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表演
噪集2019 - 無主之島

實驗音樂團體 FEN 的四位成員分別來自亞洲四個國家:中國、南韓、日本和新加坡,在地緣政治劃出的非理性空間中遊走,將自身處境轉化為當代文化實驗的材料。「每個人都 ( 不 ) 是一座孤島」的說法,伴隨著他們逐漸擴展的社會網絡(或只是無數的空白和漏洞?)。藝術家和音樂家在主流世界的邊境相遇, 塑造出一個個不同於海洋或島嶼模型的臨時世界。這是眾聲的舞臺,也是眾人的曼陀羅。

兩場演出內容不同:第一晚 FEN 的四位團員將與八位臺灣樂手一起表演。他們會組合成不同的搭檔,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像是自然界此起彼落的運動、漫無目的變遷。第二晚將由藝術家許家維關於馬祖外海一座廟宇的錄像作品《鐵甲元帥─龜島》與《鐵甲元帥-靖思村》開場,之後南管藝術家黃俊利將與 FEN 一起演奏。最後 FEN 會和臺灣電影界擬音大師胡定一合作,進行一場想像的聲音敘事──擬仿或本真的兩種不同聲音現實,將在此相遇。

本活動由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合作主辦,為「2019臺北藝術節── 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 」節目之一。

 

節目場次:

8.28 (三) 19:30
8.29 (四) 19:30

感謝大家的支持,《噪集2019─無主之島》兩日票券均已索取完畢,無票觀眾可於演出當天現場排隊候補,若現場空間許可,由工作人員引導入場。

索票辦法:

  • 索票時間:8月24日(六)至8月27日(二),每日12:00-18:00。(8/26休園,照常開放索票)。
  • 索票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西服務中心1樓 (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
  • 每人每場次至多索取2張票,不限年齡,不得重複領取。
  • 每場次票券限量200張,每日無索票上限,索完為止。
  • 票券索完之場次,將於台北藝術節官網、C-LAB官網、FB粉絲專頁與活動頁公佈。
  • 索票排隊動線依現場告示及工作人員指引。
  • 演出當日19:00另開放限量當日票券50張,於演出現場「C-LAB中正堂展演空間」索票入場,限一人索取一張票。
  • 開演後,若尚有入場名額,將開放無票觀眾現場候補,由工作人員視狀況引導入場。(若人數達上限則無法入場)。
  • 一人一票,憑票入場,票券遺失恕不補發,請妥善保管。
  • 演出當天19:00開放驗票入場,19:30演出開始,請勿遲到。
  • 若台北市政府宣佈8/24(六)索票當天停班停課,索票順延至8/25(日)中午12點開始,請民眾留意自身安全。

注意事項:

採事先現場索票,一人一票,憑票入場(建議觀賞年齡12歲以上)
● 採遊走式觀賞,無座席,遲到或中途離席,須配合前台人員安排入場
● 本演出有高低頻之巨大聲響和閃燈,孕婦或身體不適者,請斟酌入場
● 場內禁止飲食。禁止以閃光燈拍照與錄影

藝術家 ||

FEN - Far East Network

FEN是一個即興的音樂四重奏組合,由大友良英(日本)、袁志偉(新加坡)、顏峻(中國)和柳漢吉(韓國)於2008年在法國馬賽成立,團名為Far East Network(遠東網絡)的縮寫。他們成立的目的並非為了追求特定形式的音樂美學,而是為了發展和深化亞洲的即興音樂網絡。FEN的音樂被形容為噪音、隨機發生、搖滾、爵士樂之類的組合,從不事先溝通或彩排,即興而嚴謹,每個成員都可以自由的選擇樂器和表演方式。此外,他們在電子音樂、視覺藝術、表演、文學、策展和出版等領域,都有積極和卓越的表現。

日本|大友良英

1959年生於日本橫濱、在福島度過青少年時期的大友良英是吉他手、唱盤藝術家、作曲家、電影配樂者。作為獨立藝術家,他持續創作風格殊異的樂曲,包括即興、噪音與流行音樂,傑出的音樂創作遍及全球。他也是成功的影視音樂作曲家,已經為70餘部影視作品配樂。近年來,他與跨領域的藝術家以「樂集」(ensembles)之名共同製作獨特的音樂會與音樂作品。此外,他積極投入製作以身障兒童為對象的音樂工作坊。2011年東日本發生大地震後,他聯合各個領域的人發起「福島計畫」(PROJECT FUKUSHIMA!) 。他在音樂圈外的活躍表現,引起廣泛關注。2012年他以「福島計畫」獲得文部科學省頒發藝術獎。2013年他亦獲得多獎肯定,其中包括日本唱片獎,表彰他為電視劇《小海女》所創作的主題曲等各項成就。

新加坡|袁志偉

袁志偉是新加坡聲響音樂家與藝術家,經常受邀於國內外展演。袁志偉對哲學、文學、電影與文化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其聲響作品經常結合文本的想法與概念,同時處理與記憶、失去與看不見相關的主題。他與日本大友良英、韓國柳漢吉、中國大陸顏峻同為FEN團體的成員,同時參與新加坡前衛實驗搖滾樂團「天文臺」(The Observatory)。

中國|顏峻

音樂人與詩人,1973年生,現居北京,創作即興和實驗音樂,頻繁在亞洲、歐洲、美洲與澳洲巡演。他的聲音作品、表演和裝置曾在白晝之夜、上海雙年展、卡賽爾文獻展、柏林數位藝術節和路易威登基金會等地展出。顏峻在世界各廠牌發行過數十張專輯,並於林茲電子藝術節獲獎。他曾獲柏林德國學術交流總署、紐約亞洲文化協會及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的獎助,進行駐村計畫。詩歌創作方面,顏峻曾參與羅特丹國際詩歌節和柏林國際詩歌節。此外,他發表過十餘本關於音樂的著述、中文散文或詩的創作,並被譯為英、法、德等語言。他是團體FEN以及Tea Rockers Quintet的成員,以及音樂廠牌暨出版社Sub Jam的創辦人。

韓國|柳漢吉

柳漢吉是音樂人,1975年生於首爾。他在創作中透過像是齒輪或打字機等廢棄品尋找另類的音樂結構。在發現了打字機作為樂器的潛力後,他開始了和lo wie以及Taeyong Kim的合作計畫「打字員」(A.Typist)。自2008年參與FEN。2015年起,有別於過去的創作,他開始幾個關於數位合成之虛構面向的創作計畫。他最近的獨立創作包括《社會頻率》(SocioFrequency)和《信封惡魔》(The Envelope Demon - The Quotes of Professor Nak-Jin Paik)。

 

共同演出者 Collabarating Artists

8.28(三) 19:30

臺灣|李俊陽

生於臺灣臺東,成長於電影看板畫師家庭,學習電影看板繪畫、布袋戲舞台、廟宇彩繪,熟稔佛像、門神及廟宇彩繪的原色與木偶彫刻。作品包括繪畫、木雕、鐵線塑型,大小型裝置、現成物改裝、拾得物重組、塗鴉、現場行為演出、偶戲編製、實驗戲劇,也曾參與電視廣告及戲劇演出,蓋過寺廟。反思臺灣 「美國化的藝術生態導向」的藝術環境,從有形的手工藝人養成背景,以民間文化的無形底蘊,汲出看似隨機卻有脈絡可尋、有土地可依歸的獨特創作風貌。

澳洲、臺灣|奈鳩・布朗

奈鳩・布朗生於澳洲,於2006年在墨爾本皇家科技大學完成藝術碩士,並於2004年獲媒體藝術學士,專攻聲音藝術。自2004年以來即從事聲音和實驗音樂領域的工作,他通過改造既有的樂器或其他物體以探索聲音的可能性,專注於實質物體的物理實驗發展。其作品通常針對特定地點,利用地方歷史、社會背景、環境場域以及聲學,吸引人們進入專注的聆聽環境。2016年他自澳大利亞墨爾本遷居臺南與張惠笙創立「聽說」工作室,為一促進聽力實踐和實驗音樂的空間。

臺灣|洪梓倪

作品主要聚焦於空間裝置與聲音裝置,藉由裝置探討空間中光線建構與聲音身體交互接合的關係與環境。空間於聲音,聲音於身體,身體於機器,機器於儀式,儀式於詩,詩於空間。試圖在現今社會狀態充滿無意義的勞動之中,建構一個環繞的場景/空間讓聽者進入空幻的狀態把自身與外界隔絕,在當下深切感知思緒與此在。

臺灣|徐嘉駿

1997年生,於2015年開始以「Berserk」之名進行harsh noise噪音演出及創作,初期以自製樂器產生的大量Feedback和合成器為主,而後開始專注於效果器的 no-input(無輸入)的手法,以大量效果器串接/錯用, 進而在內部產生出一連串多變且難以控制的反饋,並透過大量的破音扭曲放大其音色,受日本噪音、死亡金屬、硬蕊龐克等音樂影響,以高能量、大音量且極具身體性的激烈現場演出聞名。而在2017年,他開始以本名使用no-input的效果器/混音器、短波收音機等媒材,與自由即興樂手或民間譚講者合作。不同於Berserk外放的harsh noise手法,他以本名的創作則更為內斂,雖同樣操縱電子雜訊,但比以往更注重聲音與所在空間、其他樂手以及觀眾的對話關係,以及聲音的細節和層次。除創作者的身分外,他也是新興實驗音樂廠牌MKUltra Productions的主理人,不定期發行臺灣及世界各地噪音與實驗音樂作品,將在地場景與世界連結。

臺灣|廖銘和

臺灣1990年代噪音代表人物,曾為知名團體「夾子」樂隊成員。他的創作標識著1990年代後半期臺北噪音運動在技術上走向純類比電子,在內涵上建立獨立美學之里程碑。Dino的電子音響來自於極其簡單的類比器材,不使用合成器、取樣機和其他音源機,而是利用線路雜音、靜電或麥克風回饋建立迴圈迴路,創造其獨樹一幟的音樂。Dino曾於北京迷笛音樂節、倫敦Café OTO、台北數位藝術節等各大音樂節演出,並曾參與實驗電影和小劇場現場配樂製作,曾獲臺北電影節最佳音效獎。Dino對於英倫龐克文化及中國古典文化研究著力甚深,這些影響當可見於其作品之中。

臺灣|盧藝

噪音藝術家盧藝,自2011年至今與臺灣重要前衛聲音藝術家王福瑞,共同經營「Soundwatch Studio 響相工作室」,除了工作室海內外聲藝展演執行和教育工作坊外,2015年盧藝與法國藝術家共組聲藝團體「Sondes」。她的現場演出包括台北數位藝術節(2015)、混種現場(2014)與(2016)、大內藝術季(2017)、失聲祭100與103、兩廳院30週年派對、臺北白晝之夜(2018)等。

臺灣|Betty Apple

Betty Apple現居臺北,為臺灣Y世代前衛藝術家,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創作受銳舞派對、次文化、前衛劇場、新媒體電影,與後網路藝術影響,以電子音樂創作者、聲音藝術表演者、LiveArt、DJ、藝術RAVE策劃等身份實現「身體政治」之創作理念。近期受邀於新加坡Playfreely音樂節、東京Mutek Japan音樂節、澳洲當代藝術中心Negative Volumes Shining Abyss、墨爾本Polythinking聲音藝術節、亞洲藝術雙年展《道上趴體》、台北雙年展2018《菌絲無線電啟動》、臺北藝術節《噪集》、鄭淑麗+馬修・富勒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Sleep 79》,並擔任何曉玫舞團《默島新樂園》與2019TIFA 李貞葳《不要臉》音樂設計。

臺灣|Jyun-Ao Caesar

Jyun-Ao Caesar的音樂靈感來自Eric Cordier與大友良英,或許可以簡略地總結成一種「姚大鈞泛具象音樂論」的創作實踐。他在訊號處理、類比放大與田野錄音的經驗以及他對時空的知識,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他的演奏方式。近幾年來尋找著適合與他的吉他互動的機材,這些器材允許他即時地控制變化的參數並佈局聲音的幻象位置,並透過這樣的方式掌握著自己的演奏,在確定性與即興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8.29(四) 19:30

臺灣|胡定一

臺灣電影工業中碩果僅存的擬音師,參與電影超過三百部。1975年考進中央電影事業公司(中影)技術組開始擔任擬音與錄音工作。曾任中影的助理技術員、技術員、副技師到技術組長、技術中心副理。曾以電影《稻草人》、《香蕉天堂》、《青春無悔》入圍金馬獎最佳音效,以及電視劇《痞子英雄》入圍金鐘獎最佳音效,並獲54屆金馬獎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臺灣|黃俊利

1998年加入台南市南聲社至今,並多次隨南聲社至泉州、菲律賓、日本等地進行海內外交流演出。精通南管各項樂器、擅長洞簫、二絃的演奏。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現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兼任講師、臺南市立南寧高級中學南管社社團指導老師、臺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講師。

 

錄像提供 Video Artworks

臺灣|許家維

現生活與工作於臺灣臺北,2016畢業於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在藝術的實踐上,著力於影像創作背後的行動性,並透過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歷史描述所未及的人、物質與地方的關係。舉辦過的個展包括2019年北師美術館、2018年森美術館、2016年臺北鳳甲美術館《回莫村》等。參與過的聯展包括2019年荷蘭國家電影資料館,2018年光州、釜山、上海及雪梨雙年展,2016年台北雙年展等。今年也身兼策展人角色,與何子彥共同策劃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

 

舞臺裝置設計

加拿大/泰國/臺灣 | 利安‧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