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即時新聞
噪集2019《無主之島》集結亞洲14位音樂藝術家,帶領觀眾航向聲響之海
2019.08.28(三)

噪集2019《無主之島》

臺北藝術節首度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邀請亞洲代表性跨國實驗音樂組合FEN(Far East Network)策劃,匯集8位臺灣樂手,並加入電影界擬音大師胡定一、南管藝術家黃俊利,共同打造「噪集2019《無主之島》」。用不可預測的聲響、多重組合的即興演奏,撞擊出最精采的音樂火花,於8月28日至8月29日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中正堂展演空間演出,採免費索票形式,共計2場。

FEN的成員來自亞洲四個國家,包括日本聲響音樂家大友良英、新加坡聲響音樂家袁志偉、中國音樂人與詩人顏峻、韓國音樂創作人柳漢吉。文化背景相異的四位藝術家,將自身處境轉化為當代文化實驗的材料,這次以「島嶼」作為核心理念,共創《無主之島》。袁志偉表示,FEN的初次登台是在2008年的法國馬賽MIMI音樂節,當時接受訪問,被問及身為亞洲人卻跑到歐洲小島參加音樂節的感覺,他回應,「四個人一起在這個島上,彷彿使我們也成了歐洲海域的群島。所以,島的概念之後就一直根植在FEN之中。」

2019年初,FEN於臺灣進行巡迴演出,至空總基地進行場勘時,在具有古蹟身分的舊辦公大樓看見幾幅地圖,描繪臺灣本島與離島的防衛作戰,透過這些地圖,開啟FEN重返島嶼的契機。大友良英表示,《無主之島》的演出共有兩日,依照在空總看到的戰略圖,將演出空間編成防禦位置,決定首日演出由臺灣樂手包圍FEN成員,次日則由FEN反向包圍臺灣樂手,進行聲響音樂的互動展演。

噪集2019《無主之島》

8月28日的表演中,四位FEN成員將位於重奏的核心,邀請李俊陽、奈鳩・布朗 (Nigel Brown)、洪梓倪、徐嘉駿、廖銘和(Dino)、盧藝、Betty Apple、Jyun-Ao Caesar等八位樂手,以各種「群島」的型態演奏,並有二重、三重和四重奏等組合,觀眾可自由移動穿梭在不同「島嶼」中。

8月29日的演出,則由南管藝術家黃俊利及與電影擬音大師胡定一參與演出,這是對較少留意或甚而遺忘的藝術型態致敬。袁志偉表示,2018年在台南造訪廟宇時,被傳統南管音樂深深吸引,於是決定融入南管音樂作為演出;與擬音大師胡定一的結識,則來自紀錄片《擬音》。因袁志偉喜愛臺灣新浪潮電影,經常仔細聆聽片中的聲響與錄音,認為擬音師的工作與FEN的創作有共通點,於是決定邀請胡定一老師合作。

「噪集2019《無主之島》」在C-LAB中正堂演出,袁志偉表示,這兩年的展演地點都選在兼具歷史及文化意涵的空間,希望在音樂或聲響的演出之外,提供觀眾一種身處特定凝結時空的聆賞體驗。而在視覺呈現上,特別邀請影像藝術家許家維帶來錄像作品《鐵甲元帥-龜島》與《鐵甲元帥-靖思村》,以群島與神話的概念作為《無主之島》的開場。另外,結合利安.摩根(Liam Morgan)沉鬱的燈光設計,不斷用色彩改變空間感,投射出的光線如同繪製在透明空氣中的波浪,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噪集2019《無主之島》

《無主之島》是以重奏進行發想,大友良英表示,不同的島嶼會有各自獨特的聲響音樂,彼此獨立或呼應,而在演出過程中,觀眾非被動接收者,「觀眾也是參與其中的聲響工程師」,他們照自身意願聆聽或混音,聲響會變化,強度會起落。觀眾有移動、選擇、感知的自主權,正如眾樂手也能選擇何時演奏及如何演奏,這正是《無主之島》的實驗性。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和C-LAB一向支持跨域創作的實驗和實踐,「噪集2019《無主之島》」則是兩機構攜手合作的具體成果。大友良英表示,參與的每個樂手及藝術家都相當期待這次的合作,希望讓所有參與者都能享受跨世代音樂家和聲響藝術家所帶來的音樂。從小在新加坡長大的袁志偉表示,「逃離一座島並不是容易事,唯一的逃脫方式是將自己化身為裡頭一座更小的島」,並以東南亞海洋遊牧民族為例,「他們視陸為海,視海為陸,一踏上土地就渾身不對勁,回到海上便自在自得。」希望透過《無主之島》,鼓勵觀眾重新審度自我舒適圈,思考「歸屬」的定義,在享受音樂和藝術的過程中,也可以找到自己最自在的所在。

FEN成員日本聲響音樂家大友良英台灣聲響音樂家Betty-AppleFEN成員中國音樂人與詩人顏峻台灣噪音藝術家盧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