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B 未來視覺實驗室 x RADIOTOPIA x 失聲祭
「SIGNAL+」無線電藝術工作營
今年4月,C-LAB 未來視覺實驗室與RADIOTOPIA 共同主辦之「『SIGNAL+』無線電藝術工作營」,活動內容將包含工作站內容展示、工作坊、討論會、廣播和表演。於活動期間,將會設置 12 個工作站,6 個工作站由 9 位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和策展人自行規劃,另邀請 6 組臺灣藝術家駐紮另外 6 個工作站。於臺灣藝術家之邀請與徵件策畫,邀請長期推動國內聲音藝術展演單位「失聲祭」共同合作,希望能吸引更多持續探索或關心無線電藝術(Radio Art)之藝術家、專業人士或一般大眾,與國內外藝術家及專業人士共同交流與討論。
RADIOTOPIA 為鄭淑麗和 Franz Xaver 於 2021 年在 STWST48x7 發起,聚集了探索與電磁頻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互動新方式的藝術家。透過聚集、互相學習並秉持開放分享的精神,跨越界限(無論是地域性或是概念上的),RADIOTOPIA 在各種媒介中實驗無線電傳輸——Wi-Fi、藍牙、行動通訊、CB 無線電、業餘無線電及工業、科學與醫療(ISM)頻段,試圖合法地廣播、傳播並重奪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電磁頻譜,作為可感知的後網路時代(post-NET)溝通之策略。
「SIGNAL+」無線電工作營預計將於今(2025)年 4 月 11 日至 4 月 13 日,於 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舉辦為期三天之工作營,將針對個人或團隊開放徵件,徵集展演或研究無線電藝術之藝術家、專業人士參與。
*本活動獲得歐盟 Toolkit of Care 計畫贊助支持,由 STWST(奧地利林茨)和 APO33(法國南特)統籌,參考網站: https://radiotopia.stwst.at。
時間:2025年4月11日至13日,12:00-20:00
地點: 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除了工作坊建議事先報名之外、其他活動免報名、免費參加
活動行程表
參與藝術家及工作站提案內容
向粉川哲夫致上特別的敬意
微型電台與自由電台運動的傳奇人物
時間:4/11(五)-4/13(日)
地點:mico-kitchen (持續放映不間斷)
粉川哲夫(Tetsuo Kogawa)是一位日本的行為藝術家、行動主義者以及媒體理論家,長期致力於電台藝術與微型廣播的實踐。在 Art Space lll 的微型廚房中,將放映粉川哲夫的作品《cooking up a transmitter》(28分鐘,由 Paper Tiger TV 於1992年在紐約製作),影片中他一步一步展示如何利用收音機自己動手製作一台發射器。自1995年以來,粉川哲夫的《Polymorphous Space》持續進行關於微型電台、媒體科技、直播與藝術政治的媒體實驗。粉川哲夫也撰寫了大量有關電台藝術的著作。網站連結:https://anarchy.translocal.jp/non-japanese/index.html
APO33
APO33(法國)由 Julien Ottavi 和 Jenny Pickett 代表,是跨學科的藝術家與研究員,擁有豐富的聲音藝術、實驗音樂和互動媒體經驗。APO33 是他們創立的法國藝術與技術研究實驗室,他們的創作範疇涵蓋互動裝置、DIY 電子學、即時影像及集體實踐。Julien 擁有網路藝術實踐的博士學位,並以探索透過電腦和 DIY 電子技術改變聲音而聞名。Jenny 是賽普勒斯科技大學的博士候選人,專注於技術的批判性研究及參與式藝術。兩人共同組成二人組 Solar Return,並在國際間參與合奏及教育專案。
📣 工作站提案
表演提案
RADIO NOISE COLLECTIVE in RADIOTOPIA
人人都可以參與!帶上你的收音機,一起來製造噪音!
收音機——這個聲音物件,它的使用方式、延伸性、文化背景以及無限可能——構成了廣播藝術的核心主題與行動場域。無論是音樂人還是非音樂人,都能挖掘這個發聲工具豐富的聲音潛力。它能說所有語言,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因此也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聲音與資訊來源。當收音機的數量被放大,它轉化為一種豐富的聲音語言,一種跨界互動的樂器。
而這次的情境則完全顛覆:收音機不再只是被動傳播外來聲音的媒介,而成為一種全新的音樂意義的源頭。它原本要播放的音樂反而變成了「干擾」,成為音樂本身的一部分。
Radio Noise Collective 是由 APO33 所發起的計畫,透過收音機與日常中故障的電子裝置進行現場演出。觀眾受邀攜帶自己的可攜式收音機,一起加入這場聲音實驗。
工作坊提案
由Jenny Pickett 和 Julien Ottavi 組成之藝術團體 Radio Noise Collective 邀請你動手一起將無線電轉變為音樂探索的工具。此工作坊將邀請參與者發掘 DIY 無線電發射器和集體創作音樂的創意潛力。透過將日常電子設備與 AM 無線電技術結合,參與者將與與Jenny和Julien 一起進行聲音景觀、干擾效果及合作創作的實驗。
此手作工作坊開放給所有對技術、聲音藝術與實驗音樂有興趣者,帶上你的創意和任何能發出聲音的裝置,一起來探索新的音樂創作方式吧!
Icestream 工作坊:使用開放免費工具進行即時音訊串流
時間:4/11(五) 10:30-13:30、4/12(六) 11:00-13:00、4/12(六)18:00-20:00
Icestream 是由 APO33 開發的創新軟體,旨在即時混音音訊串流、管理串流客戶端以及管理 Icecast 伺服器。Icestream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網廣播高品質音訊,為現場串流、集體聲音藝術和線上廣播專案開啟了全新的可能性。
此工作坊將邀請參與者探索 Icestream 的功能,從設置 Icecast 伺服器到管理現場音訊串流,再到進行即時混音實驗。不論你是藝術家、音效技術員,還是串流愛好者,本次工作坊將提供動手操作的指導和深入了解如何運用這個強大工具的見解。
Icestream 的特色:
- 無縫混音即時音訊串流
- 管理並自訂 Icecast 伺服器以進行音訊廣播
- 創造高品質的網路現場音效體驗
藉由本次手作工作坊,將會是進入免費開放原始碼串流工具世界的絕佳機會,並探索即時音訊廣播的創意潛力。
Stadtwerkstattt / STWST
自 1979 年以來,一直是藝術、音樂和自主結構的代表。從一開始,它就和激進主義、自文化,以及不斷重新定義的實踐息息相關。STWST 完成了許多開創性的媒體和藝術計畫,也成為了許多藝術家靈感的來源。現在,STWST 依然由一群具有批判精神的製作人們帶領著,並且專注於新的藝術情境,經營著STWST CLUB,或媒體平台像是《VERSORGERIN》報紙,以及 CAFE STROM。總體來說,STWST 在藝術、媒體、網路文化、傳播、音樂和夜生活等領域之間運作,並且視自己為一個具有抵抗性的自由空間、一個讓人反思和進行批判性對話的地方。 http://stwst.at
📣 工作站提案
我們將設置一台電腦和顯示器,接收來自奧地利的無線電頻率。我們會使用 Web-SDR(透過 Raspberry Pi)並帶上自己的天線,還會在現場自己製作一些天線。
Π-Node
∏-node 於2013年成立,為一個基於無線電藝術所創立的國際藝術家集體與平台。∏-node 不僅開發了自己的工具,更結合了不同的方式、技術和網絡,欲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廣播結構,這個結構中的每個節點都能同時接收和傳輸信息。這樣的結構旨在突破傳統的單向溝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水平的點對點模型。∏-node 希望探索無線電的多重面向——它的物理性(以太、無線電波和電磁波譜)、空間性(頻寬、頻率)、基礎設施(無線電接收/發射器網絡)、製作和編輯內容管理方法(節目編排委員會/團隊、錄音室)、元數據接收方式(RDS/SDR)、歷史和相關法規。此外,∏-node 也希望探討在數位時代,無線電頻譜未來的角色和潛力。 http://p-node.org
📣 工作站提案
∏-Node 自製的流媒體與線上/離線廣播解決方案
我們將設計一個有機的反饋裝置,連接兩個 ∏-box、直播、一台電腦以及多台收音機。並針對不同工具進行測試與實驗,包括:太陽能板、電池、天線等,於現場進行實驗。歡迎所有參觀者攜帶自己的收音機(或是智慧型手機)。我們將以 DIWO(Do It With Others)的精神,邀你一起參與、展示功能並進行實驗。對於攜帶 Raspberry Pi、USB 音效卡和 SD 卡的參與者,還可以進一步安裝相關軟體,一起參與實驗!
Marinos Koutsomichalis
是一位藝術家、學者、創意科技專家與工藝創作者。他最初是從實驗電子音樂作曲家起家,隨著時間推進,他逐步將各種素材與方法融入創作實踐中,最終發展成一位專注於「以過程為核心」的探索型藝術/製作專家。他的創作關注廣泛,涵蓋混種與物質性、(自我)生成系統、風景/環境、知覺與自我認同,以及我們仰賴來進行媒介、探索、互動或參與這些概念的媒體與科技。
* 因Marinos Koutsomichalis 於希臘遇上航空公司機組人員罷工停飛、班機被迫取消,故無法來臺參與本次工作營現場活動。
📣 工作站提案
我的計畫名為《Post-Human Radio》( https://marinoskoutsomichalis.com/projects/post-human-radio/),形式為裝置展覽,呈現一系列自製的聲音裝置/樂器。透過不定期進行現場演出,包含獨奏以及與其他藝術家的合作演出,工作站開放期間觀眾可以自由參觀裝置,也能參與表演活動。同時,也預計將進行幾場「Radio Walks」——攜帶著無線電接收器,漫步於周邊區域的聲音散步行動。
Kate Donovan
Kate Donovan 是一位居住於柏林的藝術家、研究者與學者,專注於聆聽、生態思維、行星性以及超越人類的領域,尤其關注廣播。她的博士研究計畫《廣播作為關係:跨越藝術研究、技術與超越人類世界的聆聽》(2025年,波茲坦大學)是一項女性主義與去殖民的作品,挑戰主流敘事,並與廣播的跨尺度與超越人類維度進行對話。她積極參與許多合作藝術、自由與社區廣播計畫,並且是「Radio Otherwise」的共同創辦人,這是一個藝術研究計畫,專注於針對特定環境進行聆聽的傳播工作。
📣 工作站提案
兩棲廣播
從語源學上來看,「兩棲」一詞來自於「amphi-」意指「圍繞、雙方」,以及「-bios」意指「生活」。我們可以說兩棲性代表了生活中在差異性,或是多重的世界性。廣播(傳輸與接收)是一種兩棲實踐,因為它連接了那些永遠無法完全彼此揭示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不僅是跨越距離的實踐,還是跨越差異的實踐。面對差異,無疑是當今生態與社會動盪、以及政治對立時代中必須具備的技能。進入另一個世界,並讓另一個世界進入自己,這是什麼意思呢?
工作站將成為一個空間,展開兩棲性概念與哲學層面的討論,以及廣播所能提供的「多重世界性」實踐,包括來自房間的即時音頻串流、廣播聆聽,及微型FM和對講機的實驗。
Daniela Silvestrin
Daniela Silvestrin 是一位獨立策展人、文化研究者和組織協調者,擁有法學、藝術史和策展學的背景,並專注研究位關於數位媒體、批判理論與推測藝術等相關主題內容。在她的策展工作中,其專注於創造虛構與敘事的藝術實踐,藉此質疑物理、倫理、社會邊界與範式。她特別對於藝術、社會與科技科學的推測性與顛覆性創作實踐充滿興趣,其發展相關藝術計畫旨在展望永續的未來,並產生新的實驗性知識的形式。
www.danielasilvestrin.info
📣 工作站提案
天線森林,波浪海洋 / 台北站
「天線森林,波浪海洋」是一系列都市介入、聲音表演、論壇與展覽活動、自2022年5月到10月期間於柏林舉行。此系列活動與討論的出發點是新一代的行動電話技術「5G」,在柏林,5G常與「智慧城市」技術與倡議相關討論。這一系列活動將柏林作為實驗場域,探討5G技術的實施以及更廣泛的無線通信技術及其影響,並聚焦提問:「無形的輻射、頻率和新通信技術的波浪如何改變都市空間、我們的身體和社會?」
本次台北站,策展人Daniela Silvestrin 邀請來自臺灣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從藝術與理論的角度探討台北都市環境中的電磁波現象。預計將從(主要是西方的)藝術手法來接觸電磁現象的蓋覽切入,批判性地從台灣的文化與藝術角度,反思柏林版中所展示的各種思考、實踐、文化對話以及藝術品與設備,接著進行一場電磁探索之旅,走訪台北的社區。 https://antennenozeane.de/
城市走讀:天線森林,波浪海洋 / 台北站
時間:4/11(五) 11:00-13:30、4/12(六) 11:00-13:30,共2場次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6TeQ2dMDs9HeeX9NA
鄭淑麗
鄭淑麗(台灣/美國/法國)是一位藝術家及電影製作人,從事跨界的性別駭客藝術實踐。她以挑戰常規的情節和開放的網絡構建社會介面,並允許公眾參與。作為網絡藝術的先驅,她的作品《BRANDON》(1998 - 1999)曾獲古根漢美術館委託,並在 2019 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以混合媒材裝置《3x3x6》代表台灣。2024 年,她獲得 LG 古根漢藝術與科技獎。2025 年初,她將在慕尼黑的 Haus der Kunst 展出更新版的回顧展 KIKI KIKI,並在泰特現代美術館呈現劇場作品《Hagay Dreaming》。http://mauvaiscontact.info
📣 表演提案
S.I.C.K. (V.02) – 鄭淑麗與合作夥伴
聲音干涉堆肥廚房
時間:4月13日 16:00-20:00
S.I.C.K. 提出了一場廣播/聲音干涉的集體表演,將廣播傳輸擴展為激進的聲音震動,並融合了食物烹飪、食物氣味與餐桌對話。在廣播設備圍繞之下,現場將擺放著一系列精心編排與即興創意料理,藝術家們從工作站發送迷你AM/FM廣播信號,更加入跨越國界的廣播信號。觀眾於現場可透過手持廣播設備,藉由切換頻道聆聽不同內容;最終,眾多的廣播訊號流經混音後,通過巴黎的∏-Node進行現場播送。透過這場聚會,我們將集結並堆肥成一個集體身體,企圖達成一廣播烏托邦,讓這片未被充分探索的廣大電磁場促使頻譜接管,挑戰專制政權的邊界管控。
Radiopoly
Chiara Ciociola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者和學習設計師,專注於教育科技(EdTech)、數位創新與公民教育。目前,她是都靈LINKS基金會教育科技研究單位的成員,為公共及非營利組織提供策略性學習設計提供諮詢服務,並曾主導大規模學校創新專案的教師培訓與溝通策略。擁有國家數位教育政策與公民監測計畫的背景,她在設計多媒體內容、協調多方利益關係人等專案計畫,以及藉由教育促進數位技能與促進公民意識增長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Chiara也持續透過《Neural Magazine》— 數位文化與媒體藝術的評論獨立雜誌上發表相關文章。
Aqeela Saghir(線上參與)於2011年在巴基斯坦的COMSAT信息技術學院(CIIT)完成了電力電信工程學士學位,並於2014年在國家科技大學(NUST)獲得電力工程碩士學位。自2020年1月起,她在LINKS基金會工作,同時也在塞浦路斯尼科西亞的弗雷德里克大學兼職攻讀電力工程博士學位。
在加入LINKS基金會之前,她曾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的FAST大學擔任研究助理,專注於雷達系統設計的模擬工作。此前,她曾在巴基斯坦一家知名的政府機構擔任資深設計師,負責被動射頻電路板設計、HFSS中的3D建模與分析,以及內部模塊的製造與測試。她曾在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Technishe Universität Dortmund)機載系統實驗室工作。此外,她還在巴基斯坦的微波與毫米波研究所(RIMMS)擔任研究助理,負責數位邏輯設計訓練板的設計與製造。
📣 工作坊提案
來玩一場無線電桌遊吧!
時間:4/13(日) 11:00-13:00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QExw1YjUtinreQKR8
無線電到底是什麼,到底要如何更深入淺出的介紹無線電給不同年齡層呢?由國際藝術家暨研究者Chiara Ciociola和Aqeela Saghir所組成的國際藝術團隊Radiopoly藉由桌遊的形式,讓玩家藉由遊戲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解無線電的各個組件,讓不同年齡層的大眾都能參與並從中學習,逐步完成紙上的無線電收發器!
邀請各個年齡層、對於無線電感到好奇、困惑甚至有興趣的你們,大小朋友一起報名參加吧!
王福瑞
王福瑞為台灣早期重要前衛的數位藝術以及聲音藝術家和策展人,他帶領台灣聲音藝術進入了新的領域與發展,1993年以先鋒之姿成立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和出版刊物「NOISE」,2000年加入台灣媒體藝術發展中少數以互動為主的創作實驗團體「在地實驗Etat」,並推動國際「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與「台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類別。王福瑞目前為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主任,他的創作廣為展出於國內外美術館與藝術節。
📣 工作站提案
本計畫將使用電磁波接收器,接收CRT電視的電𥔵波,將電𥔵波聲音輸入CRT電視產生影像,形成一個電𥔵波與電視影像的迴圈,再用超聲波干擾電視影像,同時調變電𥔵波的聲音。
許雁婷
關注聲音蘊涵的文化脈絡與紋理,作品常映照聲音與環境、個人/ 集體記憶或內在情緒的關係。交織田野錄音、電子和物件聲響,其探索常擺盪在錄音聲音的紀錄及虛構、敘事及想像特質間;亦時常混融其他媒材及藝術領域創作,以裝置、表演、聲音紀錄片、電子原音音樂等形式呈現。另也從事影像、劇場的聲音設計及配樂。
📣 工作站提案
演出將結合事先採樣的AM/FM收音機聲音及電磁波雜訊,及現場以不同頻率範圍收音機接收到的聲響,捕捉、交織、再製瀰漫於空氣中的聲音景觀。
工作站預計將展示演出使用的器材設備,其中有FM發射器,參觀者可自行帶收音機接收聆聽現場聲音。(由於FM發射器還需測試,這部分在確認前請先不公開)
紀柏豪
紀柏豪的創作實踐以互動與生成音樂系統為核心,經常運用日常科技及資料轉譯,探索人如何與數位環境共存。他所創立的融聲創意工作室,透過展演策劃、教育推廣與國際交流,促進跨領域對話與社群參與,近期策展案例包括由國科會委託的《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本次活動他將與技術協力夥伴駱若瑀共同參與。
紀柏豪個人網站: https://chipohao.com
融聲創意網站: https://zonesoundcreative.com
📣 工作站提案
本計畫將環境中不可見的訊號與物理現象(Invisible Matters)視為一種自然廣播(Natural Radio),透過即時感測與資料轉譯,將周遭的各種擾動、電磁訊號、環境指標與無形物理波動轉化為聲音元素,挑戰我們對「訊息」產製的認知,提供伴隨新興科技而生的另類感知可能。
計畫將運用環境感測模組及其他感測設備與資料來源(如電磁麥克風、DIY風弦琴、開放數據等),捕捉環境中無形訊號並聲音化為可感知體驗。此外,也考慮將參與者互動作為另一種即時輸入來呈現此回饋機制。這些資料將透過大型語言模型(LLM)即時分析生成文本素材,並透過自動化的效果調變與疊加,使其語言的語意功能被弱化甚至消解,轉化為聲音質地。工作營中,我們將實驗與調整影響LLM生成的各項參數與指令,以觀察其內容如何回應與發展,並與現場的環境聲響或氛圍基底融合,使聲音脫離原本明確的語意脈絡,轉而形成不斷流動、循環、疊加且具環境回應性的聽覺氛圍。
工作站將配置低功率FM發射器,在限定範圍內進行即時廣播,邀請參觀者透過攜帶的個人收音裝置(如收音機或手機)調頻收聽,體驗即時生成的動態聲響空間。本計畫試圖透過這種環境敏感的實踐方式,讓參與者直覺感受數據驅動的聲響、環境及語言三者間持續且微妙的互動關係。從19世紀馬可尼(Marconi)的早期無線電技術與單向傳輸模式,到今日的5G高速傳輸及無須依賴海底電纜的人造衛星網路,我希望能重新思考無線電媒介在分散式網路與物聯網時代的當代可能性。
雜波
創立於 2022 的跨領域藝術創作團隊。成員皆為交大研究所畢業生,專業領域橫跨應用藝術、 資訊工程、建築與機械等。以科學的手藝,加上幽默的玩心,打造能與觀眾共感的互動裝置藝術。雜波試圖讓作品化為魔法般的機器,成為人們日常中美好的驚喜,或者帶領觀眾回到記憶中最溫暖的時刻。
📣 工作站提案
我們正研發一款具互動性的無線電藝術裝置,結合聲音感測與即時反饋,讓裝置不僅可供觀賞,還能由觀眾或表演者拿起操作。此裝置會對周圍聲響及持有者的動作產生即時的燈光變化,使看不見的聲音訊號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效果。
黃浩旻
互動、裝置、多媒體創作者。由跨領域環境接觸新媒體藝術,喜歡創意編程與裝置藝術的作品,嘗試以虛擬實境與動力裝置交互的方法進行創作,討論視覺、體感與空間認知關係,並延伸為對自身生命狀態的提問。基於自造者運動與創作的習慣,常以改造科技物和多材料並置的手法進行實驗和創作,培養對事物審視並再設計的獨特能力,展現出自己認為的可能性。
📣 工作站提案
本計畫與聲音設計:郭芳瑜共同合作,在本工作站中,我將展示並開發一件基於雷特門琴(Theremin)原理的裝置樂器,探索電磁波感應與音像視覺交互的關係。這件作品不僅是一種電子樂器的延伸,也是一種裝置藝術,透過不同形態的感應天線與開放硬體電路,研究如何將人體與電磁場的互動轉化為聲音與影像的即時變化。
賴宗昀
賴宗昀現為「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策展人。其創作以音像為始,對於生命狀態意義的追尋。近年大量接觸聲響表演後展開個人演出計劃。自行摸索混音器反饋噪音與環境錄音,進行融合影像與聲音的表演。
📣 工作站提案
無線電作為訊號載體,透過電磁場的調諧共振將聲音的訊息以電波的形式傳遞至空間中。本計劃將透過微型無線電發射器與接收器製造多個自體回授的訊號,形成不同頻率的震盪電波。進而去影響空間中原有的無線電訊號,進行近場電磁波的干涉擾動。再透過放置於空間中的多個無線電接受器具體地將被擾動過後的訊號播送出來,呈現無線電台在中繼空間被短暫劫持的狀態。除了在工作站開放期間展示外,也將以演出形式於聲響之夜中發表。
Alessandro Ludovico
Alessandro Ludovico 是一位研究者、藝術家,自 1993 年起擔任《Neural》雜誌的總編輯。他於英國劍橋的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獲得英語與媒體博士學位。目前為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溫徹斯特藝術學院(Winchester School of Art)的副教授。
他曾出版與編輯多本著作,包括《虛擬實境手冊》(Virtual Reality Handbook, 1992)、《網路地下指南》(Internet Underground Guide, 1995)、《後數位印刷》(Post-Digital Print, 2012)與《戰術出版》(Tactical Publishing, 2024),並在全球各地舉辦講座。他也曾擔任文件展第十二屆(Documenta 12)雜誌計畫的顧問。
此外,他是獲獎藝術三部曲《駭進壟斷主義》(Hacking Monopolism)的共同創作者之一,該系列作品包括《Google 會吃掉自己》(Google Will Eat Itself)、《亞馬遜黑幕》(Amazon Noir)與《臉書對臉書》(Face to Facebook)。
官方網站: http://neural.it
📣 論壇
臨時與分散式圖書館:主動且自主的圖書館實踐
時間:4月12日 14:00-15:00
在簡要介紹《Toolkit of Care》出版計畫後,我將進一步探討圖書館在當代文化中,作為一個核心系統,其角色如何受到另類與自我組織實踐的影響。圖書館應當從歷史上那種「紀念碑式」的角色——為文化社群提供基本服務——轉型為一種擴展型、網絡化且共享的知識基礎建設,不僅能與線上「即時」知識相抗衡,更能促進更深入、個人化的社會與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新興的「知識守護者」角色顯得尤為重要。
我個人曾支持建立「臨時圖書館」,以回應文化活動期間特定的知識需求,這些圖書館隨後也成為永久的公共資源。同時也推動「分散式圖書館」的概念,將其他地方所累積的專業知識藏書,整合進傳統圖書館體系中,而不需對其結構進行大規模干預。
這樣的實踐展現了一種主動且自主的圖書館工作方式,讓抽象且具關聯性的知識模型得以被實踐並加以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