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創作/研發支持
狀聲詞的家屋:民眾居留空間之聲響-物態的採集、書寫與發聲計畫

本計畫題目中提及之狀聲詞,對應的詞彙為「[英] Onomatopoeia;[法] onomatopée;[日] オノマトペ;[古希臘] ὀνοματοποιία」。Onomatopoeia一詞底下所包含的(廣義)狀聲詞與擬態詞,從古到今,常被大量用來描摹每個人其日常生活或冒險行動周圍,各式各樣的聲音與物件狀態,從《伊利亞德》的λίγξε (弓弦鳴聲)與《奧德賽》的σίζω(眼被插入燒紅木樁的滋滋響),到現代隔壁重新裝修時的貢咚打牆聲、喀拉鍵盤聲、手機螢幕的龜裂狀態和冷氣支架的鏽蝕狀態,千百種聲音與物態以不同的比例,分佔著人們的感官與記憶。而聚焦於這些聲音-物態的比例與組成,將能夠知道特定個體居住環境的樣貌和傾向。正如昔日口傳文學的故事群中,若對文本中的狀聲-擬態詞群詳細調研,不僅能呈現出該故事世界(Diégèse)的特徵,也折射出講述該故事之地域的日常生活樣態與文化史。

本次「狀聲詞的家屋」計畫實驗之執行,一部分好奇於熱拉爾.熱奈特所謂:狀聲詞之詞彙的不透明(opaque),呈現出語言使用者對詞音與詞義的意識乃不可分割地糾纏。另一部分則基於多年來在工作坊與教育現場,多次感受到人們對於創造並書寫狀聲-擬態詞之熱情,於是嘗試發展成一系列書寫實驗。此外,透過往年在比較故事學上的研究成果,深深體會狀聲-擬態詞運用的發達,能夠讓民眾更加深入日常生活中「物」的特性,並將這些具體或抽象的體驗,全都轉變為易於操作與實踐的「口頭」聲音表現。

本次進駐,將作為「狀聲詞的家屋」系列的起點,希望能讓更多的民眾,充分享受自己與他人創發的狀聲-擬態詞,並對該詞群感到親密與熟稔。此計畫橫跨民俗學、文學、比較故事學、語言學與環境聲學,並與腦神經學的聯覺研究相連。

CREATORS

楊雨樵

楊雨樵,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以民間譚(folktale)單人講述表演為核心的跨領域敘事藝術家。長年從事民間文學與影像的敘事學、故事詩學與比較故事學研究,並定期舉辦民間譚展演式講座。

自 2017 年融合聲樂、自由即興與民間譚講述技術,展開《聲熔質變——Anamorphosis & Anatexis》、《音色炫晃》等系列的實驗聲響演出,曾受邀至各藝術節與文博會演出,亦曾赴法國、南韓等地進行駐村與國際交流。在藝術教學與推廣方面,除長年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教學藝術家外,亦多次擔任高雄市電影館與金馬影展「影迷新世代」講師。各類文章散見於國藝會線上誌、Artalks、Giloo 紀實影音、Bios Monthly等線上平台,以及《聯合文學》、《幼獅文藝》等紙本刊物。2014 年起,出版多本虛構之甲骨文故事集,2023 出版聲成像詩集《肸蠁》。目前積極發展 AI 敘事與協作創作,2022 出版 AI 協作漫畫《鵲之終末的目擊者》,參與「違和之地III:花園裡的洋娃娃」聯展。曾受邀為雲門劇場製作網路社群展演系列:〈波的平行宇宙〉與〈月暈的五種起源〉。2024以作品《回.口》參與當代藝術館AI展《你好,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