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工作坊
開放的譯譜室

我們能怎麼閱讀「譜」?「譜」需要的或許不只是閱讀而更需要解/轉譯,而就在閱讀與解/轉譯間,我們發覺「譜」有許多彼此各異的認識預設在背後:例如對術語的認識、對記譜符號的認識、對表演/演奏技術的認識、對音的認識、對身體的認識、以至於對時間與空間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譜」除了指稱一般的樂譜、舞譜,還有「籍錄」的意義,他關乎的是一套分類體系。「譯譜者」這一個計畫,聚集了音樂舞蹈研究者謝杰廷、音樂家鍾玉鳳與劇場藝術家黃思農一起考察各類的「譜」:從西方的樂譜到漢傳統裡的南管譜、從當代音樂家György Ligeti的圖譜到西方記寫技術下的脈搏記寫圖(sphygmograph)、從法國舞蹈家Pierre Beauchamp與Raoul Auger Feuillet的舞譜到地圖、從天文圖到明朝朱載堉的舞譜等等。除了各類的「譜」。我們更蒐集了一些關於「譜」的研究。我們誠摯邀請各位到「譯譜室」一起閱讀、解/轉譯我們所考察的譜,重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

譯譜者藝術家:

謝杰廷,台灣舞蹈音樂研究者、音樂家、藝術家。曾於台北《流浪之歌音樂節》演出,曾與音樂家鍾玉鳳、黃思農、大竹研、早川徹合作。曾擔任《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音樂顧問,《月照無眠詩聲誌》音樂創作、《詩剝裂》音樂、舞蹈、詩與空間展演計畫之策劃人與音樂創作,近年關注聲音、詩文、圖像與空間的轉譯。其創作曾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柏林Galerie im Turm展出。近年於德國從事音樂舞蹈研究,其研究興趣涉及從現象學與文化技術觀點探察音樂與舞蹈的身體感、力動、記譜等,其書寫散見《劇場閱讀》、《表演藝術雜誌》等。其論文曾經於國際音樂學會(IMS)、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舞蹈研究學會與舞蹈歷史研究學會(CORD+SDHS)、德國舞蹈研究學會(GTF)等學術研討會發表。

鍾玉鳳,台灣琵琶演奏家,曾獲金曲獎、金音獎。早期在「忘樂小集」擔任獨奏,進行中國音樂跨領域的計劃,曾至美國紐約Lincoln Center、民謠重要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e演出,而後以獨立音樂家身份進行創作,受邀德國最大的TFF Rudolstadt進行魯特琴特別企劃演出。曾與印尼、巴勒斯坦、埃及、印度、菲律賓、瑞典、美國、德國等獨立唱作人、電影配樂者、傳統民謠樂團合作。數十年來在跨文化的計劃中接收異質、豐富構成,將琵琶從傳統獨奏的角色融入當代的音場,努力在類型的束限裡淬煉新的語境,近期發行的專輯「擺」為個人跨界十年的集成作品。

黃思農,劇場、當代藝術、聲響與音樂的跨域創作者,歷年在各大小劇團、藝術節、展覽擔任過劇場編導、藝術家、策展人、作曲、樂手和聲響設計。20歲時創立再拒劇團,並擔任團長至今。其編導及音樂演出,以環境劇場、聲響劇場、跨域與多媒體劇為主,演出足跡遍及於台北、東京、廣島、柏林、斯爾伯克、伊斯坦堡、伊茲米爾、北海道……等多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