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團隊即將在享譽國際的科技藝術盛會林茲電子藝術節綻放光芒。由文化部主辦、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執行的展演計畫「異響共聲」,集結14組藝術家或團隊,將於9月3日至7日於林茲三大展演場域呈現,展現臺灣在科技藝術上的創新實力、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關懷,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精神。
C-LAB與林茲電子藝術公司邁出合作的關鍵一步
C-LAB 營運單位「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於今年1月與林茲電子藝術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後,正式邁出關鍵一步,推出大規模展演計畫「異響共聲」參與本屆藝術節。正如其英文標題 Polyphony所指稱的複調音樂所示,展覽將呈現多元的創作形式與交織的觀點。
林茲為奧地利的工業城市,自1979年創辦林茲電子藝術節,是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數位藝術節。藝術節以藝術、文化與科技交融的視角,回應時代脈動並反思社會議題。今年以「恐慌:是/否」(PANIC–yes/no)為主題,呼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與環境變遷,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體察與回應局勢。
舊郵政大樓POSTCITY展場:多媒體裝置探觸當代科技議題
在緊鄰林茲火車站的舊郵政大樓 POSTCITY,共展出六件多媒材裝置作品。例如,藝術團隊何理與柏林聲音團體 KLING KLANG KLONG 的沉浸式互動裝置《海境:回溯》,以人與海的關係為主題,透過風場模型與觀眾感測裝置,將環境數據與觀眾動態轉化為聲景,邀請觀眾參與共構環境節奏。
舞蹈家何曉玫與 MeimageDance 創作的 VR 作品《林相繽紛|林投~姐ㄚ》,取材自民間傳說《林投姐》,融合具儀式感的現場舞蹈,展開一段跨越東西方、古今錯置與輪迴交織的旅程。舞者的身體在 VR 中被放大、變形與解構,進一步探討女性在虛實交融、與科技共舞的時代中所處的社會位置與性別流動等議題。
曾鈺涓的《Jane 書寫計畫》則運用人臉辨識與圖像生成系統,每日創作一張虛構角色「Jane」的數位肖像,並透過 ChatGPT 生成敘事,展開一場關於演算法與語言模型下主體存在的辯證。劉辰岫以互動裝置《大地回音》(多聲道版)回應極端氣候與地震災害,作品結合動力機構與觀眾參與機制,透過即時回饋讓感官在虛實之間游移,創造出「異自然」的體驗場域。
紀柏豪的《水景迴路》源於藝術家對基隆河源頭的追溯,並試圖找回已被遺忘的「灘音」,從中建構個人與水文環境的關係記憶。張晏慈的《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以機械手臂鑽削聖木,並將其聲響與天氣響應式音頻融合,創造出動態聲景,重新思考人與機器在感知與共存上的可能關係。
Deep Space 8K展演空間:極致沉浸的感官體驗
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的沉浸式影音展演空間「Deep Space 8K」將呈現音樂家盧佳慧譜曲及演奏的兩首作品,作品反映為信念、愛與希望奮鬥的精神,其中《向暘》為她獻給其父、民主鬥士盧修一的音樂迴旋曲;《蝴蝶蘭》則致敬其母陳郁秀對家庭與國家的奉獻精神,現場演奏結合數位敘事的沉浸式影像,場景宛如夢境。
藝術團隊叁式與音樂團體 Cicada 聯手創作的《DRIFT IN TIME》,從冰的記憶出發,思考氣候變遷與人的關係,作品構築出由聲音和影像編織而成的流動空間,觀眾在此空間可經歷一段緩慢而靜謐的旅程。
「流變儀」音樂會:浩瀚宇宙的異響交織
由 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製作的「流變儀」(Rheometer)音樂會,將於林茲安東.布魯克納大學的 Sonic Lab 演出。該場館為多聲道電腦音樂演奏廳,音樂會結合音樂、影像、聲音裝置、燈光與互動設計,打造一場虛實交錯的感官體驗。其中包括鄭乃銓《灰闇前的永恆序曲》、徐笠馨《意志的姿態》、作曲家王之筠及音像藝術家吳秉聖共同創作的《疊加(s, t)》、郭立威的電聲新作《銹果》、陳家輝作曲並結合李俐錦演奏笙的《複製體 IV》,以及XTRUX(蘇柏瑞、李畯玨、邱晨恩、曾竣偉)與聲音藝術家黃詠仁以遊戲引擎、電腦音樂、沉浸聲音技術打造的《Boulder 石》。
開啟臺灣在國際科藝交流的創新能量
「異響共聲」透過不同領域藝術家與科技藝術團隊的跨界合作,運用作曲、機械動力、互動程式、AI 演算、電聲設計、器樂演奏、VR 舞蹈創作等多樣形式,從多角度切入創作與觀演體驗,展現臺灣在國際科技藝術交流中的創新能量。
C-LAB「異響共聲」官方網站: https://clab.org.tw/project/ars-electronica-festival-polyphony/
林茲電子藝術節「異響共聲」計畫頁:https://ars.electronica.art/panic/en/view/polyphony-20e38ddb450c8142930bed9d69b05a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