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即時新聞
C-LAB 2023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 探索時空錯置下的歷史記憶
2023.06.09(五)

C-LAB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今日(6/9)開展,邀集25組國內外藝術家、超過30件作品在五個不同的展演空間展出,包括戶外的大型建築計畫《民主聖殿》及系列公眾活動,以充滿實驗精神的藝術語言,帶領觀眾探索歷史記憶的當代形貌。記者會現場,生美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在致詞中表示:「基金會的使命是承擔文化部所交付的責任,並著重於三個主軸『當代藝術、科技和社會創新』。其中,當代藝術在這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通過每年不同的主題,回應社會變遷和不同的面向。本次展覽以當代藝術為鏡頭,包括大眾文化、個人生命史、流行音樂、歷史事件等,旨在喚起大眾對社會議題和歷史記憶的探討。同時,以當代的視野和多元的觀點,讓世界了解我們是誰。在展覽期間,歡迎大家一同跟隨藝術家的腳步,體驗這場精彩的展覽。」

曾經激昂的歷史時刻後來怎麼了?

「崩塌記憶之宮」延續今年3月舉辦的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相關主題,進一步從媒介載體的角度,探索文化記憶如何化為物質,歷史經驗又如何成為文本?展覽藉由歷史記憶的文本化與物質化兩條軸線交錯,詰問歷史記憶如何殘留在當代生活中。觀者可以發現不同世代的集體記憶事件,從重大災難、抗爭事件,到流行文化中的類型電影、暢銷金曲,以及披頭四(The Beatles)、超脫合唱團(Nirvana)等偶像身影。

這些歷史記憶經過藝術家重新改編成新的事物,策展人游崴表示,它們看起來或許有點眼熟,但又不符合我們的記憶,展覽不僅關注過去發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時刻後來發生了什麼,如何被重新詮釋和再利用,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文化記憶。

紀念碑、改編與致敬:歷史文化的多重主題

部分展覽作品圍繞紀念碑或紀念物的意象,討論歷史經驗在物質化後如何成為被凝視的對象、被思索的客體。有些藝術家重新處理了曾經激昂的歷史時刻,例如福島核災、反送中抗爭和極權國家早期的大外宣等。一些藝術家則對「歷史感」進行後設操作,例如把玩過往風格、刻板印象,或擷取歷史風格的片段重覆、錯置或改編。此外,不少作品也圍繞著來自業餘者充滿活力的文化致敬,例如探索華麗搖滾名團「吻合唱團」(KISS)樂迷的創造性實踐,或記錄「流行尖端」(Depeche Mode)樂團曾經席捲冷戰時代尾聲的樂迷次文化。也有藝術家用DVD燒錄文化回應當代串流影音,或用壓縮了披頭四樂迷痕跡的黑膠呈現閱聽者的力量,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考和體驗。

此次展覽中,藝術家廖烜榛與黃奕捷的《民主聖殿》以協力造屋的方式,號召一群曾參與318運動的抗爭者,在C-LAB戰情大樓前搭建一個臨時建築,重現之前抗爭現場的紙建築模型,現場將舉行講座、放映與音樂演出,匯聚過去的社群力量,也對「後318」精神狀態做反省及梳理;藝術家許芝瑜的大型裝置,混合了滑板場與考古現場的元素,展出一系列虛構的現成物和工業材料製作的古文物;美國藝術家斯萊特.布拉德利(Slater Bradley)的作品《分身三部曲》(The Doppelganger Trilogy),以歷史重演的偽盜攝影片,召喚現代流行文化中的三位悲劇英雄。展覽特別囊括已故日本導演松本俊夫三部實驗短片,《石之詩》(The Song of Stone)、《為了受傷的右眼》(For the Damaged Right Eye)及《記憶痕跡》(Engram),其機械影像的媒介本質探索、時代文化碎片的實驗混合,將成為整個展覽的註腳。

C-LAB帶領觀者回看歷史

C-LAB自2018年成立以來,推出多檔未來視野的展演計畫,同時關注過去的歷史脈絡與場所精神,其中不乏藝術家對「舊空總」歷史文化進行實驗性回應,而2023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則更進一步深掘歷史記憶,以實驗性的藝術語言引領我們重返歷史現場,透過當代藝術的轉譯,重新感知我們在文化場域裡所經歷的歷史記憶,展期自6月9日起至8月13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