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蓋婭、技術和滅絕(布魯諾・拉圖專題場)

講座將有現場直播,直播網址將在當天於臉書活動專頁公告

為回應2020年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擔任總策展人的臺北雙年展「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2020年學實學校以「布魯諾.拉圖專題場」為本年度的最後一場講座,並邀請到張君玫老師和洪廣冀老師就「蓋婭、技術和滅絕」此一主題進行講演與對談。

 

本場將分為兩個小講題:

講題1|拉圖面對蓋婭 / 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一向主張科學的政治性,以及政治領域應該擴展到包括非人類的行動者。在近年來的生態危機與人類世問題意識中,拉圖轉向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的蓋婭理論,進一步把當代科技科學不斷增生行動者的實踐,扣連到蓋婭動態複合體中的非人類生命能動者。從早期倡議「自然的政治」和「物的議會」到近期強調的「重新把生態加以政治化」和「能動力的重新分佈」,拉圖的理論持續參與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氣候政治與跨物種民主計畫。

 

講題2|拉圖與臺灣經驗 / 洪廣冀(臺大地理系助理教授)

拉圖認為,面對氣候變遷等人類共同的挑戰,我們常陷入的泥沼是,人們各說各話,遲遲無法對正在發生的生態危機取得共識,遑論展開行動。拉圖是以倡言,我們乾脆放棄「尋求共識」;因為,從所謂「本體論轉向」的立場出發,「尋求共識」意味著現實只有一種,而單一的現實即意味著,共識的達成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這是本體論轉向之倡議者無法接受的立場。那麼,我們要如何做?拉圖的想法似乎是,先認定遲遲無法達成共識的多方係活在不同的星球上,有各自worlding的實作,再尋求以「外交手段」來尋求各星球的結盟。在與臺灣學者的座談會中,拉圖還引用了電影《終局之戰》各星球協力對抗意圖毀滅宇宙一半生命的薩諾斯。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拉圖的見解或許過於天真,且有歐洲與白人中心主義之嫌。對於來自一個曾經的帝國與穩定之民族國家的拉圖,豈能理解臺灣此蕞爾小國的外交困境?此質疑言之有理——但我認為,這不會是拉圖的問題,是臺灣人文科學研究者的問題。面對來自當代學術中心之白人男性為臺灣社會構思的策展主題,我認為,研究者要做的當是回歸史料與田野,探討臺灣史上不同人群與世界間的「外交新碰撞」究竟撞出了什麼?此碰撞後的產物又對這塊土地與不同人群的境遇造成什麼影響?

在我之前的演講中,我已經談過生命,這次我想要來說說滅絕。我想要說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十九世紀的歐美博物學者如何看待像世界爺、檜木、櫻花鉤吻鮭等分佈地侷限、極易在人為干擾後瀕臨滅絕的物種。在那個自然神學、演化論與浪漫主義仍相互交纏的年代,博物學者如何理解物種滅絕?此滅絕又與當時墾殖資本主義的盛行又有何關係?第二個故事則是關於1920年代臺灣原住民。在這個故事中,我把滅絕延伸至特定生活方式的滅絕,並試著把「環境」此因素帶進此議題的相關討論中。我將說明,關於此「文化與生活方式瀕臨滅絕」的討論,僅針對近代國家、資本主義與主流社會的蠶食鯨吞是不夠的;研究者有必要討論前述面向與環境間的糾結,才有辦法充分闡明「滅絕」之於當代社會的含義。由此,我試著說明,針對滅絕的討論,才有辦法比十九世紀穩居帝國中心之博物學者,以及二十世紀的殖民官僚與學者,走得更遠,也看得更為深刻。

 

關於講者|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求學時期開始從事社會科學的理論翻譯工作,博士論文研究華文現代性的相關論述,一向主張跨科際的研究取向。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臺北:群學,2016)、《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臺北:群學,2012),〈分子化翻譯〉,《臺灣理論關鍵詞》,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編,頁21-34。(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

洪廣冀

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研究主題為環境史、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之後在哈佛的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DC的史密森尼恩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與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為臺大地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本講座免費,入場請務必戴口罩並配合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