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創作/研發支持
負地理學:近未來的蓋亞實踐與藝術計畫

地心,一個無可觸及的內裡,無論人們如何去想像一種「可居住的內部」,都無法穿視那個地層界線(無論以機器觀測,圖像與數據都涉及了再現與換算、轉存的問題)。然而,地核的熱能作為地質運作的基礎,長久以來影響了人們的精神生態與感官,根據我們的研究,在2010年代,台灣每年都會播報數則大屯火山可能噴發的訊息,諸多媒體對於火山引爆的恐怖再現和報導當中,除了「臺北滅城」的恐懼想像之外,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急切需要展開重新測量的工作。另一方面,熵值激增的結果——若全球暖化、巨量冰融的水體可能導致板塊運動進入不穩定期,那麼橫貫於火環帶的島嶼,以及我們所在的土地,正在這兩股力量的協商和平衡之間,與我們共構了物種/非物種存在的張力空間。

在此,「負地理學」因而是關乎一項地理實踐與負熵預想的試驗場域,探問在地的科幻敘事和地心想像,以及島嶼的地質、地熱、地層、火山、斷層帶、板塊交界帶,這些物質基礎如何讓藝術實踐有機會與地質學、考現學、媒介生態學、歷史學、自然地理學的知識彼此交織與對話。甚至將地質作為一種文化的基底,積極思考它與文化實踐的關係,以多樣性的地理知識,進行某種感知學、人類存有與事物價值的重估。因此,我們需要發展一個去探索地理、地質如何影響感知、

藝術與創作界限的工作隊或調查隊,在幾近半年的時間裡,藉由火山潛勢線與地熱區、斷層線與城市考掘、非關災難的紀錄劇場、跨域座談、影像共創、適地書寫等方式,從各種差異的敘事介面,集結出一種行動網絡,實踐走在土地之下的根系視野——轉換視角、編織知識、重返大地的行動方案。從而思考台北作為「火山城市」,人們如何棲居於大屯火山組構的地理生態群落之中。

CREATORS

許博彥、盧均展、盧冠宏、梁廷毓

2016年,梁廷毓、許博彥、盧均展、盧冠宏組成的團隊開啟了「引爆火山藝術行動」,在陽明山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燃煙計畫之後,在 2017年,進入城市與火山的區域關係探討的創作,透過對2010年代新聞媒體報導的的火山形象,探討火山如何透過媒體被恐怖化,以及城市將自然他者化的問題。2018-2019年,我們以「焱山計畫」進行一系列的火山口的身體介入與行動調查,至今持續關注火山與、城市、人的關係。相關展演與發表包括第十屆媒介與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私立輔仁大學),環境與世界學術研討會(201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的深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201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焱山計畫發表(2018,空投台灣論壇,在地實驗計畫空間〉,引爆火山工程(2016,URS27M都市再生前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