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即時新聞
「2020 CREATORS 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結果揭曉 防疫當前 培力不輟 歡迎CREATORS生力軍
2020.05.11(一)

致力打造文化生態系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在邁入第三年之際,仍全力培育人才,提供空間、補助及各式軟硬體的支持給文化創作者。「2020 CREATORS 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經過兩屆已累積可觀的成果,今年在藝文產業受到疫情的衝擊下,C-LAB擴大補助金額支持創作者,本次徵件共收到145件申請案,評選結果錄取共14案,其中創研進駐5組,創研支持9組,獲選率9.7%,總補助金額超越前兩屆,共新臺幣901萬元整。

CREATORS計畫鼓勵以研究、展演及行動為導向,扣合當代藝術、科技媒體及社會創新發展方向,具實驗精神和探索態度之提案。今年獲選的CREATORS生力軍探討的議題多元,且有別以往,包含人機共創、網路資訊戰、災難地景、生物科學與人類記憶的關係,皆反映現下人類所面臨的各種挑戰。部分計畫更應用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或臺灣聲響實驗室的技術資源,拓展藝術與科技協作共製的可能。本次徵件特別注重結合社區或社群的現地研究創作,並於實驗發展過程融入公眾討論,因此今年入選的提案內容也包含不少群眾參與的設計,如線上/實體工作坊、座談、討論會、國際或地方的交流活動、地理實景縱走,甚至是健美賽事的舉辦等,每個計畫都讓人期待後續階段呈現的成果。

2020 CREATORS獲選團隊將自6月1日起進駐空總園區六個月,除經費支持外,C-LAB將繼續推動「陪伴觀察員」機制,為每組獲選團隊設置一名陪伴觀察員,在計畫發展的過程中提供近身的陪伴觀察與討論,也引入第三方觀察的視角,讓實驗創發的過程能留下紀錄,也同步累積相關領域的知識生產。當然,C-LAB更提供策展、研究,甚至法律、會計、設備與技術等全方位的諮詢,並協助跨團隊合作的串聯等支援,使每個獲選者/團隊都能充分利用C-LAB的支持系統,讓計畫能順利發展。

在疫情肆虐及文化產業低迷的當下,C-LAB團隊希望透過CREATORS計畫,成為陪伴文化創作者的穩定力量,也期許2020年的CREATORS啟動各項實驗計畫,翻開新的篇章。

相關獲選計畫內容介紹

呼應疫情肆虐的時事,臺灣、中國兩地大量的即時訊息迸發,而敘事角度決定了事件演變的方向,例如內容農場就是透過敘事操作議題的走向,施懿珊《精神與靈魂的治理之術》計畫借用病毒傳染的模型作為敘事建構的研究路徑,解構臺灣與中國兩地訊息的「關係網絡」,以開發未來的文化對話形式。而同樣關注兩岸三地互打資訊戰的曹存慧提出《芥面:正體中文版 1.0》計畫,探討基因改造後的植物是否有可能將資訊匿名加密保存在裡面,她以阿拉伯芥的植物物種作為工具,作為兩地資訊交流及語彙保存的介面,建立了一套正體中文可以匿名加密、保存、複製、擴散的生物工具,期盼帶動針對網路資訊傳輸適切策略、倫理規範與自我審查的相關討論。

吳秉聖的《2020吳秉聖創研計畫-投聲》希望測驗一種將音頻重新渲染在空間中的技術,類似投影機能控制投影影像在空間中自由移動的概念,而吳秉聖預計控制移動的則是聲響,將帶給聽眾全新一種「完全開放式的私密聆聽經驗」。李慈湄的《凝結歷史殘響:台灣洞穴的感知敘事》受到洞穴獨特音場表現而吸引,將利用 Ambisonics的錄音方法,保存紀錄臺灣各地洞穴的音場,從聲音角度紀錄地景,帶給參與者沉浸式聲音敘事體驗。而陳志建的《自然復刻-臺灣AI數位風景》計畫預計和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合作,發展構築「人機共創」的數位工作方法,交付臺灣各地的真實自然音景予人工智慧,使AI成為數據庫整理的輔助者,發展加入人工智慧至創作之中的可能。前兩項計畫預計與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透過專業技術資源的注入,使實驗更加具有深度及跨度。

以表演藝術為基底的黃鼎云提出《神的棲所 God in Residency》,透過寫實表演方法中「角色進到演員」的說法與民俗宗教活動裡「神明降駕乩童」在邏輯與敘事上有著高度關聯性的觀察,計畫將安排兩組「演員與乩童」進行對照研究,實驗能否從科學化、知識化、表演化的角度來剖析「起乩」。江之翠劇場的《2020亞洲傳統藝術音樂身體培訓交流計畫》希望推動臺灣與越南文化進一步的交流,透過越北特殊的歌詠詩歌形式「歌籌」(Ca trù)與臺灣傳統音樂南管文化交流,舉辦一系列身體工作坊,尋找亞洲劇場形式新的可能性。她的實驗室空間集的《如果,家族旅行最終章:研究與創作實驗發展計畫》以日本、臺灣、馬來西亞的地方歌謠檔案作為研究起點,結合田野調查採集當地居民對於歌謠的記憶、書寫,將文字或旋律重新賦予想像與意涵,最後將多首歌謠匯集、組織成具有劇場性的表演。

林傳凱的《採集者與版畫家──的確是存在於二十世紀》將帶領由藝術家、研究者、群眾教育工作者組成的「安魂工作隊」,在前一年CREATORS所累積的研究成果之上,進一步深化內容加強推廣,預計前進各鄉鎮、社區展開群眾共創協作工作坊,打造空總成為不同群體針對糾葛的「白色歷史」相逢對話的「自由畫室」。許博彥、盧均展、盧冠宏、粱廷毓四人聯名申請的《負地理學:近未來的蓋亞實踐與創研計畫》則邀請民眾一起行動,經過火山潛勢線與地熱區縱走、虛構的火山演習、大地劇場影像拍攝等,來探究「臺北滅城」的恐懼想像。

黃博志的《七個在海上的人》拍攝計畫關注臺灣、中國、韓國、香港四地從事成衣產業的勞工,將敘述七段關於成衣產業勞工的故事,包含七段短篇故事和影像。同樣關注於產業的羅懿君提出《糖蜜、酒精、健身工坊,是什麼使今日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以蔗糖產業為關注主體,將透過各種藝術實踐探討蔗糖這一項農業加工品,如何從民生物資轉化為商業物資,又再轉化為軍事用途,並成為當代社會中欲反抗的精神刺激物。許哲瑜藝術工作室的《「綠頭鴨之死」創作計畫》運用數位掃描拍攝技術,探討從生態博物館、動物實驗室到國家公園保護區,這些屬性全然不同的研究機構,人類是以何種技術,陳列/展示動物的身體/生命?走路草農/藝團的《噥噥時間交換所》集合媒體藝術、生物科學、園藝等跨域背景的成員,進行時間、記憶、歷史出發的系列交換計畫,讓時間、環境透過創作計畫與人對話、建立關聯,期間展演形式包含視覺檔案、動力裝置、跨域聲音演出、嗅覺與味覺的記憶體驗,成果將呈現於建置於C-LAB內的噥噥時間交換所。

「2020 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獲選名單:

第一階段評審委員:王柏偉(主席)、許仁豪、許家維、紀慧玲、陳幸均第二階段評審委員:王柏偉(主席)、許仁豪、許家維、紀慧玲、黃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