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年度觀察團
2022年度觀察團

年度觀察團召集人|秦雅君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行政管理研究所,現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班。曾任《典藏.今藝術》及《典藏ARTouch》總編輯。目前任職於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資源發展組總監。

 

⋯⋯⋯⋯⋯⋯⋯⋯⋯⋯⋯⋯⋯⋯⋯⋯⋯⋯⋯⋯⋯⋯⋯⋯⋯⋯⋯⋯⋯⋯⋯⋯⋯⋯⋯⋯⋯⋯⋯⋯⋯⋯⋯⋯⋯⋯⋯

年度觀察員|沈柏逸

喜歡不可見、偶然、弔詭、矛盾、不合時宜的事物勝過理所當然。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臺灣數位藝術》、《藝術觀點 ACT》、《Critical Asia Archives》與《報導者》,現經營平台《Mi M1 MeW MəW》。

訪談

生態系的碰撞:合作計畫之生存指南——專訪鄭文琦和吳其育 (文|沈柏逸) 

專訪徐聖凱:數據與面相轉譯的自我 (文|沈柏逸) 

觀察報告

演算法的微笑:「數位孿生自造計畫」 (文|沈柏逸) 

定位?或,迷失於南方:「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  (文|沈柏逸) 

 

⋯⋯⋯⋯⋯⋯⋯⋯⋯⋯⋯⋯⋯⋯⋯⋯⋯⋯⋯⋯⋯⋯⋯⋯⋯⋯⋯⋯⋯⋯⋯⋯⋯⋯⋯⋯⋯⋯⋯⋯⋯⋯⋯⋯⋯⋯⋯

年度觀察員|陳晞

藝評書寫與業餘研究者,《典藏ARTouch》企劃編輯,近年嘗試另類協作身分,並關注當代視覺文化。

訪談

社死現場,圍觀有罪(嗎?):與施懿珊的靠北藝術集體治療 (文|陳晞) 

李勇志人間異語:做藝術跟做環保,都是從表面工夫開始 (文|陳晞)

觀察報告

推測與孿生的創作難題:施懿珊「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觀察報告 (文|陳晞) 

落漆,替代即主格:「剝離――尋常痕跡的技術操作」觀察報告 (文|陳晞) 

 

⋯⋯⋯⋯⋯⋯⋯⋯⋯⋯⋯⋯⋯⋯⋯⋯⋯⋯⋯⋯⋯⋯⋯⋯⋯⋯⋯⋯⋯⋯⋯⋯⋯⋯⋯⋯⋯⋯⋯⋯⋯⋯⋯⋯⋯⋯⋯

年度觀察員|王欣翮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碩士。前美術館館員,現派對漫遊者,近來花在賽車與足球的時間比展覽多一點。

訪談

選物店:專訪囝仔人 (文|王欣翮 

XX作為藝術創作的方法:專訪引爆火山工程團隊 (文|王欣翮

觀察報告

「先榨乾自己,再等腦力慢慢追上」――旁觀囝仔人對物件劇場的摸索與實驗 (文|王欣翮 

田野帶著計畫前進,又要走到什麼地方? (文|王欣翮 

 

⋯⋯⋯⋯⋯⋯⋯⋯⋯⋯⋯⋯⋯⋯⋯⋯⋯⋯⋯⋯⋯⋯⋯⋯⋯⋯⋯⋯⋯⋯⋯⋯⋯⋯⋯⋯⋯⋯⋯⋯⋯⋯⋯⋯⋯⋯⋯

年度觀察員|黃聖閎 

文字工作者,譯者,影展遊牧民族。

訪談

與人類學家共享一場潮濕的情感結構:專訪謝一誼 (文|黃聖閎)

觀察報告

觀察藝術人類學實驗:追憶水消逝的時間感 (文|黃聖閎) 

 

CREATORS

關於—2022年度觀察團

「年度觀察團」是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的重要項目之一,除針對CREATORS 的創作計畫進行評論書寫,也在過程中對於當代藝術創作或實驗創新的可能性進行討論,試圖從另翼角度理解創作者的思考及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境。隨著創作計畫啟動,觀察員們也陸續與團隊見面,透過他們的視角,為創作計畫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2023年度觀察團成員包括召集人秦雅君、觀察員沈柏逸、陳晞、王欣翮 、黃聖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