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死亡、醫療化與文明的進程

法國史學家菲立普‧埃里耶斯(Philippe Aries)在他的著作《我們的死亡時刻》(The Hour Of Our Death, 1974)一書中,描寫整個歐洲文明由早期基督教時代一直到今日,隨著不同時期社會的變遷中,所形塑出人對死亡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埃里耶斯指出溫馴的死亡是十世紀初主要的特色,「溫馴」代表對死亡抱持著一種平常的態度,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在這個時期死亡並非是一項個人單獨的冒險,而是包含著全體社區共同的連帶,透過集體的公共儀式使成員感到力量再生,化解失落的危機。直到整個二十世紀中後期(1950-1975),死亡才轉變為是一種羞恥(shameful)的事,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家庭制度的變遷,以及對臨終病人醫療照顧制度化的影響,死亡已很少發生在家中。本次演講將反省死亡在過去幾百年前和今日有何不同?死亡被納入醫療化處理有什麼特色?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何使現代人面臨更多複雜的倫理抉擇?我們是否能透過醫療理念、制度的改進,達到安詳、尊嚴死亡的目標?

 

▌講師簡歷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原唸護理後改念社會學,曾擔任報社新聞部與醫療版編輯,學術經驗包括: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研究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系博士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系Fulbright資深訪問學者。目前研究興趣關注Taiwan Biobank、臺灣原住民基因與認同政治、臺灣溯源基因檢測公司的受試者等等。著有《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一書,與學界友人主編《不正常的人?臺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一書,以及紀錄片《病房85033》、《Commitment!練馬可老師與臺灣社會學1955~1999》。

 

孫效智

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專長與研究領域包括生命教育、生命倫理學、倫理學及倫理神學。孫教授因具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專業背景,1997年臺灣省教育廳開始推動生命教育課程研擬,受邀進行指導工作,其後擔任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相關委員會成員至今。孫教授秉其一貫嚴謹之治學精神,積極投入生命教育之學術研究、制度建構、教育倡導逾二十年,為相關教育政策之制定貢獻良多。目前擔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創辦人暨現任理事長等職務。

 

▌線上報名|(限額30名,保留座位5分鐘)

  1. 報名參加現場講座|報名系統將於活動前兩週開放|https://thecube-e72626.kktix.cc/events/2020ps-25apr
  2. 留下聯絡資料,我們將於講座前通知您現場直播網址

*因應新冠病毒疫情,講座當日將進行額溫測量及手部酒精消毒,請欲前往的朋友務必自行配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