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展覽
FUTURE VISION LAB 2023 X 臺灣文博會

FUTURE VISION LAB 2023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 2020 年正式啟動「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著重於媒體實驗創新與社會鏈結,以跨域、共創、協作方式,打造文化與科技的實驗平台。整合臺灣文化與科技的資源,媒合文化與科技領域共創,其中「未來視覺實驗室」探索科技媒體的視覺極限為實驗目標,以臺灣光電技術與產業為基礎,輔以影像的運算、創作與軟硬體整合,企圖勾勒出未來視覺的跨域願景。

自計畫開創,科技媒體實驗平台便持續推動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以數位實驗建築著手打造 DOME 型態場域,培育跨域實驗人才,打造國內年輕創作者展演內容創造力的舞台,同步引介國外精彩作品。本展演計畫以探索科技媒體的視覺極限為目標,其開發涉及球形曲面投影的校正、融接、對位、播放控制與影像前製等多項複雜技術,過去三年已進行近百件作品展演。

「FUTURE VISION LAB 2023」實驗展演計畫,今年突破過往尺度,開啟「DOME 2.0」升級計畫,重新打造升級版的戶外穹頂劇場(DOME),延續多元及實驗精神,以數位建築發展更具演算特色之外型,尺寸突破過往直徑 12 公尺之尺度,重新研發打造直徑 15公尺移動式戶外穹頂劇場及更包覆式聲場配置,並研發新型態投影膜片及超高解析沉浸影像環境,總解析度達 10K,打造接軌國際規格的創作環境,讓觀眾全天候享受更高品質的沉浸式感官內容,感受臺灣的創造力。

「FUTURE VISION LAB 2023」於臺灣文博會展期結束後,將重新規劃第二階段的展演,展期為 10 月 14 日至 12 月 24 日,內容除文博會期間展出之節目內容,更將新增扶植培育創作者參與的實驗計畫,作品精彩可期,節目內容將於文博會展期後公布,敬請期待。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每日10:00-20:00

 

入場方式

【播映作品】
▸ 播映作品場次採現場排隊依序入場,人數額滿為止。
▸ 每場次人數上限為80人,若額滿請等候場內觀眾離場後,依現場人數管制進場。
▸ 入場時若排隊人員不在現場即視同放棄,需重新排隊依序等候入場。

【現場展演】
◉ 2023/9/29 移動故事屋《月球度假村》◉
▸ 演出場次:9/29(五)13:00/14:30/16:00/17:30
▸ 名額有限,線上報名 請點我 (票券已索取完畢)

 

注意事項

1. 演出內容有部分包含強烈閃光,敬請斟酌入場。
2. 因活動場地為鏡面地板,建議請穿著「褲裝」進場觀賞。
3. 因場內空間有限,禁止鋪設野餐墊、椅子;若有其他需求,請洽詢前台工作人員協助。
4. 播映過程可拍照、即時動態拍攝,但禁止使用閃光燈。
5. 主辦單位保有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

 

|文博會期間(09/22 - 10/01)節目場次

‐ 10:00「TAICCA Spotlight」單元
‐ 10:55「徵件」單元
‐ 11:55「SAT Fest」單元
‐ 12:45「策劃邀請」單元
‐ 15:00「TAICCA Spotlight」單元
‐ 15:55「徵件」單元
‐ 16:55「策劃邀請」單元
‐ 19:10「TAICCA Spotlight」單元

*9/29(五)全日為《月球度假村》演出,其餘依節目場次播映作品

 

播映作品簡介

開場影像

◉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沙盒再造計劃》圓頂版 ◉ 

作品“沙盒再造計劃 圓頂版”透過獨特的圓頂Dome投影,期待將觀眾帶進一個探索人類文明與數位科技交織關係的空間。利用視覺藝術和音效的結合,呈現人類如何透過統一的電腦語言重建相互連接,形成一座現代的巴別塔。

本作靈感源自巴別塔神話,將之視作人類智慧累積和合作的象徵,目的是揭示科技進步中的機遇與潛在威脅,而非單純強調語言的隔閡。作品以多層次的敘事結構展現文明的各個發展階段,如「布林期」、「數據起源」、「機器意識」和「人造自然」。透過設計的視覺和聲音效果,創作期望提供觀眾一個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引導觀眾探討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與多元性。旨在促使觀眾重新評估人與科技的共生關係,並思考我們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的角色和立足點。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團隊,2016年成立,致力於打造具有美感、富有詩意的互動數位體驗,目的是重新繪製人與人之間的獨特連結。憑藉團隊成員互動設計和媒體藝術創作經驗豐富,在互動裝置設計、互動創意提案和媒體藝術創作等領域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曾與故宮博物院、工業研究院、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和國立台灣美術館等機構合作,並多次在奧地利林玆電子藝術節、SIGGRAPH Asia等場合獲得肯定。未來,將繼續創新,為世界帶來更多數位敘事體驗。

 

TAICCA Spotlight 單元

◉ 移動故事屋《月球度假村》◉ 

Telling Tent, Shining Shining Moon Resort

神奇動物研究所回來了!結合中秋節、世界各地月亮元素的親子劇目,中秋限定演出:月球度假村。

不想中秋連假加班的貓貓買了去月球度假村的票送給博士,希望博士飛得越遠越好,沒想到反倒被博士邀請一同前往「月球度假村」!在前往度假村的胡蘿蔔太空梭上,玉兔航空的空服員們細心地介紹月球度假村注意事項並回答大家的疑問。在美麗的月球上分散著不同的度假區域提供不同需求的旅客,輝夜姬、嫦娥、阿提米斯來自不同文化的月亮傳說都有各自有趣且好玩的度假設施。眾人在享受度假村奇特的體驗後逐漸發現…月球上好像有著奇怪的事情…不時閃爍的黑影是什麼?兩人最害怕的東西都一一被實體化?!玉兔們不時呢喃的「月亮帶給你力量」又是什麽意思呢?

《移動故事屋》是一個跨越邊境為概念創作的親子劇場,針對兒童藝術及科技互動發展創新體驗,結合臺灣年輕藝術家合作發展原創動畫,以包圍觀眾的沉浸式動畫為演出主軸,由劇場說書人引領觀眾們進入故事,藉由模擬情境配合劇場聲光等數位媒體裝置,營造一個完全身歷其境、充滿豐富想像的創新劇場互動體驗。

 

◉ 夢想動畫《植物情人》◉ 

Moonshine Studio, The Plant Lover

夢想動畫跨領域與大塊文化合作,將黃湘玲老師繪製的台灣第一本水彩古典植物繪本《植物情人》系列作品重新詮釋。沉浸式的動畫設計以多維角度展現豐富的「植物情人」面貌,並透過沉浸式投影呈現植物從生長到盛開、從素雅到絢爛的過程,讓短暫的花期成為數位時代永恆的綻放,觀者也能在其中跟隨聲光,伸展、拍照紀錄自己美麗綻放的獨特花語。

夢想互動,團隊作品涵蓋了跨國巨型LED裝置、數位博物館、沉浸式投影聲光秀、AR/VR/MR 等各種體驗。我們擅長執行跨域跨國的互動專案,專精於美術與技術的整合規劃,我們運用各種技術與硬體載具,創造出跨維度、多面向的互動體驗。

 

◉ 謝文毅《彼岸 in DOME》◉ 

HSIEH Wen-yee, LIMBOTOPIA in DOME

大洪水到來,所有人被沖進地底,夢中世界恢復平靜,真實世界依然貧脊。在荒涼的乾土中,重生了幾朵孤伶的鮮花。《彼岸 in Dome》虛構了夢境中映射的現實世界。你成為那位重生的旅客,跟隨著來自地底的信號前往彼岸。

兩個長期受到夢境與現實混淆的創作者,以建築空間建構起深夜過後的冰冷世界。空無一人的午夜城市、一觸即破的現實、反覆預見的燈塔、受到召喚搭上的列車。帶領我們進入潛意識的空間,窺看夢境中的倒映。

首部 VR 作品就入圍翠貝卡影展沈浸式單元,導演謝文毅將這個介於黑與白之間、如夢似幻的私密旅程,以穹頂劇場作為載體轉化,嘗試環景體驗的全新可能性,帶領觀眾進入一次集體的詩意冥想。

謝文毅,位研究物理與數位虛擬之聯繫性的藝術創作者。他想像出新的世界,並在藝術設計、建築空間、電腦模擬圖像間嘗試創造一個能夠產生鏈結的語言與美學。

2021 年首部 VR 作品《彼岸》入圍翠貝卡影展沈浸式單元,並勇奪捷克 AniFilm 最佳 VR 大獎。協助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於 2022 世界劇場設計展中轉化為全數位 VR 版本。個人全新 VR 作品《暗面》入圍新影像影展市場展,預計於今年正式首映。

▲注意事項:演出過程中有強烈閃光,觀影過程中若感暈眩或身體不適,請立即告知現場工作人員

 

◉ 躍界新媒體《從心墨韻》 ◉ 

Beyond New Art Co., Ltd., ​​Ink from the Spirit

《從心墨韻》是一項結合傳統水墨畫、互動科技、沉浸式投影的藝術展覽,向大眾呈現臺北城市之美。

投影內容與藝術家許文融教授合作,以水墨精神結合新媒體藝術,將四種書法用筆狀態轉化為投影視覺底蘊:「入鋒」作為起筆,以巨型書法展現水墨之美;接續的「中鋒」延續書法線條向下流淌;「折鋒」展現雙北各景點特色;作為收筆的「回鋒」,彷彿將整體畫面回勾一般,轉變為鳥瞰視角的雙北地圖,俯瞰土地的經脈。

躍界新媒體,擁有整合多媒體互動設計、程式設計、視覺美學、硬體裝置、與空間規劃的豐富經驗,專注於最新的HCI人機介面設計工程,主要特色為在展示空間中跨界結合互動設計、聲光美學,並應用於展示設備,提供獨特的互動式體驗與設計服務。秉持「誠信、專業、創新、品牌」之理念,堅持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徵件作品 單元

◉ 吳秉聖《靈魂的副翼:穹丘》◉ 

Ping Sheng WU, Aileron of Soul: DOME

《靈魂的副翼:穹丘》是對於人工智慧作為一種工具的假設提問出發,所延伸的視覺刺激與探索。它提供了一種非人類視覺的組構方式,如魔法般地將關鍵字嵌入影像與聲響中。作品試圖從建築學、地質學與天文學等圖像資料切入,從人工智慧所產出的視覺架構,探討AI視覺所描述的人類知識樣貌,並突顯非人類視覺認知的違和感。藉此提問人工智慧的影像產出,是引領人類靈魂突破現有認知引導的副翼,還是主導著一張張隱藏著等價交換的契約,而我們並不知道實際上背負的交換內容。作品以人類視聽感官為主題,從神話、宇宙探勘、科技、自然、AI等子題中,提煉出一種以聲音與影像為主體的敘事,藉由音像作品的特性,延展或凍結流轉的時間感,重新組織出一種視聽交融、精神穿越的感官體驗。

照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林軒朗

Photo Credit: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photographer: LIN Hsuan-Lang

吳秉聖新媒體藝術家,創作為電腦音樂、音像演出、新媒體裝置。獲選C-lab法國聲響實驗中心 IRCAM參訪、紐約EMPAC聲響實驗室共製以及紐約駐村。2020獲選C-LAB Creators創研計畫,並於2021以一當代舞團聲音設計,首演於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術展。2023虛擬實境聲音設計作品被選於參展2023年的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創作發表於台灣雙年展、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台灣燈會、月津港燈節、台北白晝之夜等活動。

▲注意事項:演出含有極巨大聲響、強光、閃光等情形,較不適宜孕婦、高齡長者,以及心臟疾病患者。若過程中感到不適,請開眼、摀耳、至戶外休憩片刻,或尋找工作人員協助。

 

◉ 傑瑞米·歐里《EXO CORTEX 2.0》◉ 

Jeremy Oury, EXO CORTEX 2.0

人工智慧、機器人、催眠、內省、旅程、體驗、沉思、詩性、數位景觀、懸浮、沉浸式

傑瑞米·歐里(Jeremy Oury)結合音頻和視覺技術,透過建築投影、沉浸式球形影像、燈光裝置和原創劇場式創作,創造出獨特非凡的形式。作品專注於幾何扭曲後所產生的幻覺、聲音視覺之間的聯覺以及沉浸式形式的研究,以便將觀看者置於極簡主義虛擬宇宙的中心,從而擾亂他對空間感知的定義。 2014年以來,其作品在許多數位展覽中展出(包含MUTEK MX 2022、Mapping Festival 2023和2021、ISEA 2019),並在各種國際視覺投影藝術節和穹頂藝術節獲獎,過去也策劃巴黎 Sous dome 音樂節來推廣球幕視覺投影製作。

 

◉ 楊·布勒《原料》◉ 

Yan Breuleux, Matière Première/Raw Materia

跨媒體計畫原料透過3D影像自我捕捉,將印刷數位繪圖、動畫、虛擬現實 (VR) 和球幕視覺體驗轉化至虛擬環境。

楊·布勒(Yan Breuleux),為魁北克大學動畫設計學院副教授、Mimesis與Hexagram實驗室之網路合作研究員,以及沉浸式視覺音樂領域的實踐者。 在數位藝術領域,他目前專注於觸發感官體驗的視覺聲音表演,並探索音樂視覺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與技術的交會點。

 

「SAT Fest」單元

◉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迷宮》(德國)◉ 

Sergey Prokofyev, LABYRINTH

迷宮是一個促使人不斷移動的空間。 俯視下看,我們對線條、圖型或點綴物產生客觀可區分的概念。 在迷宮中,空間構成的觀看認知上的特定視覺衝擊,無法擺脫且陷入方向迷失的狀態致使我們轉換對生活的主觀感知。每一秒對於迷宮空間的感知都隨著我們不間段的移動變化。 廣場、街道、通道、走廊、房間築構了城市迷宮的動態成形,同時嘗試集結迷宮本身建築的奇幻感與穿越時空的視覺體驗至這部短片。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yev),來自建築工程領域,現為德國 Studio Schwitalla 建築師兼創意總監,在柏林生活和工作。2007 年從烏克蘭 Prydniprovska 國立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獲得建築文憑。他的創作關注沉浸式視覺如何成為探索建築傳播工具的新方式。 他嘗試使用多種電影手法將時間維度融入建築呈現中,將視覺體驗劃分為空間、動態和行為,按順序重新組織,從而產生不同的故事。 他認為穹頂影像形式為建築表現最強烈的視覺呈現。 他過去的計畫也曾在各種建築競賽和沈浸式電影節上獲獎。

 

◉ 弗朗西斯·阿代爾·麥肯齊《蘭花與蜜蜂》(加拿大)◉ 

Frances Adair McKenzie, THE ORCHID AND THE BEE

大自然是奇妙而聰明的。正如達爾文教導的,能有效地即興發揮才能致勝。 有些物種在受到威脅時,會恢復到早期的形態,有些物種則會與鄰近的生物建立寄生關係,而最具創造力的物種會改變自己的身體來模仿和引誘毫無戒心的夥伴。《蘭花與蜜蜂》是一首表現主義的 VR 頌詞,透過一系列基因愛情故事進行探索,歌頌生命為了生存的搏鬥精神。

弗朗西斯·阿代爾·麥肯齊(Frances Adair Mckenzie),跨域藝術家,展覽足跡遍布加拿大和歐洲。 她的作品藉由推測調研的方式對物質性、舞台和形式的概念進行探索,經常透過使用數位技術和雕塑的媒介,在處理真實材質與物件的過程中,處理與前述概念之間產生的關聯與影響。弗朗西斯所撰寫的 AR 書籍《Glossed Over & Tucked Up》於 2016 年由蒙特婁 Anteism Press 出版。 她與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的合作始於第十版《溫室》(Hothouse),她創作了超現實主義動畫短片《一點渴望》( A Little Craving)。最新的近期作品為與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共製的《蘭花和蜜蜂》,以 VR 定格動畫形式,講述眾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弗朗西斯目前於蒙特婁生活與工作。

 

◉ 馬爾滕·艾薩克·德希爾《蜂湧》 (德國) ◉

Maarten Isaäk de Heer, SWARM

群體的蜂湧是一種為了生存而產生的行為現象,但更多時候,它是滅絕的前奏。 結群飛行,從德國跨越阿爾卑斯山,直奔地中海。小型鳥遷徙的過程中,路經枯竭、過度開發的土地。知更鳥、山雀和麻雀通常不會遷移如此遙遠的距離,但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現象可能會發生。《蜂湧》這件作品呈現由三維圖所拼貼出的鳥瞰視角,展示氣候變化後歐洲的部分樣貌。

馬爾滕·艾薩克·德希爾(Maarten Isaäk de Heer ),現居於柏林的動畫藝術家。 在委託創作外,他每兩到三年會製作一部免費動畫。以作品探索新的形式,如動畫裝置、360°視覺影像、穹頂投影、VR、光柵印刷和野生動物動畫紀錄片。2020 年,他創辦了 Menetekel Film,一間專注於「惡兆」題材的製作公司。

 

◉ 大衛·加德納《奶奶的房子》(加拿大) ◉ 

David Gardenerv, GRANDMA’S HOUSE

一個關於記憶和失智症的故事。回顧記憶時光,畫面隨行盤繞,逐漸陷入失智症的深淵,在奶奶家度過的時光變得越來越困惑。 著電影的進展,記憶矇上一層泥濘的渾沌和混亂,而描述回憶的動畫場景,也漸漸增添了怪奇感。

大衛·加德納《奶奶的房子》

圖說:大衛·加德納《奶奶的房子》

「蒙特婁生命支持中心」Montreal Life Support(大衛・加登納 David Gardener),一位來自英國的音樂家和多媒體藝術家,以聲音、投影、燈光和動態雕塑來創造發人深省且有意義的體驗。

 

◉ 張味迪、戈維璐、蘇少禹《星際》(美國)◉  

Weidi ZHANG, Weilu GE and Shaoyu SU, ASTRO

在《星際》中,我們的地球是已知孕育生命的唯一星體,透過外太空中一個智慧本體的鏡頭展現出來。隨著鏡頭的旋轉放大與縮小,伴隨著藝術想像,觀察之旅帶來了生態變化和機械視覺的多尺度發掘:火焰咆哮侵入野生生物居住的廣闊森林,到融化的冰山揭示隱藏的資訊,從古代偽科學(占星術)的圖表,到人工智慧世代的潛行步伐;從數據驅動的風景,到演算生成的視覺作品;從氣候變化到生物遷徙。這個音像作品提出了一個探問:為何要在已知與未知、壓縮與展開的情境下探索太空?

圖說:SAT 提供

張味迪(Weidi ZHANG),洛杉磯新媒體藝術家、研究者和設計師。她近期的研究和媒體藝術實踐研究——〈推測裝配〉(A Speculative Assemblage)——在實驗數據視覺化背景下,基於互動式圖像數據而產生出的由人類與機械所構成的真實世界、推理性設計、回應型智能系統和沉浸式媒體。歷年作品曾在國際場合展示,例如美國電腦圖學與互動技術學會藝廊精選作品(SIGGRAPH Art Gallery Best In Show)、亞洲文化協會(ISEA,)、中國時代美術館、日本媒體藝術節(Japan Media Arts Festival)、英國流明藝術科技節(Lumen Prize)、亞洲電腦圖學與互動技術學會、國際電腦視覺與圖型識別會議(CVPR)、IEEE VISAP、俄羅斯行星劇院(Planetarium 1)、德國萊茵行星劇院(Zeiss-Planetarium)、加拿大SAT科技藝術中心。她現任為媒體藝術與技術學位的博士候選人、實驗視覺實驗室( Experimental Visualization Lab)的研究員,同時也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俄亥俄州立大學授課。

音效藝術家:戈維璐(Weilu GE )

3D 藝術家:蘇少禹(Shaoyu SU)

 

◉ 塞巴斯蒂安・拉布魯尼和克萊門特・普泰格納《風信子.XYZ》(法國)◉  

Sébastien Labrunie and Clément Putegnat, JACINTHE.XYZ

你上一次真正花時間去仔細觀察一個小小的普通物品是什麼時候?我們每日接觸大量的圖片和訊號時,也被訓練如何快速滑過資訊和處理大量的內容。這件作品是關於從不間斷的數據洪流中獲得休息,緩下步調,沉思那些我們經常忽略微小卻平凡的美好事物。《風信子.XYZ》透過使用 3D 攝影測量掃描風信子的花序,探索其中蘊含的顏色與色調。藉用電腦即時處理的調節和扭曲效果,將量測物體的視覺特徵轉化為不同的圖像節奏。作品音樂來自法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克萊門・普特涅(Clément Putegnat)現場單簧管/循環演奏會的錄音,為作品增添了一層聲音性的詩意。

圖說:SAT 提供

塞巴斯蒂安・拉布尼(Sébastien Labrunie),法國視覺藝術家,創作包含沉浸式裝置作品、360 度穹頂影像製作、實驗 VR 和音像現場展演。透過多重媒體的創作手法,精巧模擬出類比與數位世界連結中所產生的迴圈和錯訊,藉用有機質地和光線,創造感官體驗,探索人類的感知。出身於平面設計和虛擬實境產業的背景,他目前主要專注於實驗性敘事形式、數位/類比錯訊藝術(glitch art)以及各種規模的沉浸式裝置藝術。同時自 2016 年起,與台灣聲音藝術家盧藝合作,進行即時性現場演出,組成視覺聲音雙重奏。

 

◉ 莉迪亞・雅科諾夫斯基《導論:計量經濟學》(加拿大) ◉  

Lydia Yakonowsky,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導論:計量經濟學》是對生成視覺的探索,透過富含創造性的影像展現了經濟體模型化後所產生的多元元素。在這部短片中,曲線從經濟學理論中解放出來,像是在一個充滿生氣的數據宇宙中自由移動,進行著廣闊的「自相關」函數編舞;圖形網格界面進化的過程中,創造出新的空間、廣闊的界線和星光璀璨的天頂。

圖說:SAT 提供 

莉迪亞・雅科諾夫斯基(Lydia Yakonowsky ),一位擁有視覺藝術背景的經濟學家。她尋覓多重創新的方式呈現經濟模組的各種元素。生成式視覺的發展反映了經濟學中常見的最佳化過程:透過電腦程式的編程來提高創作的最大效率。在她的作品中,理論元素不斷與現實世界的複雜性相對抗。高度數學精確化的視覺風格不僅呈現結構化的組織,也揭示了其自帶的解構性。

 

「策劃邀請」單元

◉ 玖格設計《繁》 ◉

9Grid Deisgn, NUMEROUS

「繁」是一個融合自然運作與秩序變化的沉浸式視覺作品,帶領我們進入流動的世界。藉由想像在不同場域中空氣的舞動展現柔和與狂暴,呈現出風所帶來的韻律性和不穩定性。感受到自然中氣流的能量,從強勁的風穿梭到和緩的微風輕拂;潮汐是引力交互作用的自然表現,牽引著大自然的起伏,聆聽潮水的呼吸,感受大自然豐盈的力量和節奏。風的螺旋、潮汐的週期和幾何形狀的分形變化,融合呈現出一種奇特的和諧感。將自然與秩序交織而成的無限可能,轉化為抽象的視覺美學,讓觀眾持續在沉浸之中探索無窮的奧妙與規則。

玖格設,陳宣名與黃瑞民兩位創作者共同主持,專以視覺藝術、空間展示、文化資產發展 、藝術計劃為主體並嘗試多樣性跨界合作,以及探討在地性與創作的連結。近年多次參與國內大型聲光展演、演唱會視覺及表演藝術計畫,致力發展影像與實體結合的多元性可能。

 

◉ NANONANO《narrative of landscape》 ◉

當踏入那個充滿未知且殘破不堪的地景時,彷彿整個世界都變得靜謐起來。腳步聲在濕軟的沙路上消聲匿跡,彷彿在提醒著這裡經歷過無數次的毀滅與重建。即使在這個破敗的世界裡,還是能夠感受到某些異常的能量流動在環境之中,這裡的一切都是如此陌生又熟悉,無法清晰辨別輪廓的遺跡在眼前嶄露出來,讓我們無法想象此處最原始的模樣,讓我們的感官感到無所適從。而這,或許就是我們來到這的原因。                ——地景敘事

NANONANO,NANONANO 是 2019 年由新媒體藝術家許巽翔和材料工程師黃胤豪所創立的藝術團體。他們以科技行業被廣泛使用的電子掃描顯微鏡(SEM)做為主要創作工具,試圖以最極端的視角呈現材料的本質。通過科技之眼,他們顛覆了觀者對材料的基本認知,並通過他們的視角,使用各種材料的紋理圖像創造出如地下秘密城 市、深海廢墟或失落文明般的奇觀微觀世界。他們擅長通過結合類比和數位的手法來展示作品,將隱藏在材料中的訊息轉換成景觀,為觀看這個世界帶來另一種視角。

▲注意事項:過程中影音偶有強烈閃光及高頻率聲響。

 

◉ XTRUX x 晟SHENG《觀》 ◉

XTRUX x SHENG, INSIGHT

虛擬世界所帶來之第二現實,人們以何種身分、感官狀態去面對這樣的科技趨向。 

作品的形式由民間信仰中的「觀落陰」觀靈術的形式為發展主軸,在觀落陰的儀式過程中,創作團隊覺得法師與矇眼民眾間的連結非常有趣,這個存於意識之中的描述,也是逐漸構築「景」的過程,讓民眾如同身處現場。作品試圖導入這樣的形式,從無的場景開始,在聲響引導下,漸漸以物件去建構出場景、世界,試圖在虛擬場景建構的過程中,實驗虛擬現實反向浸入的過程。 作品與聲音藝術家晟(SHENG)合作,晟過往的作品時常使用臺灣傳統樂器及環境音和田野錄音的聲響,揉合數位音樂的技術,詮釋出有別於一般傳統樂器的樣貌,融合東/西方世界觀的電子音樂場景,讓聲音與影像產生更多的突破與嘗試。

XTRUX ,成立於2020年末,由多位關注於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者組成,近期以人工智慧、元宇宙、遊戲、動態捕捉、聲光、裝置、銳舞、音像等元素在藝術創作中發展,創作主要關注「虛擬世界、數位身分、民間信仰」之交互關係,試圖在虛擬及沉浸式媒體的形式中重塑三者之間的關係。

,本名顏晟文。作品跨足實驗聲響/電影/劇場之間,風格遊走在探究真實與虛幻失真的聲音面向中。現著重於聲音的顆粒合成,融合擬音,環境音和田野錄音、傳統樂器。

 

◉ 魏廷宇《沉浸場域作品精選:20-23》 ◉

Tim Wei, Immersive Works Selection: 20-23

〈沉浸場域作品精選:20-23〉精選魏廷宇自2020年至2023年間創作的沉浸場域作品,包含〈世界是完形 ,而它崩壞了〉、〈混沌文法〉和<Autonomica>。三者皆是文字和語言的影像化實驗。 〈世界是完形,而它崩壞了〉視覺上透過大量重複圖像、文字、符號和號誌,聽覺上則透過大量重複聲響 和語言。使它們達到語義飽和(semantic satiation),進而失去本身功能。 〈混沌文法〉透過搜尋關鍵字產生相對應模型和聲響,將模型轉為音序器中的音符。透過自由重組和彼此 挪用展開超現實和詭譎的推演。藉由直視混沌,創造重新梳理主觀世界的新空間。 <Autonomica>是由人工智慧獨立撰寫程式的音像實驗。作品過程中不斷搬移各式各樣的城市街景物件, 並創造極具包覆的聲響。

魏廷宇,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現為潛艇 Submarine 的藝術總監。作品大部分為動態影像 、音像和電子裝置。探索文字和語言轉換為影像時的各種關係,包含失真、互相指涉、不同線性敘事對應等。

 

◉ 莊禾《夜遊 2023》 ◉

Chuang Ho, Night Walk

躺在房間裡,望著天花板,思緒出了門走向遠山。演出從一個失眠的風景開始,觀眾在黑暗中躺著一段時間之後,慢慢看到一個房間天花板的影像,天花板的燈。角落暗處有些雜亂的線條在竄動。接著透過在房屋內漂浮探索,慢慢帶到屋外的風景,連續的路燈、房屋,走出城市,經過一段黑暗之後眼前出現一些植物,進入森林,越來越多超現實的幻覺景象,觀眾在這趟夢境般的夜遊之後回到失眠的房間,演出結束,起身帶著這一場夢境離開。

莊禾,創作專注於手繪動畫中身體苦行、擷取特徵、製造虛幻的語意特性,表現堆疊的時間與情感;若影幀作為人理解時間空間的一種方式,動畫則是重組來自不同的當下,產生出新的時間、地點,以這個角度觀看動畫的錯覺,與真實對照,產生虛實相互拉扯的空間感,對於存在的懷疑。

 

◉ 黃偉 x 鄭道元《INNERSTAR 01 : Reddening》 ◉

Huang Wei / Cheng Daoyuan, INNERSTAR 01 : Reddening

「INNERSTAR」是由黃偉和鄭道元共同呈現的Audio-Visual系列作品,主題圍繞在宇宙與心靈之間,由不同天文現象作為靈感切入,進而以哲學角度探討人的意識與存在。 《INNERSTAR 01 : Reddening》為此系列首作,紅化現象(Reddening)指星際物質與光交互作用的結果,產生如波長的位移等常見的散射現象。從其相關數據及物理性質作為視覺及聲音上的參考依據,並以沉浸式環繞穹頂投影A/V作品呈現,以眩瀰的影像與聲響包覆空間,藉此使觀者如身於心中深處,找到屬於自我的時刻;寰宇之下,星辰於心,吾即宇宙。

黃偉,1995年生於台灣台中,現居臺北。目前主要以影像為創作思考的中心,擅長音像演出,互動影像設計,空間裝置。其創作主要是圍繞在對於生活的觀察並透過對於物件的直觀想像,將非日常的畫面帶入日常中。他創作關注的焦點為如何藉由影像跟聲音去強調出現實的身體感與既視感,致力於電腦演算的影像與聲響組合進行演出。

鄭道元,多媒體藝術創作者,他從實驗聲響、影像及裝置等不同媒材探尋自我狀態與存在本質的相對與共存,將一體兩面作為核心概念貫穿於作品中,試圖呈現「全即無,終為始」的哲學意象。他的聲音作品以專輯、混音與共製等形式發表於各國廠牌及平台。近年聚焦發展多聲道聲音作品,於臺灣國立美術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等地發表。

 

◉ 蔡奇宏《封包對撞機》 ◉

Warrick TSAI, Data Packet Collider

這是一個多人在線的互動機制,觀眾透過手機連結到 Web App 後即在演出過程中隨時隨地操作來產生互動與對話關係。介面包含多種可發送與接收封包的屬性元件,如一個按鈕、一句訊息、一段蜂鳴聲及一串似懂非懂的數據包,都將在兩地激烈對撞。

蔡奇宏,從資訊背景跨入新媒體藝術領域,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共同創辦沃手工作藝術團隊,現為 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FUTURE VISION LAB計畫主持人。致力於將類比與數位進行轉譯演算。擅長軟硬體整合、系統設計、演算生成、聲音裝置與燈光裝置等,長期專注以各種技術形式來探索不同媒材之間的可能性。

▲注意事項:演出過程中有強烈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