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攝影之聲》策畫並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主辦的「攝影史敘事.亞洲論域系列論壇」,關注台灣與亞洲的攝影史當前研究,聚焦探討攝影在亞洲的發展軌跡、攝影史的當代意義,以及攝影史論的創造性敘事,藉由對亞際地緣與歷史連帶的多元思索,作為理解台灣與亞洲攝影史的參照,同時建立跨國際的研究觀點、經驗及資源的交流。
本次論壇從戰後的東亞攝影發展節點出發,邀請日本、韓國與台灣的攝影史研究者共同參與,透過多面向的歷史架構與研究書寫策略,針對亞洲攝影在戰後的發展歷程與文化現象進行專題發表與對話討論,同時對「什麼是攝影史」以及攝影史方法論提出反身性思辨。
每場次由講者進行專題發表之後,進入綜合討論,由與談人參與回應對話。現場備有中文口譯。
本活動為自由入場,座位有限,歡迎參加!
地點:CREATORS空間 102 共享吧
Session 1
9/5 (四) 19:00-21:00
獨立攝影藝廊的時代:一九七〇年代日本攝影的另隅
講者 | 金子隆一
對話討論
與談人 | 陳傳興
Session 2
9/7 (六) 13:30-16:30
初探一九六〇年代台灣攝影的日本影響
講者 | 陳佳琦
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在戰後韓國攝影中的碰撞
講者 | 朴平鍾
對話討論
與談人 | 陳學聖
Session 3
9/7 (六) 18:00-21:00
日本「主觀主義攝影」的特徵與色彩
講者 | 戸田昌子
台灣攝影的「戰後」是什麼?一個問題史的試探與考察
講者 | 張世倫
對話討論
與談人 | 許綺玲
---------------------------------------------------------------
講者簡介
金子隆一(KANEKO Ryuichi),日本攝影史學者。1948年生於日本東京,1972年畢業於立正大學文學部。自1970年代中起開始收藏攝影書與影像資料,並於80年代投入攝影評論工作,文章散見於各報刊。90年代起擔任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專門調查員(客座策展人),曾策畫包括「藝術攝影的精華」(2012年)、「日本攝影的1968」(2013)等展覽,2014年3月自該館退休。著有《日本攝影史》(2003)、《日本攝影集史1956-1981》(2009)等書,另編有《定本木村伊兵衛》(2002)、《日本攝影史的至寶》(2005)等書籍與攝影史相關輯冊。曾獲日本寫真協會頒授「策展人獎」(2010)及「國際獎」(2019)。
陳佳琦(CHEN Chia-Chi),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任《今藝術》採訪編輯、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博物館「台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小組成員、2016及201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組初選評審。研究興趣為文學思潮、視覺文化,攝影史與紀錄片,評論文字散見《攝影之聲》、《藝術觀點ACT》等刊物,著有《臺灣攝影家——黃伯驥》(2017)。
朴平鍾(박평종/PARK Pyungjong),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韓國中央大學攝影系畢業,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著有《攝影的仿真》(2006)、《遺跡的美學》(2006)、《韓國攝影的先行者》(2007)、《韓國攝影原生力》(2010)、《攝影家幽暗的全盛期》(2014)等書。
戸田昌子(TODA Masako),1975年生於日本東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形態資料學)博士,現任教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及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曾獲日本攝影藝術學會「獎勵賞」(2006)。其研究專長為日本現代主義攝影史及日本戰後攝影發展運動。她亦協同參與多項策展工作,包括「幻影現代派——堀野正雄的世界展」(東京都寫真美術館,2012年)、「岡村昭彥的攝影——生與死的一切」(東京都寫真美術館,2014)等。共同著有《攝影經驗的社會史》(2012),並編有《快門之前 No.6》(2015)等書。
張世倫(CHANG Shih-Lun),藝評人,攝影研究者,曾任博物館員與雜誌記者等職。政大新聞所碩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譯有《另一種影像敘事》(2007)、《這就是當代攝影》(2011)與《攝影的異義》(2016)等書。研究興趣包括影像史、當代藝術、音樂批評、電影研究、藝術現代性與冷戰史等諸多範疇,現正從事台灣攝影史相關研究的書寫計畫。
---------------------------------------------------------------
與談人簡介
陳傳興(CHENG Tsun-Shing),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擅長藝術史、電影理論、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理論。201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軍官勳位。曾任教於藝術學院美術系及清華大學,教授「電影」與「精神分析」課程。1998年創辦行人出版社,以歐陸思想及前衛書寫為出版軸線。2009年起擔任「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系列總監製,並執導《如霧起時》(2010)、《化城再來人》(2011)等紀錄電影。著有《憂鬱文件》(1992)、《銀鹽熱》(2009)與《未有燭而後至》(2015)等書。曾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攝影個展。
陳學聖(CHEN Hsueh-Sheng),國立台灣大學造船暨海洋工程學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及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藝術碩士(NYU/ICP Program),澳洲墨爾本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哲學博士,現為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副教授。從1990年代投入數位影像創作與典藏研究,建立傳統暗房到數位影像的教學課程。目前研究範圍以民國時期之攝影藝術團體,以及戰後台灣業餘攝影團體為主。著有《尋回失落的民國攝影》(2015)與《他們的摩登時代》(2016)等書。
許綺玲(HSU Chi-Lin),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博士論文以攝影創作研究為主題。曾譯羅蘭巴特著作《明室》及華特班雅明的兩篇攝影評論。近年轉向法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作家喬治培瑞克的作品研究及翻譯為主),並持續關注攝影/文學創作,曾出版一本相關主題的隨筆集《糖衣與木乃伊》(2001)。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策畫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共同主辦
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