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崩塌記憶之宮」藝術家座談

C-LAB 2023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從媒介載體的角度,探索時空錯置下的歷史記憶,並由「文本化的歷史」以及「物質化的記憶」兩條軸線交錯,詰問歷史記憶如何殘留在當代生活中。展覽不僅關注過去發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時刻後來發生了什麼,如何被重新詮釋和再利用,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文化記憶。展期間將舉辦兩場藝術家座談,邀請國內外參展藝術家與策展人游崴對談,分享他們各自的創作理念與脈絡,場次如下:


▌場次一
06/10 (SAT) 14:00-16:00
與談人:AKI INOMATA、崔元準 CHE Onejoon、 dj sniff、傑克・伯頓 Jack BURTON、金川晋吾Shingo KANAGAWA、荒木悠 Yu ARAKI(活動將採中英逐步口譯)
主持人:游崴
地點:CREATORS空間102 共享吧
👉🏻 報名連結

 與談人簡介
AKI INOMATA
AKI INOMATA與各式各樣的物種「協力」創造作品,聚焦於並非人類所獨有的「製作」行為。她探索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創作。主要作品包括《何不給寄居蟹一個「庇護所」?》,試圖以3D列印製作的殼作為寄居蟹的居所。另一件作品為《我和狗披上彼此的皮毛》,其中藝術家和她的狗穿著以各自的毛髮做成的披肩。近期展覽包括「破碎的自然」(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21)、「AKI INOMATA:顯著的他者性」(日本青森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2019)、第二十二屆米蘭三年展(義大利,2019)、泰國雙年展(甲米府,2018)、「AKI INOMATA:何不給寄居蟹一個『庇護所』?」(法國南特美術館,2018)。

崔元準CHE Onejoon
視覺藝術家、電影創作者,關注社會結構的轉變(例如政治與意識型態)如何影響人們的居住場所與認同。早期的作品透過攝影、影片、檔案揭示了隱藏在整個朝鮮半島的冷戰意識形態背景。2013年開始研究非洲與東亞的關係。近期作品包括《國際友誼》,探討北韓在非洲建立雕像與紀念碑的歷史事件;《我的烏托邦》,一齣關於赤道幾內亞第一任總統之女在北韓成長的文獻劇;《黑色首都》,揭露美國駐南韓軍事基地周邊非洲社群的離散文化。他曾參與展出的國際展覽包括台北雙年展(2008)、東京宮展覽(2012)、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14)、新美術館三年展(2015)、盧邦巴希雙年展(2019)、雅加達雙年展(2021)等等。

dj sniff
dj sniff(水田拓郎)是實驗電子藝術、即興音樂領域的音樂家、策展人。作品以一種結合DJ表演、樂器設計、自由即興創作的獨特實踐為基礎。合作對象包括伊凡.帕克、大友良英、馬汀.泰特里、保羅.赫布威柏、塔里克.阿圖伊、Senyawa樂團。曾擔任阿姆斯特丹電子樂器音樂工作室藝術總監(2007-2012)、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訪問助理教授(2012-2017)、京都精華大學副教授(2020-2022)。目前定居洛杉磯,並擔任亞洲實驗音樂藝術節的聯合總監。他於2022年發行最新的黑膠唱片《平行的玉音軌》,處理日本在二戰尾聲時的歷史性廣播及其在臺灣的接收情況。

傑克伯頓Jack BURTON
生於南威爾斯,現居布魯塞爾,人生經歷擺盪於兩地。2017年畢業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近期的個展包括布魯賽爾10N藝廊的「Brico Jack」(2023)、柏林的The Gimp藝廊「展覽音樂第一輯」(2022)、布魯塞爾Cunst-link藝廊「非得丟棄一切嗎?」( 2022)、維也納淡紫策展計畫空間「長途公路旅館」(2022);維也納杰索藝術空間聯展包括「新空間秀」(2021)、柏林芭芭拉.圖姆藝廊線上展覽「歐洲與岩石」(2020)。

|金川晋吾 Shingo KANAGAWA
從神戶大學與東京藝術大學分別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個展包括「Nagaima」(神奈川橫濱市民美術館, 2018)、「父親2009.04.10-」(大阪176畫廊,2017)、「父親 2009.09-」(東京新宿佳能沙龍,2016)與「長者之家」(東京銀座沙龍,2014),已出版的攝影書有《父親》(青幻舍,2016)以及《與動物》(MUESUM,2009)。

|荒木悠 Yu ARAKI
1985年生於日本山形市,目前駐居日本京都,畢業於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山姆.福克斯設計與視覺藝術學院雕塑學士,東京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碩士。近期展覽有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大阪中之島美術館、成都當代美術館、杜伊斯堡DKM美術館、首爾藝術善載中心、東京無人島製作藝廊、巴塞隆納胡安.米羅基金會美術館等地舉行。作品也曾於許多國際影展中放映,如巴黎/柏林國際影像藝術節、馬賽國際影展、卡塞爾紀錄電影暨錄像展、伯威克電影與媒體藝術節、倫敦影展、DMZ韓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曾入圍烏克蘭基輔維克托.平丘克基金會未來世代藝術獎,並榮獲鹿特丹影展金虎短片獎、橫濱藝術委員會U39藝術家獎助、日本東京惠比壽國際藝術與另類視覺映像祭的特別獎。

主持人簡介
游崴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關注台灣戰後藝術與視覺文化。曾擔任《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與特約撰述。2015年於倫敦大學佩爾茨藝廊策畫展演「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2017年與在地實驗共同策畫「破身影」入圍第16屆台新藝術獎。2018年起於C-LAB策畫展演包括「姚瑞中:犬儒共和國」(2020)、「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2022)等,以及2023年C-LAB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及年度展覽「崩塌記憶之宮」。

──────────────────────────────────────────

▌場次二|07/15 (SAT) 16:00-17:30
與談者:李勇志、許芝瑜、許哲瑜/陳琬尹、謝詠程
主持人:游崴
地點:CREATORS空間102 共享吧
👉🏻 報名連結

與談人簡介
李勇志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班,李勇志從自身自工業區成長經驗出發的在地性、集體加工感的身體記憶出發,思考臺灣在面臨國際化、現代化與個人品味化的對峙之下不可迴返的現狀,探討在此無可奈何的未來之中,藝術如何成為一種懷舊形式的假裝。近期展覽有「日惹雙年展」(2019)、「秘密南方」(2020)、「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2021)。2022年獲選C-LAB「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並自行策劃各項公眾活動。

許芝瑜
1990年出生於臺灣,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主修雕塑。許芝瑜從業餘的角度進行研究,對博物館展示物的歷史及其用途提出質疑。經常使用紙黏土、保麗龍、海綿等素材重新配置記憶中博物館的樣貌,並企圖創造一個可以自由拼貼、想像,並有如博物館般的空間,藉由失去功能的博物館場域,帶領觀眾重新觀看物件並隨之展開想像。個展包括「櫃子裡的排列方式」(2023)、「Spiral Maze螺旋狀迷宮」、「扁石與圓石」(2022),聯展包括日本「山原藝術節」(2023)、 「ARTISTS' FAIR 2021」(2021)、「6.6」(2019)等。

許哲瑜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曾於HISK比利時高等藝術學院及Le Fresnoy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駐村。自2022年開始,參與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兩年期的進駐計畫。作品形式多以動畫、錄像、裝置為主。作品關注媒介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對創作者而言,無論是個人私密的或群體記憶,重要的並不只是透過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歷史,更是記憶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過程。參與展覽包括聖保羅雙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Sonsbeek公眾項目、Videonale錄像藝術雙年展(2021)、上海雙年展、倫敦設計雙年展(2018)、亞洲藝術雙年展(2017)。

陳琬尹
寫作與研究,曾任《藝術觀點ACT》(2011-2012)、《藝術家》(2014-2017)雜誌編輯與評論書寫,並參與美術館展覽計畫: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破身影》研究編輯(2017)、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客座評論寫作(2021),近年文章散見《現代美術》、《攝影之聲》。關注藝術實踐與歷史如何書寫、再現、建構的對峙,現為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謝詠程
謝詠程的創作關注身體感知的構成,透過材質、視覺語彙靠近感官,藉由重新書寫不同文本,探索言說框架中的身體感。在相異的途徑中,身體同樣被視為特定情境與脈絡下的產物,當自身的扮演與異質媒材的並置時,身體不再只是被描繪的對象,也被賦予形塑作品的主動性。藝術家透過圖像和文字在不同媒材(體裁)之間的轉換,尋找適度的鬆動,讓文字與身體的渠道通暢。在他的創作中,文本不只被演繹,也被用來建構「自我」,而作品始終是某個版本的自我與外在環境的斡旋。

主持人簡介
|游崴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關注台灣戰後藝術與視覺文化。曾擔任《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與特約撰述。2015年於倫敦大學佩爾茨藝廊策畫展演「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2017年與在地實驗共同策畫「破身影」入圍第16屆台新藝術獎。2018年起於C-LAB策畫展演包括「姚瑞中:犬儒共和國」(2020)、「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2022)等,以及2023年C-LAB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及年度展覽「崩塌記憶之宮」。

 

▶活動免費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填寫表單即代表報名成功,活動前將再寄發提醒通知。因C-LAB信箱易被Gmail判定為垃圾郵件,若沒收到請查看垃圾信箱。
▶主辦單位保有因應疫情狀況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