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表演
聲熔質變

楊雨樵與劉芳一共同合作的《Anamorphosis & Anatexis—聲熔質變》,為「時間另類指南」展中委託製作的民間譚聲響表演計畫。透過民間譚(folktale)在口頭藝術(verbal art)中的語言質地與聲音特性,重新賦予舊空總中山堂的圖書館空間一種新的感知狀態。

目前的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是從前的空軍總司令部,也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工業研究院,在2015 年之後由經濟部啟動創新文化園區,其間陸續有許多單位進駐。在此期間,空間由於不同的人員因不同目的進出而經歷多次轉型,實體空間猶如錄音帶中的磁帶,將人們於建築物中的活動痕跡──包括內部空間改裝、粉刷、傢俱更動等,一一錄製了下來。建築物本身,就是人類活動的人為地層之累積。

特定類型的民間譚,以及奠基於民間譚的敘事母題而成立的小說 或其他敘事性創作,不時會提及「這個建築物先前是誰住的」、「誰曾經在哪個 房間發生了什麼事」、「在房間中看見的幻影其實是先前誰的模樣」等等。在口頭傳統民間譚中已見此種發展成熟的敘事技巧。

在這場演出中,民間譚講者楊雨樵將講述北海道愛奴族(アイヌ)的神謠(カムイユカラ),以其獨特的敘事性,描摹空間的重疊與置換,以及對此重疊與置換的讀取過程。藝術家將於展覽期間先在五塊黑板上書寫故事,表演加入聲音藝術家劉芳一的即興聲響,並將民間譚的語言,以各種人聲發聲技巧進行變形與延展。以此形式再現出一個多層人類軌跡下的空間重疊狀態。

藝術家 |

楊雨樵
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現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的言說藝術表演者。致力於彙整各地的古代文字、神話譜系與民間譚並自 2014 年開始於全台各地開設「世界民間譚講座」。曾受聲樂訓練,以獨唱家身份自 2007 開始與各大學合唱團及其他專業樂團合作演出,2015 年於台中「溪流」 空間表演《我好樂──巴哈、普賽爾歌曲與西歐民間故事》,並與藝綻室內樂團合作,於台灣各地各級學校進行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引薦。2017 年以民間譚言說藝術表演者身份,與藝綻室內樂團合作演出《純粹。聽說》。著有甲骨文異譚集:《藝》──字中事(2014),《易》──字中事(2016)。與畫家陳澈合作出版版畫詩集《Counterpoint Archive》(2017),並創辦表面雜誌 《COVER》(2017-)。

劉芳一
實驗音樂家,現居高雄。從事實地錄音、 聲音拼貼等創作,也以人聲或鋸琴、物件進行自由即興音樂表演。關注人聲的各種表現的可能,以及聲音與環境的關係。擔任高雄聲音聆聽推廣單位「耳蝸」營運者,不定時舉辦讓各方創作者交流的演出及推廣多元聆聽的活動。曾參與舞蹈、劇場等跨界表演的聲音演出,亦與來自日本、法國、奧地利、中國、荷蘭、 英國等地的音樂家合作。參與配樂的舞劇《Connect project + Sun ∞ Moon日 ∞月》,於2016的Stockholm Fringe Festival獲得「 Most Provocative Award」獎項。2017年與黃亞歷、 鬼丘鬼鏟、 李世揚、 丁麗萍、 謝仲其共同以《立黑吞浪者》獲得15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其他配樂作品有吳俞萱的劇場《徬徨於無地》 與吳梓安的實驗短片《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