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即時新聞
2025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開啟經典至前衛的新聲景
2025.10.23(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自10月23日至11月30日舉辦,由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策劃,聚焦當代音樂與聲響創製,結合展演、裝置、國際論壇、講座、工作坊、大師班等活動,打造跨世代、跨感官的聲音藝術盛會。

節目涵蓋六大單元,超過40場次,邀集來自德國、法國、美國、阿根廷、盧森堡、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聲音創作與演出者來臺分享作品,近七成為新創或重製作品,展現聲響藝術的前瞻與多樣。C-LAB營運單位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表示,聲響藝術節提供不同類別的創作者在這個平台共創、合作與實驗,讓「跨領域」的概念能真正實踐。除了在展演創作上跨領域,藝術節也嘗試多元的跨機構合作以及和關渡藝術節進行跨藝術節的合作,都是新的嘗試,希望未來我們能在C-LAB的平台上繼續實踐與實驗,讓臺灣社會的文化發展持續產生新的可能。

大師經典回響:布列茲、卓別林與電聲交匯

藝術節重磅呈獻「當代大師/經典」單元,多項節目為在亞洲與臺灣的首演,包括阿根廷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指揮的《卓別林:工廠》(Chaplin Factory)電影音樂會,結合卓別林電影的經典影像,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的聲音團隊現場電聲演出,創造視聽雙重衝擊。

為紀念布列茲百年誕辰,推出IRCAM演繹的《布列茲100.臺北》音樂會,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音樂工作坊演出、音樂系副教授林梅芳擔綱指揮。藝術節中與此呼應的還有捌號會所的《布列茲計畫——獨奏迴響》,以及時間藝術工作室演出受布列茲影響的法國作曲家馬努里(Philippe Manoury)的電聲作品。

當代新聲崛起:融合本土記憶與科技實驗

「當代新聲」單元聚焦新世代創作,包括法國當代三重奏 20° dans le noir的《Trompe-I'oeil——聲響迷宮》藉由擴延演奏技法與電子聲響的融合,營造真假難辨的聲音幻象。《竹之森》則基於音樂家吳巍和阿勒西.巴斯金(Alexis Baskind)為中國改良樂器37簧笙設計的獨特的聲音空間,讓聽眾彷彿在笙的內部被聲音包圍,與呼吸共鳴。法國音樂研究團體GRM將帶來展演、工作坊及講座。《河鰻——現場聲響版:洄游》基於臺灣導演朱駿騰備受國際矚目的長片《河鰻》,由該片相關音樂與音效設計的晟SHENG、配樂師尊室安等人,演繹有別於電影版的聲響變體,並與臺北市文化局合作,於社子島帶來結合地方民俗的映演活動《社子島—中陰洄游》。劉韋志《迸發 二》以聽覺為主導,讓參與者感受幻覺與知覺間的曖昧。雙溪樂集的《音樂家與AI的共創及對話》呈現作曲家以AI音樂生成工具進行的創作實驗。《新銳當代音樂聲響聯合展演》則呈現陳家輝、黃苓瑄、鄭道元、吳秉聖、王之筠、XTRUX、黃詠仁、陳柏豪及聲響實驗室的曾靖軒、溫泓凱等創作者作品。

這次也推出臺、韓共同合作的節目,包括雙邊音樂家共組的리 Trio弦樂與鋼琴三重奏和油水投影藝術家「白油」現場即興創作的《光影音樂會》,以及《臺韓電聲影音之夜》,精彩陣容包括臺灣聲音藝術家王福瑞及韓國的Gazaebal。

無邊界跨域探索:聲響 × 舞蹈 × MR

本屆特設「躍舞樂音」「MR新聲境」兩大跨域單元,展現聲音與肢體、視覺科技的結合,如趙亭婷主創、安娜琪舞蹈劇場演出的《KINGDOM》,以VR和3D掃描技術結合,透過多螢幕與舞者的身體語彙,構築出不斷崩解與重組的數位環境。此單元也將街頭文化融入節目當中,邀請由 Melting Part 策劃的《SoMO: Sound & Movement 體驗》,以「圓」為核心進行創意實驗,讓街舞者、音樂人與觀眾共同即興、探索與連結。《五路財神虛實共演》將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小黑盒」展演,由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與禾一文化傳承舞團共同創作,融合當代陣頭、街舞及聲響虛實共演。

「MR新聲境」單元則是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作的兩件新作,由陳筱彤主創的《克萊歐》融合混合實境(MR)與現場舞蹈,靈感來自1962年法國電影《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洪安旭執導的《他在他方》描繪青年在回家的旅途中對歸屬感的渴望與迷失,觀者將佩戴VR裝置,穿梭於虛實之間。

裝置藝術與沉浸式體驗:聲響作為空間感知

「聲響裝置展演」單元包含聯展「聲活混響」,展出徐氏工作室《之間II:不/協和音》、紀柏豪《朗誦者 2.0》、上野健(Ken Ueno) 的《Roomba書法:詩意的機器考古學》、何理與KLING KLANG KLONG 合作的《海境:回溯》以及叁式與 Cicada 聯手打造的《Drift in Time》。另有陳乂、王仲堃、吳秉聖合作的《回聲室》,運用多聲道聲場、雷射光學技術、AI聲音合成等,創造動態互動的音光體驗。本單元也呈現臺灣聲響實驗室參與製作,發生在外部場域的作品,包括在新北市美術館的「楊嘉輝:展亭」個展、藝術家張晏慈於白晝之夜展出的《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

從校際延展到國內外鏈結

藝術節鼓勵學術場域與創作接軌,在「校際單元」邀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的師生參與,推出《阡陌聲影》、《聲境謎響》、《感同聲授》等演出,為年輕創作者提供舞台,培育未來聲響藝術的能量。C-LAB也與IRCAM合辦國際論壇臺北場,首度開放國際徵件,邀集25組來自德、法、日等國聲音創作者參與。本屆藝術節亦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新北市美術館及臺北市文化局等單位合作,共同拓展當代聲響藝術的創作與展演平台,形塑跨域創新的藝術生態圈。完整節目與報名方式,請見 C-LAB 官方網站與社群平台。

活動資訊:

2025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日期:2025.10.23-2025.11.30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灣聲響實驗室立體聲場、聯合餐廳展演空間1、2樓、灰盒子、圖書館展演空間1、2樓、美援大樓展演空間1樓、空總劇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北市美術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社子島戶外空間島頭公園。

媒體資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