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表演
202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C-LAB系列活動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引領觀眾「再見.真實」,匯集海內外近140部精采紀錄片,引薦當代獨立觀點和作者美學,網羅國際影展佳作,爬梳台灣影像脈絡。亦延續與C-LAB的合作,從精彩的節目出發,規劃了系列講座、「台灣切片|無題之卷」專題放映座談與「檔案影像創作計畫:再編碼」音像表演,期盼以以豐富多元的內容,邀請觀眾一起探索紀錄片的全方位面向。

── 系列講座 ──

C-LAB 102共享吧

04.20 SAT 13:30–15:30

歲月.紀錄——張照堂:創作篇

主持人|TIDF策展人 林木材

與談人|TIDF傑出貢獻獎評選委員 黃建業

 

05.14 TUE 19:00–20:30

焦點影人:彼得.克雷克斯導演座談

主持人|TIDF策展人 林木材

講者|焦點影人 彼得.克雷克斯

 

05.15 WED 19:30–21:30

當時間開始呼吸:紀錄片在緬甸

主持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鍾適芳

與談人|

瓦旦電影節共同創辦人、《十年緬甸》監製 杜篤嫻

瓦旦電影節共同創辦人、《十年緬甸》導演/監製 泰狄

TEN MEN創辦人、《十年緬甸》導演 翁明

Tagu Films共同創辦人、《十年緬甸》製片 林孫烏

《吟唱靈魂之歌》導演 賽諾康

3-ACT創辦人、《蟻生幻夢》導演 莫妙玫札奇

 

── 「台灣切片|無題之卷:小規格業餘電影,還有其他」專題放映座談 ──

C-LAB 102共享吧

小規格電影泛指小於35mm的電影膠卷規格,技術門檻較低,如1922年發明的9.5mm、1932年問世的8mm,都是為了使電影進入私領域,讓「拍」與「看」成為大眾休閒文化而誕生的產品;而小規格電影傳入台灣後,有消費餘裕的社會階層紛紛投入這項新興活動,無論隨意拍攝或同好交流,都希望美好時光能被記錄下來,成為親友的共同記憶。

這些家庭影像大多來自個人,儘管不被載入電影史,卻純粹記錄了生命與時代的相遇,也映照出大歷史中的殖民、流離、現代化與台灣社會發展軌跡。本單元經由調查邀集,挑選1920至1970年代諸多影片,透過講演、放映、現場電影、檔案再創等方式,從技術、歷史、記憶、研究等面向開展,是影像的追尋,也延伸紀實電影的另種視野。

 

05.12 SUN 14:00–15:30

丁瑞魚家庭電影(1935-1943)

主持人|單元協同策展人 史惟筑

與談人|《鹿港丁家大宅》作者 李昭容

 

1928年,出身彰化鹿港的丁瑞魚(1901-1973)前往英屬馬來亞,於日商經營的鐵礦山擔任醫師。1939年二戰爆發,他與妻兒陸續回台,未料又於1943年被徵召,三年後才返鄉安居。8mm攝影機記下流轉遷徙,鏡頭下有戰前的日常點滴與出遊紀行、戰火欲來的離別餞行和出征前出於不安的留念合影。珍而重之的家族記憶,於今回望則顯影了個人與歷史的交集,刻下未現於大敘事的時代印記。2000年代初,丁瑞魚先生所拍攝的8mm家庭影像由後代捐入影視聽中心,本場次選映部分段落,並邀請研究者解讀說明,看見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生命軌跡。

#馬來亞礦山俱樂部 #香取丸大船出港、拋彩帶 #1940年三國同盟遊行

 

05.18 SAT 14:00–15:30

日治時期小規格電影研究會

主持人|單元協同策展人 史惟筑

與談人|學者 李道明

 

過去討論台灣日治時期(1895-1945)電影,總以商業電影和政宣新聞為主,卻忽略了當小規格膠卷與攝放機透過日本傳入,在台日人及台灣人都得以隨手記錄島嶼上的生活、事件與風景,也是重要的動態紀錄;這些未經雕琢的影像,在數十年後,成為我們想像並解析殖民時期的檔案,與出自官方的紀實影像對比,在在暗藏著「殖民現代化」的表徵,而更多業餘電影的足跡與社群,存在於當年的文宣、報章、雜誌。本場次選映多部早期影像,透過學者解密文獻,另闢重新認識日治影史的蹊徑。

#日本人打高爾夫  #紅頭嶼達悟文化

 

05.18 SAT 16:00–17:30

許蒼澤家庭電影(1960-1970)

主持人|評論者 陳佳琦

與談人|家人 許正園、辛幸珍

 

以靜照記錄台灣常民風土聞名的攝影家許蒼澤(1930-2006),在他的鏡頭底下,鹿港的長源醫院不僅是設有暗房的故居、父親的醫院,更是家庭電影裡的快樂園地。1960年代前後,以8mm拍攝的家庭電影成為業餘電影的一隅顯影。在膠卷媒材取得、器材操作技術尚未普及的島嶼上,散落台灣城鎮的業餘同好,也用各自的雙手鑽研技法、手繪字卡,留下沒有包袱的個人小電影。

「再發現」的許蒼澤家庭電影卷,親密地捕捉了家人手足最美的時光。透過本場次的重映與重聚,每一卷未命名的三分二十秒,都是業餘者最純粹認真的永恆。

#快樂暑假 #馬戲團 #運動會

 

── 檔案影像創作計畫:再編碼 ──

05.12 SUN 18:00–21:00

C-LAB 聯合餐廳展演空間1樓

本次計畫以國家影視聽中心典藏的數千部台影新聞(1945-1980年代)出發,這些檔案影像匯聚、裂解、彰顯了台灣曾經的政治、歷史與文化,而其本質也從物質性的賽璐珞膠卷,經檔案化後成為數位編碼、伺服器間的電子訊號;從光與影,變成0與1。

五組藝術家將運用即時演算、開源軟體、現場感測、機器學習等多種媒材實驗與轉化,以現場音像展演方式重新再創檔案影像,帶領觀眾搖晃腦波、擴散思緒,挖掘潛藏其中的未知與已知。

演出藝術家|丁啟祐、林育德×THRIVE13、劉東昱×莊勝凱、鄭先喻、YouNuts(張晏慈×蔡寧)

※演出期間開放自由進出

※部分演出含閃光與巨大聲響效果,請斟酌入場

※現場飲品販售|寂合lonely × lonely

 

逐格漫步

接過片庫調出的台影新聞,看著關於鬥牛、護士節、食魚大會和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等新聞片段,多數標題與內容今日看來或許不足為異,但膠卷數位化所傳達的歷史性與畫面質地,仍不禁讓人心中浮現各種評價與感觸。手持飛梭快速瀏覽,途中發現畫面裡的景色和一格格的底片有些相似,皆隨著時間、因自然或人為而慢慢改變;不論過往還是現在,駐足後都會提起下一步。

 

藝術家|丁啟祐

興趣於舞曲、電腦音樂和自然聲響,嘗試將反覆、非線性與合成等概念放於自身作品中,不確定與不知道為多數的創作方向。

 

播音員今天早到

播音員A上機之前在播報室旁的房間小睡了一下。最近生活中發生的事還不足以引發那種像是職涯跑馬燈的怪夢,但他感覺自己做播報員的日子似乎比他記得的還要長。睡夢中他聽見自己在唱歌,另一旁,有位同事不停地接住他還沒說出來的話⋯⋯。本節目使用語音合成模型製作,內容皆為虛構。

 

藝術家|林育德

劇場聲音設計,近期參與江之翠劇場、窮劇場共製之《感謝公主》,以及C-LAB CREATORS 「Live Coding研究推廣計畫」、電影《徘徊年代》配樂,也曾為影像、展覽、裝置創造聲響。

藝術家|THRIVE13

視覺/影像/藝術及其他/

試圖模糊現實與想像/形象與抽象之間/

 

動態現實

《動態現實》以擬「超級剪輯」(Supercut)的手法,將台影新聞大量出現的長官致詞、民眾聽講等內容,取樣製作成即時音像樂器,並透過設計演算規則加以拆解、拼貼,將發話人數和權力輕重置換,重新詮釋上對下、多與少間的訊息流動及話語權力關係。

 

藝術家|劉東昱

專案經理與音像創作者,以製作、技術、創作等多重角色穿梭於街舞、表演藝術、新媒體藝術等領域。近年多關注「即時編碼」(Live Coding)社群及音像表演,作品風格柔和、時常帶有童趣。

藝術家|莊勝凱

作品橫跨實驗電子、聲音設計與配樂,以自製錄音裝置、聲音採集、聲音設計等聲響融入創作,探討聲音與任何媒材的關聯。近年以非典型空間聲響結合Ambisonics技術演出,並以模組合成器與各領域藝術家合作展演。

 

Generations of Resolution

即時聲音影像生成演出,運用台影新聞數位典藏,結合即時串流式影像至影像機器學習模型,進行畫面重置及聲音生成作為音像素材。表演過程中,影音素材會由表演者透過改裝語言模型所開發的系統,讓電腦進行現場講座式的表演;並配合即時的自動書寫,產出簡短陳述解析度發展與媒體演進歷史的字幕與口白。

本演出以近期泛為討論的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四種主要概念:自主(Autonomy)、學習(Learning)、通用(Generalisation)、創意(Creativity)為發想基礎,以解析度的發明與演進為敘事方向,並藉由下達敘述指令,運用語言模型進行自動化的音像表演,讓機器透過現場環境的變化與參數,結合網路數據進行創作。

 

藝術家|鄭先喻

藝術家與軟體開發人員,現居住於台北。創作多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內容多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企圖以詼諧的方式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也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與觀察。創作獲國內外肯定,個展與聯展多在台灣、亞洲與歐洲展出。

 

超級正向(之下)

新聞,某些時刻更像是權力者的政績宣傳器,換得掌權者想像中的安穩社會局勢。過往極度正向的報導方式、嚴肅的態度,如今卻引人捧腹大笑。隨著時代演進,荒謬透過與他者對照,映射出當下時空難以看清的陰影。本演出由過去政府空飄氣球救助中國的行為開始,運用新聞素材創作影音、裝置與感測器,描述今昔觀者思考轉變之現象。

 

藝術家|YouNuts

張晏慈

新媒體藝術家、導演、聲音藝術家,作品曾於多個國際藝術/音樂節呈現,執導的《幻象複本2.0》為2023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的開幕首演。近年受國內外肯定,獲選藝術進駐至巴塞隆納昂格藝術村(Hangar)、伯斯當代藝術中心(PICA)與工研院等機構。

蔡寧

數位創作者、設計師,建築碩士,熱衷跨學科探索。主要創作媒材為數位構築、互動裝置、空間投影與實驗聲響。研究與創作領域聚焦人類行為、邊緣主體、存在感知。

 

第14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05.10-05.19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