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創作/研發支持
介入空城現場:桃園航空城開發洪流下,地景驟變現場的緩衝、遲延與知覺行動

號稱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桃園航空城開發計劃,體現了長年以來臺灣都市計劃以政府財務效益、土地利益分配考量的特質,並帶有濃厚的威權性格以及大發展主義的意識型態。而迎接「全面推平再重來式」航空城開發的大園與蘆竹地區,並非罕無人跡的空白素地。地景間承載著歷經百年建構的歷史文化以及千萬家庭的生活日常與交往等,種種當代都市間絕跡已久的傳統社會性格。 

 地景藏存著呼應著它自身實體樣貌之外,不可見而千絲萬縷的關係。 

 隨著開發進行,現場百感交集,廟毀神走、離家與老鄰居道別…,活生生的歷史任意消逝而真實引發的情緒與苦痛則隨之迸發。空城現場團隊藉藝術與文化行動的開放特質介入現場成為都市計劃與地方現場之間的「介質」,並為其落差進行緩衝,撿拾在現場任意流淌以及被都市計劃所遺棄的感性碎片。桃園全境做為大臺北都會區向外蔓延的前線,地景驟變已成常態。期待計劃能夠鏈結地方正在、潛在遭遇開發的市民並介入現場進行感知,將航空城現場的難堪與荒謬遲延、帶入更廣域的公眾視野當中做為見證,甚至留予未來提醒。 

CREATORS

林彥翔、王正祥

空城現場團隊由王正祥與林彥翔於2022年發起,分別跨足在都市研究與地方文史調查以及當代藝術等不同專業領域之間。

這幾年間不斷復返航空城開發現場,浸潤在大園與蘆竹的地景間,與地方住民持續交往亦向土地、文化學習,透過在地人的視角對於桃園近年的開發提出多元觀點。同時,試著鏈結桃園地方的文化網絡與資源,支撐團隊於桃園航空城真實開發現場的行動與實踐,尋覓緩解文化、關係網絡等因都市開發而任意消亡的方法。至今持續發行實體季刊《空城現場》,且以藝術行動、攝影、紀錄片拍攝、文化研究等方式進行思想上的實踐,為因航空城開發而消逝的地景與詭譎的徵收現場,進行長期的觀察與書寫紀錄,並以刊物鏈結地方文化空間、積極滲入公眾視野,為事件留存檔案並供來者見證,也試著替自己找尋一條回家的歸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