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計劃空間⾃ 2016 年開始,以年度為單位進⾏規劃的系列主題講座/⼯作坊計畫。2021年的學實學校「天⼯開物 III──藥與疫、物與神」延續過去兩個年度中「天⼯開物──現代⽣活與技術史」這個主題,繼續探究⼈與物、⽣活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及其歷史。在 2020 年全球經歷了 Covid-19新冠疫情的衝擊,個⼈的與集體的⽣活皆遭逢劇烈的改變,2021年,學實學校將對現代⽣活裡的「藥/病/毒」這幾個概念重新思考:對我們(⼈)⽽⾔,藥、病或毒的認知和判定為何?其背後與之應對的精神與信念,乃至於與當代政治、經濟與科學系統如何共構塑造了⼈與環境的關係。本年度講座邀請了來⾃⽂化研究、⽂學史、醫學史、當代藝術、⼈類學、科學史、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包括許宏彬、陳重仁、李尚仁、⿈建宏、蔡友⽉、洪廣冀和林瑋嬪等擔任講師,為我們次遞推展關於病疫、醫療、技術等議題,關注⽣活中物質性發展與精神建構的歷史,並同時思考未來。
▌活動場次表
|3/6(六)14:00–16:30 阿片的滋味──《肺勞動》專題講座與藝術家線上座談
講師:許宏彬、巴貝克.艾菲斯比與納思琳.塔巴塔拜(Babak Afrassiabi &Nasrin Tabatabai)
地點:西服務中心|2樓
|4/10(六)14:00–16:00 「感染論述的⾃我技術與恐懼政治」
講師:陳重仁
地點:西服務中心|2樓
|7/3(六)14:00–16:00 「傳染與異物:天花與反疫苗運動的歷史」
講師:李尚仁
因應疫情改為線上方式舉行,請事先報名
|7/24(六)14:00–16:00 「“Ecology” 是如何變成「⽣態學」?」
講師:洪廣冀
地點:因應疫情改為線上方式舉行,請事先報名
|8/7(六)14:00–16:00「負熵之夢:離散意識與智能⾰命」
講師:⿈建宏
地點:因應疫情改為線上方式舉行,請事先報名
|9/5(日)14:00–16:00 「基因科技重寫歷史:祖先、起源與科學論戰」
講師:蔡友⽉
地點:因應疫情改為線上方式舉行,請事先報名
*本場為原定8/28講座的延期場次。
|9/25(六)14:00–16:00「道與藝之間:氛圍道教與當代安龍送虎儀式」
講師:林瑋嬪
地點:因應疫情改為線上方式舉行,請事先報名
▌講師簡歷
|許宏彬
⽬前任教於成⼤歷史系,主要的研究興趣在於探索近代科技、醫療,與臺灣社會之間交織且共構⽣成的關係(STS 或 STM)。許宏彬⽬前主要朝兩個⽅向進⾏研究。⾸先,是阿⽚在臺灣的歷史,特別關注殖民時期的科技與醫療發展與阿⽚及其吸食者的現代化兩者間的關連。其次,他也正投入你我身邊早期⼀般開業醫的⽇常⽣活(如往診)研究,以及醫業經營與國家、市場、專業、社區及患者間的關係。
|陳重仁
國⽴台灣⼤學外國語⽂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學與醫學跨領域研究、⽂學與⽂化理論、當代英國⼩說、⼗九世紀英國⼩說。專書著作《⽂學、帝國與醫學想像》(書林,2013) 檢視醫學知識介入並規訓⽂學書寫與帝國⽂化的建構。近作《Victorian Contagion: Risk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Victorian Literary Imagination》(Routledge, 2019),討論維多利亞時期感染的醫學論述介入風險與社會控制的⽂化想像,成為⽂學創作與社會觀察的重要依據。
|李尚仁
在英國倫敦⼤學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取得博⼠學位,並於倫敦衛康醫學史研究所(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從事博⼠後研究,現職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研究員。李尚仁的研究領域是現代西⽅科學史與醫學史,尤其是⼗九世紀的醫學與⽣命科學,主要研究興趣是帝國與現代西⽅醫學的關係,這裡的「帝國」指涉的既是⼗九世紀全盛的⼤英帝國,也是即將崩解的中華天朝帝國。已出版的主要研究主題是曾經擔任⼤清海關醫官,⽇後返英創⽴倫敦熱帶醫學校⽽有「熱帶醫學之⽗」之稱的萬巴德(Patrick Manson,1844-1922)的研究事業,著有《帝國的醫師》(允晨),翻譯有《⽼科技的全球史》、《柯倫醫師吐真⾔》(左岸)。
|⿈建宏
⽣於 1968 年,台灣⾼雄⼈,畢業於東海⼤學化學系,之後前往巴黎。在賈克·洪席耶的指導下於 2004 年取得巴黎第八⼤學哲學所美學組博⼠。2005 年起先後任教於世新⼤學廣電系、台南藝術⼤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國⽴臺北藝術⼤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2017 年任國⽴⾼雄師範⼤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2018 年起擔任國⽴臺北藝術⼤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及關渡美術館館長。
|洪廣冀
哈佛⼤學科學史博⼠,研究主題為環境史、⽣物地理學、演化⽣物學。之後在哈佛的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DC 的史密森尼恩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與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進⾏博⼠後研究。⽬前為台大地理系專任副教授。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前研究興趣關注 Taiwan Biobank、台灣原住民基因與認同政治、台灣溯源基因檢測公司的受試者等等,相關著作發表於《台灣社會學》、《台灣社會學刊》、《BioSocieties》、《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等期刊。著有《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書,與學界友⼈主編《不正常的⼈︖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台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等書,以及紀錄⽚《病房85033》、《Commitment!練⾺可⽼師與台灣社會學 1955~1999》。
|林瑋嬪
英國劍橋⼤學社會⼈類學博⼠,現任國⽴臺灣⼤學⼈類學系教授。曾任國⽴臺灣⼤學⽂學院副院長與⼈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類學、親屬⼈類學與漢⼈研究,長期關注宗教議題,特別是物質⽂化與媒介相關研究。著有專書 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以中⽂出版為《靈⼒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台⼤出版中⼼,2020)。編有《媒介宗教:⾳樂、影像、物與新媒體》(台⼤出版中⼼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