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共學
不死之軀──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自2018年起與C-Lab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主辦,2020年將邁入第五年。

繼2018、2019年的「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主題系列後,2020年的學實學校持續推進,以人類對於「永生」的慾望為出發點,及醫療知識對人類生、死經驗的中介與影響,逐場次地推展關於科技發展下對未來生命想像的討論。本年度學實學校以「不死之軀」為總主題,其中子題包括「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等概念,以此深入探索在不同社會觀念、知識系統及技術發展進程中的未來生命觀。

本主題所規劃的專題講座,邀請分別專精於科學史、安寧醫療與生死學、生殖科技、西方醫療史、後殖民與女性主義的學者洪廣冀、蔡友月、吳嘉苓、李尚仁、張君玫等人擔任講師。並為回應2020年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擔任總策展人的臺北雙年展「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學實學校將於十月份舉辦由洪廣冀及張君玫擔任對談講師的專場座談「蓋婭、技術和滅絕」。

 

▌場次表

#1_2020/03/14(六)2−4 pm講題|所謂「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講師|洪廣冀(臺大地理系助理教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iCENTER二樓

#2_2020/04/25(六)2−4 pm講題|死亡、醫療化與文明的進程講師|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S空間 102共享吧

#3_2020/05/30(六)2−4 pm講題|多胞胎共和國:生殖科技的寄望、風險與治理講師|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S空間 102共享吧

#4_2020/06/21(日)2−4 pm講題|科學怪人的前生今世:西方醫學生死觀的演變講師|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回應人|陳重仁(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S空間 102共享吧

#5_2020/07/25(六)2−4 pm講題|蓋婭與賽伯格的技術政治講師|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回應人|黃建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iCENTER二樓

#6_2020/09/05(六)2−4 pm講題|用LINE問神也可以:民間信仰在數位時代的轉向講師|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iCENTER二樓

#7_2020/11/29(六)2−5 pm布魯諾・拉圖專題場 講題|蓋婭、技術和滅絕講師|洪廣冀(臺大地理系助理教授)、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S空間 102共享吧

 

▌講師簡歷

 

洪廣冀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研究主題為環境史、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之後在哈佛的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DC的史密森尼恩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與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為臺大地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原唸護理後改念社會學,曾擔任報社新聞部與醫療版編輯,學術經驗包括: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研究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系博士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系Fulbright資深訪問學者。目前研究興趣關注Taiwan Biobank、臺灣原住民基因與認同政治、臺灣溯源基因檢測公司的受試者等等。著有《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一書,與學界友人主編《不正常的人?臺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一書,以及紀錄片《病房85033》、《Commitment!練馬可老師與臺灣社會學1955~1999》。

吳嘉苓現任教於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主要專長領域為醫療社會學、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近期從事的解謎活動包括人工協助生殖科技規範為何排除非婚男女,臺日韓的生殖科技爭議有何異同等等。於2013-2015年主編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ASTS) 國際期刊。2016-2017年主編臺大婦女與性別研究室出版的《女學學誌》。近年來跟一群朋友共同經營「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生動盟)https://www.facebook.com/BirthReformAllianceTW,目標之一是在這個全世界助產師接生比例最低的國度,重新建立多元的生產模式。

李尚仁李尚仁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取得博士學位,並於倫敦衛康醫學史研究所(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從事博士後研究,現職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尚仁的研究領域是現代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尤其是十九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主要研究興趣是帝國與現代西方醫學的關係,這裡的「帝國」指涉的既是十九世紀全盛的大英帝國,也是即將崩解的中華天朝帝國。已出版的主要研究主題是曾經擔任大清海關醫官,日後返英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而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的萬巴德(Patrick Manson, 1844-1922)的研究事業,著有《帝國的醫師》(允晨),翻譯有《老科技的全球史》、《柯倫醫師吐真言》(左岸)。

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求學時期開始從事社會科學的理論翻譯工作,博士論文研究華文現代性的相關論述,一向主張跨科際的研究取向。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臺北:群學,2016)、《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臺北:群學,2012),〈分子化翻譯〉(Molecular Translation),《臺灣理論關鍵詞》(Keywords of Taiwan Theory),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編,頁21-34。(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

林瑋嬪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人類學、親屬人類學與漢人研究,長期關注宗教議題,特別是物質文化與媒介相關研究。著有專書 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以中文出版為《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台大出版中心,2020)。編有《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台大出版中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