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未來判罰形式:《 數據追踪與實體社會的數位孿生化程度 》座談

大多數使用「行為追踪數據」去進行測量的目的是——從儀器產生的「原始數據」中提取意義。「未經處理」和「未報告」特定緯度和經度的移動電話的移動數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無趣的,而、有經過處理的數據,會使得我們能夠測量到數據和數據的:接近度(親進度)、移動,和其他與社會相關的概念。總體來說:21 世紀的觀測數據不是為研究而設計的,在能夠利用這些數據回答科學研究、和藝術家所試圖想提出的「未來判罰形式」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把這些觀測數據與已知的概念連結起來。對於以網際網路作為基礎的研究來說,人們對數位平台上「用戶行為」的「基本群體特徵」和「潛在機制」的瞭解、還是相對較少的。很多基本概念仍然難以衡量。

 

即便近年有數千篇基於 Twitter 數據的論文,但、社交媒體學者仍然發現:要識別個人用戶的統計特徵,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除此之外,其實研究人員也仍然無法可靠地去區分「人類」和「非人類」(例如,機器人、集體帳號或組織)。因此,Twitter 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對帳號或推文進行「推斷」;很少有 Twitter 的研究,可以合理地宣稱——自己是在對「人類的行為」進行陳述。另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是:用來「度量(測量)」的演算法的混亂。這裡的混亂指的是:我們無法區分代表「典型人類行為的訊號」和「數位平台的規則所產生的訊號」。

 

本次座談為 CREATORS 進駐藝術家 - 施懿珊所主導的創作計畫《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命題下之討論,主講人們將於座談中、先釐清、和描繪現在實體社會中「 數位孿生化 」的程度,進而討論 21 世紀的社會理論,可能?能夠利用「 微觀層面的行為數據 」,來理解「 相互依存的結構 」能如何產生某些「 宏觀層面 」的模式,與藝術家自身正在帶動的藝術行動與創作計畫。

 

講者|施懿珊

空中自體動力宣言( 創辦人 )。關注:物件化、科技史、材料史、文化批評、文化生態建構、未來人類介面、對話工具開發、( 藝術 )語言轉譯。目前以虛構研究者「 賴火旺 」之名義組織《 科技物件與人類幻象研究室 》,並長期依託「 議題串連 」模式推展各種以「 科技物 」作為命題之研究與討論。

 

與談|黃豆泥

黃豆泥,醫師離職,去中心治理研究與實踐者,創辦福爾摩沙藝術銀行 FAB DAO,投入 Web3 非營利公共領域。使用 NFT 媒介進行多項公益行動、社會倡議,其中發起之《百岳計畫》參與 2022 年林茲電子藝術節。黃書寫 Web3 故事與技術文明進展,目前多關注數位藝術跳蚤市場發展與去中心自治科技。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qye2qPGEVt5CVMYn9

 

活動時間|2022 年 11 月 27 日,14:00。

活動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S空間 R303多功能室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施懿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