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創作/研發支持
七個在海上的人:賽鴿

《七個在海上的人:賽鴿》是一個錄像作品,受香港布料市場(棚仔)攤主——何應的生命故事和他發起的反棚仔迫遷運動所啟發,以何應的故事為主軸並邀請他作為演員參與拍攝。 「棚仔」自一九七八年靠著遷入的攤商自我組織、經營,逐漸有機地發展成一個有系統的布料市場。自六零¬¬年代起,香港作為歐美拓展全球成衣產業生產鏈的中繼站,眾多港商因語言、地利優勢,紛紛在亞洲各國投資設立紡織廠與成衣加工廠,利用當地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向當地外包、分包來自歐美的龐大訂單,而棚仔布販之貨源,往往來自於亞洲具港資背景的廠商所用剩的零星布料,俗稱「士多布」(stock布)。待售布料層層堆疊,橫跨四十年,香港與亞洲成衣產業的盛衰,都被壓縮其中。何應是廣東佛山人,年輕時與朋友一行七人,泳渡大海偷渡進入香港。他目前是「棚仔」內碩果僅存的攤主之一,也是「棚仔」反迫遷運動的發起者。 棚仔面臨被香港政府迫遷的問題,引起了小販的合法性/正當性、基層生活空間等的探索和思考。何應所發起與現存布販組織組成「棚仔關注組」,並與學生、老師、社會運動者、記者、設計師、藝術家合作,思考並發掘棚仔存廢之外,在歷史上、文化上、時代上所代表的意義,試圖創造多樣的價值和可能性。 

CREATORS

黃博志

黃博志的藝術實踐著重探討的是農業、製造業、生產、消費等議題,皆與其家庭處境和家族歷史相關。二零一三年出版散文集《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透過記錄他的母親,一個平凡個體的職業流變,去間接反映台灣近五十年來的社會改革與經濟變遷。他近年的創作計畫《五百棵檸檬樹》,將展覽作為募資平台,一方面挪用藝術世界的資源發展農業品牌、活化廢耕地、種植檸檬樹並釀造檸檬酒;另一方面聯繫家族成員、當地農夫、消費者,產生新的社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