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聚眾談|城市震盪:參與式的社會創作

台灣近代歷經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治理,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國家治理與都市建設的企圖背後,映射著現代化及資本化的意志,東亞區域不同的城市,在時代巨輪下也產生許多面貌相似,但又是不同版本的現實。這些由歷史脈絡和當下社會所交疊出的複數現實,充滿著衝突與震盪,而文化作為生活方式的總和,不僅記錄了時代的變遷軌跡,也眺望著創新的未來想像。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將於今年十月舉辦「城市震盪」展覽,以「複式」、「污痕」、和「循環」三個概念形塑策展主題,並自即日起舉辦「聚眾談」系列講座,呈現不同領域文化工作對於城市的觀察、思考、拆解及再創造。城市帶給我們什麼經驗?它如何作為歷史與現實的縮影?又如何作為一個不斷演變的有機體?

首場講座將以「參與式的社會創作」為題,檢視現代工業化與全球資本主義背後服膺的進步論和增長主義遺緒,對文化發展帶來的複雜影響。同時也探討新科技媒介對生活現實的衝擊和影響,探問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如何揭露出不同的世界觀,改變人類行為、文化生產和社會運作。

我們將探討不同樣貌創作行動介入城市空間的實踐可能。五位講者將以自身的實踐闡述文化產物如何在城市空間滋長成形,空間又如何受文化產物的交互作用,最後展現出獨特樣貌;活動也將加入不同面向的案例分享,形式橫跨展覽策劃、社會設計、行動錄像、文史書寫等。

主題與講者:

探索霓虹:香港視覺意象的線上互動

陳伯康(設計及建築獨立策展人)
現任同濟大學設計創新學院教授,前香港西九特區M+藝術博物館策展人陳伯康多年來活躍於國際當代藝術與建築設計領域。他將談論當代城市歷史演進和視覺文化研究的重要關聯。並以香港西九特區M+藝術博物館的互動線上展覽「NEONSIGNS.HK探索霓虹」為例,探討霓虹招牌作為香港最重要的城市視覺符號之一,其所乘載關於城市紋理、文本意象、工藝技術與文化保存等議題;同時也分享展覽如何透過互動展示手法,邀請民眾參與共同拼組出專有的城市霓虹地圖。此外,亦將討論參與式的策展創作如何作為社會實踐,引發民眾的關注與參與,進而擴展了當代藝術文化生產和藝術館無牆展覽的邊界。

社會設計的都市日常發酵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黃瑞茂,將分享如何透過空間參與活動的設計,連結在地的生活經驗和地方知識,編織出混雜著既有的地方紋理、實驗的未來想像,以及集結了社會對話和在地認同的生命地圖;而從此圖景中地方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如何被重建和呈現?地方未來發展遠景如何被想像和建構?此外,亦將透過近年的社區介入案例,分享城市研究與行動的方法論。

社會學觀點做出來的台北史

蘇碩斌(台灣文學館館長)
現任台灣文學館館長的學者蘇碩斌,將以社會學和人文地理學的觀點談論台灣都市的歷史脈絡,並以台北市為例,分析城市的命名源由和殖民現代化思維的關聯。演講中將說明日殖統治者如何利用科學的調查與規畫技術,置換如艋舺、大稻埕等舊有市街的地方性格,以形塑出完整的現代化都市。同時將於歷史研究中帶入當代文化觀察,探討空間治理和社會演變的交互影響。

穿越日常:小人物的微觀史

鄭然斗(藝術家)
來自南韓的國際知名藝術家鄭然斗,擅長透過平凡人物訴說人生故事與夢想,從中挖掘出每個故事的獨特性,並以影像實現每個當代社會下小人物的不凡夢想。此次將分享其在世界各地現地創作的豐富經驗,討論影像創作如何展現不同城市裡無名人物的生命故事。而這些常民的生命經驗如何訴說城市微觀史?

創作就是一場不停與城市空間周旋交涉的游擊戰

崔廣宇(藝術家)
長期以行動介入空間的台灣藝術家崔廣宇,將梳理近二十年來的行動錄像創作脈絡,分析其不斷以自身的荒謬、揶揄或搞笑等行為介入空間的創作思維。探討其如何以城市空間為文本,透過批判、衝撞、挑釁等行為姿態,回應當代城市中的生存議題,進行對於當代社會體制的批判。

活動流程:

5月2日(四)
13:00-13:30 | 入場報到
13:30-13:40 | 活動開場與參與者介紹主持人:吳達坤(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劃組總監)
13:40-14:30 | 探索霓虹:香港視覺意象的線上互動陳伯康(設計及建築獨立策展人)
14:30-15:00 | 社會設計的都市日常發酵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15:00-15:30 | 社會學觀點做出來的台北史蘇碩斌(台灣文學館館長)
15:30-16:00 | 上半場綜合座談與談人:蕭淑文(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助理研究員)
16:00-16:10 | ----------------中場休息------------------------
16:10-17:00 | 穿越日常:小人物的微觀史鄭然斗(藝術家)
17:00-17:30 | 創作就是一場不停與城市空間周旋交涉的游擊戰崔廣宇(藝術家)
17:30-18:00 | 下半場綜合座談與談人:吳達坤(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劃組總監)

*部分場次以英文進行,中文口譯

講者簡介:

陳伯康Aric Chen
設計及建築獨立策展人、評論者、顧問,以及同濟大學設計創新學院教授,主要生活與工作在上海。陳伯康曾於2012年至2018年擔任香港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首席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目前為2019邁阿密設計展、邁阿密-巴賽爾設計展首位策展總監,同時也擔任布魯克林博物館策展顧問。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1993年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同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淡江建築系Studio407都市設計工作室,進行「島嶼地景」研究。一直以來,以行動「將設計帶到生活世界!」參與了城市設計、校園設計、農村再造、歷史保存、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創新等等議題。

蘇碩斌
現任台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是文學社會學、都市文化史、媒介研究,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都市的社會學》,近年推動「創造性非虛構」寫作,以文學技法撰寫歷史故事,企畫臺文所學生集體撰寫《百年不退流行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鄭然斗Yeondoo Jung
南韓最具國際知名度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現生活與工作於首爾。鄭然斗以特定場域、人物編導創作見長,作品橫跨攝影與錄像裝置等媒材,他擅長將當代社會的多樣觀點個人化,投射出多重層次的視界。他曾獲邀在紐約亞洲協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南韓果川國立現代美術館展出,並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多個國際藝術盛會。

崔廣宇
崔廣宇的創作一直以來試圖以生物學的脈絡去回應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我們所處的體制系統,藉由超出常態標準的行為與試驗來建立一套適應環境與重新定義現實的方法。藝術家將這樣的行為視為一種衡量環境寬容度的媒介,並企圖將某些存在於體制以及人與環境間的關係,以不斷重複的親身實驗來突顯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與現實環境背後的荒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