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柏拉圖的洞穴」— 動態影像的感官探索與未來

參加方式 |免費(座位有限,當天請及早入場,以免向隅)
講者|黃建宏、許家維、余政達
主持|王文琪、洪韵婷(ASC團隊)
遠端參與|蔡家榛(計畫觀察人)
活動連結│https://goo.gl/KVA4vn
活動聯絡|[email protected]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OsmosisFestival/

說明文字|

「回聲像」第三波:「柏拉圖的洞穴」—動態影像的感官探索與未來

在柏拉圖的洞穴論裡,人被捆鍊於柱子上背對著火光,以致他們認為映照在牆上的一切(光影)就是世界,也是人類對於置身於黑盒子內最早的假說。個體所認知的真實,由接收外在的聲光影,轉化為知覺進而構成世界。而這洞穴一直都在電影史之中被延續著,我們在裡頭不曾停止地對世界進行構築想像。

「回聲像」第三波著重探索動態影像的感官、場域與影像身體。以對話作為實驗行動,我們邀請學者黃建宏、藝術家許家維與余政達,三位具備研究、創作與策展等多重身份的影像觀察人,分別以自身研究與創作經驗,聚焦數位語境下,動態影像的媒體性與美學思辨,討論視覺藝術與電影語言的匯流以及影像的未來。

相關議題:1. 數位語境下,動態影像的媒體性,討論影像感官與分化的身體。2. 數位與類比影像技術交匯的可能,如何去實驗?3. 視覺藝術與電影語言的匯流,影像的未來及其美學的思辨。4. 有關敘事與非敘事、紀實與虛構的影像生產,如何與個人記憶或歷史文本結合?

 

講者介紹

黃建宏(學者、策展人)
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研究專長關於影像研究、美學理論、當代藝術思潮、哲學、策展研究。書寫內容着墨在電影、影像、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見於《電影欣賞》、《今藝術》、《當代藝術與投資》、《藝術家》。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吉爾·德勒茲、尚·布希亞與賈克·洪席耶等人著作的翻譯。研究著作與策展經驗豐富,近期擔任臺北當代藝術館「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展覽策展人。

許家維(藝術家、策展人)
創作著力於影像創作背後的行動性,常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正規歷史描述所未及的人、物質與地方的關係。並且不斷嘗試融合當代藝術與電影的語言,將場域帶到美術館以外的地方。2016年台北鳳甲美術館「回莫村」獲得第15屆台新藝術獎大獎。同時,他也與一群藝術家共同經營一個在台北的藝術空間: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致力於當代藝術中的每一種創造溝通的可能。近期身兼策展人角色,策劃2018「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2曼谷文化藝術中心「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等。

余政達(藝術家、策展人)
常以帶著遊戲性質的方式介入與拍攝對象及觀眾間的語言溝通,並藉由刻意架設的現實情景為拍攝背景,創造出劇場概念,並且充滿其一貫詼諧與幽默的語彙。作品主要處理的是人的身體的變形及活動,以及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影像及媒體的世界中,關於身份的問題。他常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中介來創造作品、探索在媒體架構中發展出的權力關係,亦在2017年以派對形式作表演模式,於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規劃「女神我」計畫。近期應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之邀,進行一系列「仿紀錄片」放映、表演與錄像展出。

 

關於「回聲像」:
回顧過去台灣動態影像的歷史經驗為初衷,討論數位語境下的動態影像和現場電影為主題的音像表演創作現狀、為未來提出值得參照的觀點,透過三場論壇、三場放映與一場表演新作,讓大家共同參與產生對話,「回」是我們朝向歷史的迴向,也是理解眾聲喧嘩後,激盪交流的回音,共同描繪關乎影像空間與聲音媒介未來的共同想像。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策劃單位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