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展覽
低語、鍍層與神話

那些接近我們卻容易被遺忘的多樣生命故事,唯有傾耳細聽才能夠聽見。兩位藝術家彼此相望,輕聲著嘀咕所收集的生命故事,猶如鍍了層的耳語,低聲的共振將兩個空間分割又或者整合,讓神話如實相般得以重生。

這次展覽構築了一個兩位藝術家的感官世界——即「環世界」(Umwelten)的匯合空間。Umwelten這個概念由生物學家雅各布·馮·厄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在1934年出版的《動物與人類的世界探險》中提出,指的是動物或人類個體的周圍環境。不同於客觀世界(Welt),Umwelt代表的是主觀的感官世界。在此處,它可以理解為兩位藝術家各自創造的獨特世界觀。

在1999年由斯派克·瓊斯執導的電影《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中,演員約翰·馬可維奇以自己身份登場。故事從一條隧道的發現開始,任何人進入其中,都能體驗到約翰·馬可維奇的所有感官感受,持續15分鐘。最初只是“感受”他人的感官體驗,最終卻可以“控制”對方,這引發了人們對個體「環世界」邊界的思考。

從神經到神經、從口到口的感官交流,在語言出現之前是史前人類代代相傳的能力。然而,隨著文字和科技的發展,我們逐漸喪失了這項能力。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敘事的危機》(2023)(德文原名《Die Krise der Narration》)中指出,諷刺的是,在這個敘事的時代,敘事卻失去了改變社會的力量。人類的語言交流流經電子設備,但每個人的對話似乎只是輕輕掠過彼此,無法真正交匯,而機器之間的交流卻比人類更為流暢。

兩位藝術家的感官世界——Umwelten,透過物理和感官的交匯開啟了這種可能性。兩端的故事彼此交匯,不斷鍍層、低語、起舞。這種纏繞讓故事不再獨立,而是交織成一條敘事鏈,增添更長遠的意涵與影響力。希望這種交匯最終延伸出一種後設的感官體驗,成為更宏大世界觀的一部分,開啟一段邁向新神話的初始旅程。

策展人  金泰潤


有關策展人

金泰潤在 IT 產業擔任軟體工程師後,他以媒體藝術家身分轉入藝術+科技領域。自2016 年加入現代汽車以來,他負責管理與全球文化機構的藝術合作夥伴關係,在現代汽車工作室共同策劃展覽,為新興藝術家和策展人制定獎勵計劃,並領導各種探索藝術在企業環境中作用的藝術+科技項目以及藝術與技術在生態系統中的融合。

 

 

有關藝術家

廉仁和(YEOM Inhwa)是一位媒體藝術家,也是𝑩𝒊𝑶𝑽𝑬 (https://biove.io) 的創辦人。她在XR(擴增實境)和AI(人工智慧)技術與表演藝術的交界處創造出「3D 表演裝置—環境」。透過這種媒體,她為多樣化的(非)人類行為、反應和表達構建舞台,並將其置於雲端運算、生物技術導向的勞動系統歷史以及生物殖民主義的背景之下。

 

鄭惠鎮(JUENG Hyejin)基於搜羅亞洲民間故事的結構特徵來創作敘事,並將其融入參與式的表演媒介之中。她的亞洲研究曾在中國瀋陽、韓國安山與光州,以及日本松戶進行。為了將口述故事媒體化,她研究媒體視覺化的問題,並透過關注非語言聲音(例如嗡嗡聲和口哨聲)以及傳達故事的聲音來繼續她的研究。這些故事主要包含了開拓亞洲土地和耕耘地的能量與未來的流動性。

 


作品說明

《汗蒸幕實驗室:溫泉花》 汗蒸幕實驗室是基於(2024年,大田市立美術館)的一個系列作品,構想了一個由「氣候危機倖存者」,即(未來的)長者們所領導的氣候研究社區。這件作品交織了大田與花蓮的溫泉文化,呈現出多元文化背景的倖存者們對氣候危機時代的回顧。在虛擬與實境交融的環境中,這些倖存者邀請觀眾參與討論,探討亞洲城市如何在這個時代中逐漸同質化。

 

《口耳相傳,跳舞的樹》是鄭惠鎮之前作品《口耳相傳,神奇飛毯》(2023)的前傳。在這部作品中,藝術家根據中亞民間故事的特點,重構了高麗院劇作家韓眞的作品片段。作為前作舞台的森林起源在此出現,提醒我們自然與社群的重要性,這也是臺灣許多民間故事的核心。口耳相傳系列將會走遍亞洲各地,不斷混合、擴展,最終成為一個傳遍世界的故事。

1高麗院:高麗院(Goryo-saram)是指從朝鮮末期到日本殖民時期移居到前蘇聯的朝鮮人,他們在歷史上於1937年被強行遷移到中亞。

2韓眞(1931-1993) ,是一位高麗院劇作家,他一生的作品都使用自己的母語創作講述高麗院的歷史和生活,而這種母語正在消失中。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合作單位:National Asian Cultur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