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污痕結構學:記憶組構工作坊

在「污痕結構學:城市記憶空間的建築文化學實驗」中,我們共同設計了一套「記憶構件」。 本工作坊將邀請參與者動手組構不同的記憶,並共同思考:當「戰爭的記憶」、「輝煌的事蹟」、「被壓迫、剝削者的記憶」、「獨裁的過去」、「異議者的歷史」等等記憶皆成為可以拿取、移動的物件,並擁有其特殊形狀與質地時,我們要如何重新組構它們?而各個不同記憶間會有甚麼不同的可能聯繫?

為了讓參與者都能直接操作「記憶構件」,每場工作坊人數限制為8人。有意願參加者請務必填寫報名表單、線上報名,若在報名後有無法出席的狀況,也請及時與主辦方聯繫,以便將位置讓給其他候補人。

講者簡介:

李立鈞
柏林洪堡大學文化學系博士。影像文化研究者。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後,負笈德國,於柏林洪堡大學修習藝術、圖像史(Kunst- und Bildgeschichte)與文化學(Kulturwissenschaft)。其文章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藝外》、《藝術觀點》等,並計畫於2019年於德國出版其博士論文。其博士論文比較中西醫學中的身體圖像,探討圖像如何作為一種文化技術,構築出不同的身體知識與身體觀。其研究興趣涵括影像理論、知識史、文化技術,關注影像跨領域、跨時代的關係。曾受邀至維也納大學 (Universität Wien)、巴塞爾圖像研究中心 (eikones – Zentrum für die Theorie und Geschichte des Bildes)、 漢堡瓦堡學院 (Warburg-Kolleg)、慕尼黑歷史學院(Historisches Kolleg)發表論文。

吳耀庭
東海建築系畢業後,工作於宜蘭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參與地方的公共工程五年,負責過宜蘭酒廠再造、高架鐵路下運動場、中山國小體育館、櫻花陵園入口中心與渭水之丘(2018年台灣建築獎首獎)。2015迄今修習都市設計與建築碩士學位於瑞士聯邦理工(ETH Zürich)、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2006年以測繪的方式研究蘭陽平原的二戰軍事地景從日治時期後以來的六十年變化;2016年前往羅馬一個月研究廢墟的空間透明性、建築再造如何呈現歷史記憶;2017年以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資助,以兩個月定居在印度的恆河水岸,測繪研究開放場域的型態。2019年開始於《實構築》雜誌發表歐洲現代建築研究的連載。

謝杰廷
曾就讀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18年甫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完成舞蹈學博士研究。其研究主要以現象學觀點探察音樂與舞蹈的身體感、力動、記譜等與其轉譯。受到德國文化學與媒介學的觀點影響,近年研究興趣也涵括「身體作為記寫/檔案」(body as text/archive)的議題。其論文曾於國際音樂學會(IMS)、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舞蹈研究學會與舞蹈歷史研究學會(CORD+SDHS)、德國舞蹈研究學會(GTF)等學術研討會發表。書寫散見於《劇場閱讀》、《表演藝術雜誌》等。

報名網址:
2019.10.05(六) 16:30-18:30
https://forms.gle/a9BVV9ujNeQ3eqDy6

2019.10.06(日) 14:00-16:00
https://forms.gle/4yWf34LTRMHC5nf3A

策辦單位: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 CREATORS_李立鈞、吳耀庭、謝杰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