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即時新聞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 三日聲響不停歇,隨演算法與程式碼盡情派對
2022.06.30(四)

當音樂、聲音、影像都能由系統自動生成且交給機器和程式表演,藝術家的存在是否會被重新定義?還是會展開多重可能的音像世界?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音像藝術節即將於7月1日至7月3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登場,集結國內外近20位電子音樂家與藝術家,並由臺灣自製音響系統團隊 Formosa Sound System 及藝術家張方禹打造聲光舞台,連續三日的現場派對將以演算法編曲作為起點,延伸至編程/編序的模組化電子聲響、演算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現場編碼音像演出及近幾年興起的算法銳舞(algorave)文化,勾勒出演算音像的面貌,同時串接線上線下、虛擬與真實。「放映單元」則集合多件演算法音像作品及單頻道錄像,並搭配一系列工作坊及講座,邀請觀眾一同探索藝術家如何與系統合作,並將抽象的數據之聲轉化為強大且具體的體感經驗。

即時與機器共謀創作,帶領觀眾進入演算法的音像之域

記譜法的發明使聲音從古老的自然溝通中解套,聽覺被轉化為記號編寫的系統,人們透過記號將聲音一代代傳達下去,甚至透過記號來創造新的文本。而電腦演算法的出現,更將記譜法進一步推展為數據演算的境界,創作者得以藉由程式編寫合成電子聲響,無窮無盡的模組變化就此展開。與此同時,過往熟悉的藝術家形象也逐漸淡去,甚至隱身系統背後,藝術家操持最低限的人為輸入,像是將表現的任務轉交機器擔負,將創造性的思索放在系統、規則、參數的調控之中。

在這過程中,表面上我們對於藝術家創作主體的想像儼然被系統取代,但如今,藝術家在系統的錯誤中尋找偶然、即興、甚至抒情的可能,不時也帶著「在系統中謀反」的意味,透過創造性的破壞,反過來暴露演算的痕跡與系統的模樣。在新的創作倫理之中,越來越多藝術家也致力讓技術變得透明,讓創造活動轉變為一種可以透過技術開放進行協作後的產物,在最後完成的作品或演出中往往也不吝於呈現屬於「創作後台」的各種技術語言。對此,當代的現場程式編碼(live coding)的音像演出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現場程式編碼是「極微輸入」中的重頭戲。藝術家以現場編寫程式碼的方式生成即時音像,在創造感官體驗的同時,一併投影呈現其創作技術與思考過程,將其「如何與機器共謀」赤裸地攤在觀眾面前。此外,觀眾也將發現歷史悠久的記譜法在派對現場重新被操作成一種混合即興語言、科技感性及後人類身體的獨特表演,在這個奇幻時刻,人們的身軀將得以隨著程式碼跳動。

也因其程式語言的特性,現場編碼音像表演相較傳統音樂場景更積極擁抱遠端協作,7/1晚場的「算法銳舞」派對中,除了許多國際創作者將經由數據傳輸即時連線在現場生成聲響和影像外,活動也特別與現場編碼網路平台「Eulerroom」合作進行同步線上直播,跨越國際藩籬之餘,虛實整合也成為疫情之後新型態的音樂場景。參與演出的包括活躍國際的現場編碼音樂家瑞尼克.貝爾(Renick BELL)、算法銳舞場景最主要的推動者之一艾力克斯.麥克林(Alex McLEAN)、中國藝術家王長存,以及臺灣電子音樂家林育德、藝術家張晏慈、王連晟等。

放映單元與公眾活動,延續跨域與自造精神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不單單展現新的派對形式,在橫跨美援大樓及中正堂展演空間兩處全天播放的放映單元中,也將以一系列演算音像、生成藝術、音樂影片、單頻道錄像作品,刻畫近年來藝術家與音樂家如何利用各式系統演算回應時代,如穆札克實驗人聲團體(Musarc)演出藝術家林其蔚「音腸」系列作品之原始主義演算法、澤維爾.柯克羅斯基(Ksawery KIRKLEWSKI)的程式語言音樂影像,以及Software2050(鳳漢玉)、艾利.霍普(Ale Hop)等藝術家如當代史詩的全新生成音像作品等。

此外,日間也有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包括由創作者為觀眾揭露演算法跳舞文化的歷史,以及手把手程式編碼教學,觀眾不僅能踏入乍看艱深的演算音像世界,也能體驗並實踐演算音像社群強調多元與開放交流的理念。最後一天(7/3)的節目更串連臺灣電子音樂團體「原子交換鏈」,透過他們馬拉松式的演出及分享,從聲音技術的透明到藝術家的自我組織,思考本地電子音樂創作者的未來動能。

「極微輸入」結束後,C-LAB亦持續開展一系列到明年的展覽與活動,試圖以不同角度觀看網路時代下演算法帶給我們的聲音和影像如何寫入當代文化的記憶,更藉此開啟臺灣聲音、藝術與科技領域交織的另一種場景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