=政治:飛特族時代新抗爭文化的興起〉(Culture=Politics: The Emergence of New Cultural Forms of Protest in the age of Freeter,收錄於《亞際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第6期第1輯,Routledge:倫敦,頁17-29,2005)、《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 修訂版》中文版已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發行。

──子題講者簡介──

黃資婷
文字工作者,劇評人,現為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後研究員。世新大學新聞系雙主修中文系畢業,成功大學中文所與藝術所雙碩士,成功大學建築所與中文所雙博士。博士論文為《抒情之後,離現代──以林徽因、王大閎為起點談建築與文學相遇論》、《抒情離現代:懷舊的能與不能──論林俊頴小說》,關注領域為現代文學、現當代文藝理論思潮、影像敘事與文化研究、跨領域研究、現當代建築史與建築理論,個人著作有《雙聲.雙身:當代電影中的分裂主體研究》(秀威出版)

賴火旺
空中自體動力宣言(發言人)。人稱「火旺教授」,關注科技、藝術、新媒體、文化現象與神祕動物學。

李佳霖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研究與實踐關注方向為數位時代的文化研究、媒體理論與藝術創作。目前就讀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班,同時擔任自牧文化負責人,製作展覽與出版圖書。

Mike WATSON 麥可.瓦森
麥可.瓦森(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博士)是理論學者、評論家、策展人,關注文化、新媒體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曾為《雅各賓》(Jacobin)、《激進哲學》(Radical Philosophy)、《藝術觀察》(ArtReview)、《藝術論壇》(Artforum)以及《超敏感》(Hyperallergic)等刊物撰稿,也曾在第55屆與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以及於帕勒摩舉辦的第12屆歐洲宣言展中策劃活動。2022年9月,他在Zer0 Books出版第三本書《馬克.費雪迷因:法蘭克福學派如何預見了資本現實主義》(The Memeing of Mark Fisher: How the Frankfurt School Foresaw Capitalist Realism),並在2023年1月於《尼采與回應政治》(Nietzsche and the Politics of Reaction,Palgrave 出版)一書中撰寫專篇文章。目前任教於芬蘭的奧盧大學。

陳璽安
現居上海與臺北,定期與藝術家、作家合作發展另類藝術項目。白浪定居殖民博物館(2022–)一員,曾是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下屬期刊《堆肥》的年度駐站編輯(2021–2022)及在線放映(2022)、《黑齒》雜誌創刊編輯(2020–2022)成員、合作編輯《公共製造》(2022)和《箭廠空間五年書》(2020),近期曾在立陶宛尼達藝術村策劃「生產熱2008:閱讀材料」(2022)。

李佳桓
作家、策展人,與陳思穎共同於英國泰特美術館擔任何鴻毅家族基金資助的大中華區副策展人,同時擔任《frieze》雜誌特約編輯。過去曾任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英文編輯及《藝術界LEAP》編輯。於2015年創辦名為「CINEMQ」的獨立短片放映與派對組織,聚焦東亞酷兒電影的生產。現居倫敦及上海兩地。

因奉(陳延碩)
樂評人,曾任音樂雜誌《小白兔通訊》編輯,文字散見於線上線下各媒體。利物浦大學音樂產業研究碩士,喜歡音樂場景和東亞跨區域的研究。

羅悅全
臺北立方計劃空間的成立者之一,「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共同策展人,並擔任該展覽讀本(2015)的主編。「聲經絡: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2020)展覽與網站總策劃,以及「立方論壇音樂節-聲波薩滿」(2022)總策劃。曾編著《秘密基地──台北音樂版圖》(2000)、翻譯《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少年文化的故事》(2002)。2016年,負責網站「聲軌──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soundtraces.tw)、「話鼓電台」的策劃與主編。

──回應人/主持人/與談人簡介──

張世倫
影像史研究者、獨立藝評人,曾任博物館員與雜誌記者,政大新聞所碩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未完成,黃華成」(2020,北美館)策展人,專書著作《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2021),並譯有《攝影的異義》、《另一種影像敘事》與《這就是當代攝影》等。研究專長包括影像史、當代藝術、音樂批評、電影研究、美學現代性與冷戰史等,現正持續從事影像批評及台灣攝影史相關研究的書寫計畫。

何東洪
現為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興趣為臺灣獨立音樂與文化。共同策展之「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獲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鄭秉泓
寫影評,歷任新北市電影節策展人(2012-2014)及高雄電影節短片策展人(2013-2019),現為東海大學及義守大學兼任講師,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2010)和《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2019)兩本影評集,以及監製短片《伏流》(2018)。長年擔任臺灣影視製作補助的評審委員,也是金馬獎、金鐘獎、金穗獎與臺北電影獎的評審團之一。

徐詩雨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通訊工程所與紐約大學視覺藝術行政研究所,2015年與夥伴共同創立《介面 SCREEN》中英雙語媒體藝術平台,並獲選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威尼斯雙年展策展培力。現為獨立研究者與自由撰稿人,2018 - 2021年擔任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研究的領域包括圖像、媒介與新物質女性主義,文章散見於《Leap》、《Yishu》、《典藏投資》、《數位荒原》、《藝術論壇》中文網與《藝術家》等媒體。

簡妙如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流行文化、獨立音樂及次文化場景的愛好者及研究者;撰寫論文之餘,也書寫音樂文化評論、出版個人小誌。她的英文著作包含《地下社會與 D22:台北與北京兩地的傳奇 Livehouse 與變遷中的音樂場景》(2017)、《東亞 DIY 音樂志業的生存抗爭與抵抗政治:中國與台灣的個案分析》(2018),以及《台灣獨立音樂如何走向世界:華語流行、東亞DIY、跨地專業統籌》(2020)。

王信權
音樂文字工作者,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任職於過唱片行及音樂媒體,資歷約為十年。關注臺灣獨立音樂場景發展及歷史脈絡銜接,撰寫過新活水的「台語歌,向前走:新台語歌30年」專題、〈不合時宜的文化時間:初探細野晴臣與Mong Tong的創作策略〉,以及協助「瞎槓 History」製作故事腳本,其它文章散見於《吹音樂》、《The Big Issue》、《Shopping Design》、《KKBOX》、《扭耳仔》及《VICE China》 等,集結於「瓦瓦的專欄時間」。

 

───────

指導單位 Supervisor|文化部
主辦單位 Organizer|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合作單位 Collaborator|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CCSCA

───────

▶ 活動免費索票,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與時間變動權利。
▶ 欲現場候補者,請於活動開始前至現場登記,活動開始後視座位數依序進場。
▶ 退票請至網頁版ACCU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