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即時新聞
「LAB KILL LAB」集結流動實驗室的各種樣態 以藝術轉譯性別、農業、環境、網絡等議題
2020.12.07(一)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將於12月14日至20日呈現「LAB KILL LAB」實驗室計畫,此計畫由藝術家鄭淑麗為概念發起者,是為期一週透過5 個橫跨性別、農業、環境、網絡議題的流動「工作站」,探索藝術轉譯不同議題結合多元形式的活動,並將針對工作站的主題舉辦講座及集體表演。

以「人」為核心的跨領域聚會

大多數人聽到實驗室,都會聯想到充滿儀器的環境,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資深顧問蔡宏賢表示:「實驗室的核心其實是『人』」,而「LAB KILL LAB」是透過非固著的型態,不斷的替換和演化之計畫。實驗室可能在海邊,也有可能在空總。」因此,「實驗室」更像是一種概念,以 7 天的工作站形式,集結不同的藝術家,並結合在地深耕的運動者、文化工作者、科學實驗室、農業生物實驗室等進行跨領域的集體合作。工作站將分別依照設定的主題,由核心藝術家和參與者進行田調和實地實驗,最後再以表演或是講座,設置該領域的回應人,進行討論。

「LAB KILL LAB」的 5 個工作站包含「植托邦」、「自助飲水站」、「岔派樂基因」、「米學院之米蟲革命」、「科技妄想」。每個工作站皆獨立運作,探索各自設定的議題,看似領域不同,但「流動」的概念貫穿其中,在性別、農業、科技、環境、網絡之間不斷的延展和交融,如同網路節點般不斷增生和擴展,並透過藝術來轉譯。概念發起人鄭淑麗認為,這次的系列工作站以混種的狀態,藉由「實驗室」的概念開展,因此更像是一場跨領域聚會,歡迎大眾隨時加入。為了讓不同的工作站有更多的連結,鄭淑麗將透過煮食計畫「Kitchen Social Act 」,將不同工作站所用到的材料烹飪成佳餚,以飲食建立關係。

如果「米蟲」、「水」和「樹」會講話 —— 關鍵字:性別、農業、環境、奇想

在「自助飲水站」(WATERIA)和「米學院之米蟲革命」(RICE ACADEMY Rice Bug Revolt)這兩個工作站裡,藝術家不約而同以「聲音」作為轉譯的藝術媒介,來探討自然、環境、性別、農業等議題。「自助飲水站」以聲音的創作進行跨領域對話,探索藻礁生態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工作站所關注的大潭藻礁,分布於臺灣西北部綿延桃園 27 公里的海岸線,沿線是臺灣罕見特有種海洋生物與珊瑚的家園,但由於污染和開發,環保人士、水資源保護聯盟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都呼籲以緊急行動拯救桃園藻礁,並以「#Taoyuanalgalreefs」為行動關鍵字。此工作站透過監測水流及水中生物、對海水的化學毒性和酸化程度進行採樣和分析,並以系統化的方法來蒐集此區水域的生物數據,藝術家再將得到的訊號,用聲音來轉譯,呼籲大眾對水源救援行動的關注。

而「米學院之米蟲革命」工作站以「米蟲」為研究對象,米蟲過去常被用來形容消耗米糧卻不事生產的人,在「米學院」裡,參與者試圖讓從每一粒稻穀中孵化的米蟲發聲,策動米蟲革命,來擾動不可缺乏糧食的世界。他們將設計穀物儲存塔結構,製作特殊的養蟲容器,亦將借鑑控管農業害蟲的科技及控制系統,以檢查高頻的輾壓聲和低頻率的溫度變化,來刺激容器內部的米蟲革命,共譜新興的蟲聲集體交響樂,使這種內部且微觀的革命,歷經潛伏休眠期、繁殖期再到大流行期而變得清晰可見。

「植托邦」工作站則以「植物治理」為核心概念,由兩位不同的創作者帶領兩條截然不同的步行路線,來感知植物所串聯的世界。坪林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帶領的「回魂術,樹魂回」,發想自坪林鎮曾經發生的異事,有一整排13棵樹齡超過30年的亞歷山大椰子樹,在缺乏良好溝通的情況下被砍除。試想是否能夠讓「意外死亡的樹能回魂,它又將如何訴說、傳達生前的無盡之言?」,回歸精神交流,讓身體與植物直接接觸;花蓮銅門部落東冬‧侯溫,則是具有藝術家跟巫師的雙重身分,將引領學員至銅門部落的山林間漫步,祈求祖靈召喚連結人間與靈界的土地,為我們指引道路,透過想像中的傳說,共同編寫一個公眾參與的表演腳本初稿。

為何不?來一場派對吧! —— 關鍵字:網絡,政治、科技、性別

「岔派樂基因」(FORKING PIRAGENE)是結合數位開放資源與藝術的計畫,網路開放社群運用「岔」(FORK)的運作模式指稱複製現有的程式,透過修改再發布,此計畫將「岔」的概念與基因和盜版(Piracy)的概念結合,讓不同的藝術團體以此為主題進行創作。此計畫起源於宏碁數位藝術中心推出的「派樂西王國」網路展覽計畫,探討盜版與侵權可能成為網路上的一種終極藝術形式,後因議題敏感而被中止,輾轉移至「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的伺服器並展出。當年的參與者包含已逝的數位文化先驅李士傑與駭客運動者唐宗漢(現今的數位政委唐鳳),因此這個工作站蘊含緬懷李士傑的意義,邀請大家加入集體書寫的行列,創造眾人的基因,再經由不斷的複製,持續書寫,呈現不同的身份平台。

而「科技妄想」則從跨科技女權主義者的角度,提出集體駭客工作站的構想,並由康絲坦札‧皮娜(Constanza Piña,智利/墨西哥)主持。皮娜自2017年起即在南美洲組織「當賽博格女孩遇見科技女性主義者」(Cyborgrrrls Encuentro Tecnofeminista)活動,集合女性主義駭客、技術無政府主義者及網路自由主義者一起的派對,共同重新認知改造科技、美學及性別概念。此工作站並邀請聲音藝術家張晏慈、廖海廷,與康絲坦札‧皮娜共同執行「感性、感官性和肉體性技術」及「去你的試音:反對聲音測試中的性別歧視暴行」兩場工作坊。工作站也尋求臺灣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和組織加入合作,並徵集工作坊參與者一起從科技文化實踐中尋找共居空間和新工具。

作為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的年度重點計畫,「LAB KILL LAB」以更游擊和流動的形式,邀請藝術家、科技研究單位、媒體實驗等,進行跨域合作,有機且混種的發展。所有活動皆對公眾開放,詳情請至官方網站 https://lkl.clab.org.tw/ 查詢。

 

活動資訊:

「LAB KILL LAB」
時間:12月14日 至 12月20日
地點: C-LAB圖書館展演空間1、2樓
網址:https://clab.org.tw/project/lab-kill-lab/

 

關於「LAB KILL LAB」概念發起人 鄭淑麗

鄭淑麗為藝術家及電影導演,她被認為是網路藝術先驅,作品《布蘭登》(BRANDON,1998-99)為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首件委託創作及收藏之網路藝術作品。2019年,她以複合媒材裝置作品《3x3x6》代表臺灣參與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20年,她獲得了美國古根漢獎學金支持,製作她正在發展為病毒另類實境科幻的電影《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