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CREATORS 五週年:將來形狀 |圓桌討論系列

近幾年,由不同機構及組織推動的各種「創作支持系統」發展越見成熟,儘管辦法、對象、資源條件等或有差異,但「針對創作前期的陪伴」卻是相通之處。這些機制試圖混合經費補助、陪伴諮詢、技術媒合、節目委製/共製等不同規則,以創造一種更有機的方式來推動藝術生產。隨系統而生的新職能也出現了,藝術家的創作不只是單打獨鬥,過程中還有陪伴顧問、戲劇/創作構作,甚至是觀察書寫者等。

作為這樣一種新的藝術生產建制,我們該如何思考這些「創作支持系統」的存在意義?它對於創作生態又帶來何種影響?我們將從機構方、陪伴顧問、觀察書寫者三個角度,切入這個當代藝術生產機制的晚近現象。

 

此三場圓桌討論會為「將來形狀:CREATORS五週年」系列活動之一,其它節目詳情請參考:https://clab.org.tw/events/creators_5th_anniv/

 

*與談人均按姓氏筆劃排列

 

▒▒▒▒ 場次 Sessions ▒▒▒▒

#1
創作支持系統的現況與未來

當前「創作支持系統」正試圖尋找一種更有機的方式來推動藝術生產及創作,我們該如何思考其中的意義、效益與困境?對於藝術創作生態又帶來何種影響?這場討論邀請到近年來在公立機構及民間組織中默默推動各式「創作支持系統」的計畫統籌、策畫執行者齊聚一堂,分享各計畫過往的實踐,並從中思考更寬廣的未來。

時   間 | 8/27 (Sat.) 13:00–16:00
地   點 | 102共享吧
主持人 |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與談人 |
王偉齡(臺中國家歌劇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新藝計畫、藝術孵育計畫)
高翊愷(思劇團總監暨獨立製作人:微型創作陪伴計畫)
陳柏潔(藝術報國藝術總監:好青!藝術創造計畫)
蔡如歆(國家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節目製作組組長:新點子實驗場R&D計畫)
孫平(SEA-plateaus 交流平台計畫主持人)
游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
◆ 參加方式|座位有限,請事先報名:https://forms.gle/abyLDYKhXaBPM4x3A

 

#2
後台書寫:計畫過程的觀察寫作

當創作過程中出現了陪伴者的角色,也派生出一種針對創作過程的第三人視角之觀察書寫。
如果傳統的藝評所凝視的對象大多是創作最終的「產物」,那麼這種新興的「觀察書寫」則將眼光投向了創作過程──這個以往藝評陌生的對象。究竟寫什麼、為何寫、如何寫?又存在何種書寫倫理問題?由於目前這類書寫大多是由機構方創造的書寫機制或平台推動,我們又該如何思考其中關於書寫的政治?本場討論邀請到過往曾擔任或現任的 CREATORS 年度觀察員共同與會交流,主持人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游崴。

時   間 | 8/28 (Sun.) 14:00–16:00
地   點 | 102共享吧
主持人 | 游崴(C-LAB 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統籌)
與談人 |
沈克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
秦雅君(資深藝術編輯)
陳晞(典藏 Artouch.com 企劃編輯)
謝鎮逸(藝評人)
◆ 參加方式|座位有限,請事先報名:https://forms.gle/abyLDYKhXaBPM4x3A

 

#3
旁觀他人創作:觀察顧問的田野

隨著創作支持系統的興起,也伴隨而生了如「創作顧問」、「戲劇構作」、「觀察員」等新角色,其角色定位、工作方式、與創作者的關係有哪些可能?這種創作上的陪伴究竟意味著什麼?而這些創作陪伴者在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兩個領域起的作用有什麼差異?與當代時興的「計畫型創作」又有何種關係?
本場討論會邀請到導演暨策展人鴻鴻、社群經營者孫以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王聖閎,以及策展、藝評暨劇場構作周伶芝共同與會討論,並由侯昱寬(關渡美術館策展人)主持。

時   間 | 9/3 (Sat.) 14:00–16:00
地   點 | 102共享吧
主持人 | 侯昱寬(關渡美術館策展人)
與談人 |
王聖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周伶芝(策展、藝評、劇場構作)
孫以臻(社群經營者)
鴻鴻(導演、策展人)
◆ 參加方式|座位有限,請事先報名:https://forms.gle/abyLDYKhXaBPM4x3A

 

▒▒

將來形狀:CREATORS五週年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CREATORS 5th Anniversary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協辦單位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