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即時新聞
藝文館所適度鬆綁,「勒法利計畫」7/13起開放預約參觀
2021.07.13(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勒法利計畫」自7月13日起開放預約參觀,此展原定5月15 日開展,受到三級警戒影響閉展,直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適度鬆綁才正式開展,展期也延長至8月29日結束。「勒法利計畫」於C-LAB美援大樓展演空間、榕樹廣場展出,邀請十位藝術家分別提出藝術與建築計畫,試圖在「空總」這個與歷史和城市發展脈絡息息相關的園區中,重新探索人與空間及城市的關係。

展覽名稱中的「勒法利」來自於英文「The Folly」的音譯,「folly」在建築領域中最初是指具有裝飾性而無實用功能的建築物,源自法文「folie」。到了1980年代,歐美建築界重新關注與討論此種建築物的意涵,「folly」被視為是「不完全是建築、不完全是雕塑,也不為特定對象存在的構造物」,因此「folly」不只是一種建築實體,更延伸為具開放性的內涵,成為一種可詮釋理念的形式。

C-LAB策展人莊偉慈表示,展覽引用「folly」具有實驗性的理念,重新思考「地方」的意涵,此處的「地方」包含展場的位置,即是美援大樓的實體展場空間,另一個則是從C-LAB的位置、場域特性為起點擴散延伸,以思考城市系統的建構樣態為何。由此出發,整個展場被規劃為一個臨時性的「folly」,邀請藝術家以不同的取徑,探索人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場所的意涵。展覽邀請了台灣藝術家蕭有志、莊普、廖建忠、陳曉朋、凌天、戴翰泓、邱承宏、陳萬仁、吳燦政以及泰國藝術家阿農・南堯(Arnont NONGYAO),分別提出藝術作品或建築計畫。

由於空總的場地空間與一般美術場館迥異,展覽嘗試擾動觀眾觀看與理解特定場域的方式,部分作品也聚焦與現場的對話。此現場同時指涉展覽空間的異質性,以及所在地本身含括的歷史、建築、交通與經濟脈絡。陳萬仁的《冗餘物語》結合了動畫投影與鷹架裝置,探索展場空間的結構。戴翰泓的動力機械製作《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以作品隱喻展場空間是如何透過藝術家、作品與觀者三方的關係建立。邱承宏的《花架05》由C-LAB園區的變遷汲取靈感,撿拾園區的建築殘片融合燒製成大型雕塑,並搭配「綠癌」植物小花蔓澤蘭,指涉場域歷史的更迭流變,與其歷來的空缺狀態。廖建忠承襲「假裝學」的創作脈絡,首次以輕薄的木作裝置,開設專屬C-LAB的咖啡店《空巴克》,作品名稱的諧音頗具嘲諷意味,藝術家藉此提問:為何文化場域總和咖啡的消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展覽也試圖探索較為廣義的「地方」的意涵,特別是藉由作品重新理解城市既有系統,以及其相關空間的紋理構成。吳燦政的聲音裝置《公園》,收集歷年來於公園採集到的聲音,從早期居民的歌唱聲,到近年普遍在公園看到、聽到的移工交談聲,聲音的呈現蘊含著整個城市乃至於時空背景的變換。泰國藝術家阿農・南堯曾在2019新加坡雙年展中製作作品《市集歌劇》(Opera of Kard(Market)),這次將展出他所創作的新版《市集歌劇2》。南堯採集清邁地區12個市集中的聲響,構成一首關於市集與庶民生活的樂章。

凌天的《台中計畫》為一系列對台中地區的地理學、建築學式的觀察。透過資料的收集與視覺化,《台中計畫》為觀眾揭示出我們習以為常,卻覺而不查的各種狀態。陳曉朋的作品則是以微觀而私密的視角,從一位在台北生活的藝術家為出發點,藉由繪畫創作向觀眾展示她的日常路徑,也討論隱藏在地圖中幽微的政治性是如何潛伏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莊普的大型裝置《臨界的居所》中使用的門窗,來自於台北公館蟾蜍山的煥民新村,做為一個曾存在的社群殘片或遺跡,這些物件再現寓居的痕跡,在曾是舊空軍總部的空間內重現,是對歷史流變的見證,也代表著都市聚落因變遷而面臨的斷裂狀態。蕭有志的《櫃之家》將在戶外園區展出,作品與周遭的豪宅對比,儼然成為「最小生存單位」。蕭有志將多年來所關注的「大量交織」(Mega-weave)平台引入,《櫃之家》因此被賦予二手展覽資源交換的新身份,呈現將數位社群平台實體化的概念。

「勒法利計畫」試圖藉由建築和藝術計畫介入,借用關係的反轉、視角的跳躍和改變,獲得描繪當下生活的新觀點。展覽探索空間的本質,並透過構築物隱喻、改變人和空間的關係,試圖從講究效用的功利主義與都市設計概念尋找破口。當我們摒除實用主義,以藝術或創造性的手法介入空間之後,該如何重新理解地方、空間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展覽資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