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共學
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II

由立方計劃空間企畫的講座系列「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自2018年9月起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學平台」中登場,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從技術史、科學史與當代藝術的不同角度切入,探討三者與現代生活之交互關係。

2019年C-LAB與立方計劃空間持續合作此一共學講座,延續並拓展「現代生活與技術史」這個中心題旨,聚焦於「醫療/療癒」的觀念、實踐和信仰方式,進而探討包括疾病與健康、髒污與潔淨等文化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及內在的生命經驗,並進一步反思我們的社會狀態與生活如何受其相關技術及概念所形構。

五場專題/對談講師包括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學者李尚仁;長年投入部落田野工作、對現代醫療之於原住民族生活有著深刻見解的文化研究者蔡友月;以傳統民間譚中的多元觀點講演民俗醫療演變的藝術家楊雨樵;以及親身投入薩滿療癒、實踐與文化研究的藝術家陳瀅如等。

 

系列講座場次簡介|

2019 / 05 / 26(日)2-5pm

身體探勘:大革命、解剖與聽診器

講師:李尚仁 / 回應人:郭昭蘭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聽診器是現代醫師身份的象徵。法國哲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在《臨床醫學的誕生》(劉絮愷翻譯)有如下的描述:「聽診器……將種種深層不可見的事件沿著半觸覺、半聽覺之軸傳送出去」兩百年來,醫師藉由這個簡單的工具來偵測病人身體內不可見也無法清楚訴說的變化。針對聽診器發明人雷恩涅克(René Laennec, 1781-1826)的病理解剖學思想,傅科有如下的評論:「在垂直的向度上,由諸症狀之表面至組織表面:在深度上,由外顯表現切進諸被隱藏的事物」。西方醫學長久以來是以體液的平衡以及身體與外在環境的和諧來理解健康與疾病。法國大革命之來促使西方醫學出現巨大變革,醫院、病理解剖以及身體檢查診視興起,西方醫學對身體與疾病有了不同的感知。本次演講將討論此一巨大轉變所帶來對身體觀、生命觀與死亡概念的改變。

 

2019 / 06 / 22(六)2-5pm

蚊子病媒的發現:串連英國、打狗、廈門與印度的醫學史

講師:李尚仁 / 回應人:傅大為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十九世紀中葉的西方醫學主流認為瘧疾等熱帶疾病都是腐敗的氣體所引發的熱病,到了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熱帶醫學則宣稱它們是蚊子病媒傳播的寄生蟲疾病。法國哲學家岡居朗(Georges Canguilhem)形容,此後「死神是長著翅膀的」。帶來這個轉變的關鍵人物是人稱「熱帶醫學之父」的英國醫師萬巴德(Patrick Manson, 1844-1922)。他早年曾在高雄與第一位來台醫療傳教士馬雅各共事,後於廈門從事突破性的研究,首度證實蚊子能夠傳播疾病。日後他更與英國駐印度的醫師羅斯(Ronald Ross, 1857-1932)合作解開瘧疾之謎。他曾在香港開業,與學弟康德黎(James Cantlie, 1851-1926)創辦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孫中山則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返回英國後萬巴德長期擔任英國殖民部的醫學顧問,協助擬訂大英帝國的殖民醫學政策,並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本次演講將分析熱帶醫學研究所使用與產生的圖像,也會討論他的醫學研究和十九世紀殖民主義的關係。

 

2019 / 07 / 27(六)2-5pm

不正常的人?精神醫學、少數族群與跨文化敏感度

講師:蔡友月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精神醫學的標準化診斷系統,如何移植到台灣本土脈絡?透過少數族群「不正常的人」迂迴反覆的生命歷程,折射出當代精神醫學何種特殊樣貌?我們該如何帶著歷史視野回應現代精神醫學與部落文化的匯聚、糅合與衝突?本次演講講者將透過過去的研究累積,與大家分享部落田野中的觀察與反省。

 

2019 / 08 / 31(六)2-5pm

尋求正確之舉——淺談民間譚中的民俗醫療

講師:楊雨樵 / 回應人:顏芳姿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 102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在口頭傳統民間譚(oral traditional folktale)當中,會以情節序列的串連形式,紀錄尋常或異樣的事件。為了要使難以理解的異樣狀態,挪移到可以認識,甚至可以控制的狀態,民間譚中的角色會進行種種的嘗試,其中當然也包含利用草藥、祝禱、咒語或舞蹈來進行的醫療行為。

這些嘗試難免遭逢失敗,但在透過模仿,透過學習,或適逢具特定功能性之角色的告知後,角色將理解方才的舉措裡有不恰當或不夠精準之處。因而在重新認識時節、察覺天體運行的位置、理解作祟者的特徵、體會症狀中的細微差異後,角色將會調整舉措、揀選適當的藥草、更換咒語所應運用的詞彙,而得以遂行治癒之事(或得知其病歿乃不可逆)——他們尋求著正確的舉措。

上述的尋求過程,有時會充作民俗醫療舉措的典範或教訓,成為後代遭逢相似之事時的指南。相對來說,有時異樣事件的程式進行,講究的不是醫療行為,而是該異樣事件的運行始末,乃為人們得以理解特定事物之道理的契機。本講座將以講座式展演的形式,挑選典型的故事類型,分享民間譚中民俗醫療的梗概。

 

2019 / 11 / 30(六)2-5pm

薩滿與治療

對談講師:陳瀅如、林麗純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象徵超意識的海王星從2012年正式進入精神感知敏銳的雙魚座,將一直停留到2026年才離開。這段期間,永恆的、靈魂的、療癒的、救贖的等等正負議題逐漸發光發熱,其中包括謎樣的薩滿文化。

「萬物皆有靈,有靈便有情。」薩滿的功能之一是在第三維度之外「整修」我們身心層面的古老療癒方法,且比靈性信仰更實際、更確切落實地實踐在生活上。其方法為利用草藥或音波驅動等薩滿儀式,轉換意識層、擴張眼耳鼻舌身意,進入非尋常意識與「靈」工作、學習、占卜、修復靈魂碎片等等,解決人類在物質世界無法克服的各種身心雜症以及心靈疑惑。

薩滿或稱巫醫,是如何進行療癒工作?此堂課我們將以知識分享與對話的方式,共同探討:(一)何謂薩滿(二)草藥、音波驅動、激烈舞蹈、飢餓等巫儀之途徑與目的(三)意識轉換以及其歷史(四)薩滿的三部世界(五)訊息的接收方式與治療方式,以及分享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