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endar

{$ videoTitle $}

Exhibition
FUTURE VISION LAB 2023 X 臺灣文博會-「SAT Fest」單元

FUTURE VISION LAB 2023 「SAT Fest」單元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 2020 年正式啟動「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著重於媒體實驗創新與社會鏈結,以跨域、共創、協作方式,打造文化與科技的實驗平台。整合臺灣文化與科技的資源,媒合文化與科技領域共創,其中「未來視覺實驗室」探索科技媒體的視覺極限為實驗目標,以臺灣光電技術與產業為基礎,輔以影像的運算、創作與軟硬體整合,企圖勾勒出未來視覺的跨域願景。

「FUTURE VISION LAB 2023」實驗展演計畫,以數位實驗建築著手,今年突破過往尺度,重新打造升級版的戶外穹頂劇場(DOME)。內部空間從地板、牆壁到天頂為一體化的球體,巨大半圓形的沉浸式投映涉及球形曲面投影的多項複雜技術,創建出一處沉浸式場域及近似於「裸眼VR」效果,期望帶給觀眾「未來視覺」的前衛觀演經驗。

今年「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與加拿大 SAT 科技藝術中心(The Society for Arts and Technology)合作,展出 SAT Fest 藝術節的精選作品共 7 件。自 2012 年首屆以來,SAT Fest 已成為沈浸式創作的重要活動,為實驗和藝術的實踐提供了充足的創作與展演空間。SAT Fest 集結了多元且風格各異的穹頂投影精選短片,激發了數千名觀眾的想像力,並展現了一百多名來自加拿大和國際的視覺和聲音藝術家的創作宇宙和創意視野。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每日10:00-20:00

 

|「SAT Fest」單元播放場次

每日 11:55

 

入場方式

▸ 播映作品場次採現場排隊依序入場,人數額滿為止。
▸ 每場次人數上限為80人,若額滿請等候場內觀眾離場後,依現場人數管制進場。
▸ 入場時若排隊人員不在現場即視同放棄,需重新排隊依序等候入場。

 

注意事項

1. 演出內容有部分包含強烈閃光,敬請斟酌入場。
2. 因活動場地為鏡面地板,建議請穿著「褲裝」進場觀賞。
3. 因場內空間有限,禁止鋪設野餐墊、椅子;若有其他需求,請洽詢前台工作人員協助。
4. 播映過程可拍照、即時動態拍攝,但禁止使用閃光燈。
5. 主辦單位保有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

 

 

播映作品簡介

◉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迷宮》(德國)◉ 

迷宮是一個促使人不斷移動的空間。俯視下看,我們對線條、圖型或點綴物產生客觀可區分的概念。在迷宮中,空間對觀看認知上構成的特定視覺衝擊、無法擺脫且陷入方向迷失的狀態,致使我們轉換對生命的主觀感知。 每一秒對於迷宮空間的感知,都隨著我們不間段的移動而變化。廣場、街道、通道、走廊、房間築構了城市迷宮的動態成形。本片中,藝術家嘗試結合迷宮本身的建築奇幻感與穿越時空的視覺體驗。

圖說: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迷宮》/Myriam Menard 攝影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來自建築工程領域,現為德國 Studio Schwitalla 建築師兼創意總監,在柏林生活和工作。2007 年從烏克蘭 Prydniprovska 國立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獲得建築文憑。他的創作關注沉浸式視覺如何成為探索建築傳播工具的新方式。 他嘗試使用多種電影手法將時間維度融入建築呈現中,將視覺體驗劃分為空間、動態和行為,按順序重新組織,從而產生不同的故事。 他認為穹頂影像形式為建築表現最強烈的視覺呈現。 他過去的計畫也曾在各種建築競賽和沈浸式電影節上獲獎。

 

◉ 弗朗西斯・阿代爾・麥肯錫《蘭花與蜜蜂》(加拿大)◉

大自然是奇妙而聰明的。正如達爾文教導的,能有效地即興發揮才能致勝。 有些物種在受到威脅時,會恢復到早期的形態,有些物種則會與鄰近的生物建立寄生關係,而最具創造力的物種會改變自己的身體來模仿和引誘毫無戒心的夥伴。《蘭花與蜜蜂》是一首表現主義的 VR 頌詞,透過一系列基因愛情故事進行探索,歌頌生命為了生存的搏鬥精神。

圖說:弗朗西斯・阿代爾・麥肯錫《蘭花與蜜蜂》/Myriam Menard 攝影

弗朗西斯・阿代爾・麥肯錫,是一位跨域藝術家,展覽足跡遍布加拿大和歐洲。 她的作品藉由推測調研的方式對物質性、舞台和形式的概念進行探索,經常透過使用數位技術和雕塑的媒介,在處理真實材質與物件的過程中,處理與前述概念之間產生的關聯與影響。弗朗西斯所撰寫的 AR 書籍《Glossed Over & Tucked Up》於 2016 年由蒙特婁 Anteism Press 出版。 她與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的合作始於第十版《溫室》(Hothouse),她創作了超現實主義動畫短片《一點渴望》( A Little Craving)。最新的近期作品為與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共製的《蘭花和蜜蜂》,以 VR 定格動畫形式,講述眾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弗朗西斯目前於蒙特婁生活與工作。

 

◉ 馬爾滕・艾薩克・德希爾《蜂湧》 (德國) ◉

群體的蜂湧是一種為了生存而產生的行為現象,但更多時候,它是滅絕的前奏。 結群飛行,從德國跨越阿爾卑斯山,直奔地中海。小型鳥遷徙的過程中,路經枯竭、過度開發的土地。知更鳥、山雀和麻雀通常不會遷移如此遙遠的距離,但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現象可能會發生。《蜂湧》這件作品呈現由三維圖所拼貼出的鳥瞰視角,展示氣候變化後歐洲的部分樣貌。

圖說:馬爾滕・艾薩克・德希爾《蜂湧》/Myriam Menard 攝影

馬爾滕・艾薩克・德希爾,現居於柏林的動畫藝術家。 在委託創作外,他每兩到三年會製作一部免費動畫。以作品探索新的形式,如動畫裝置、360°視覺影像、穹頂投影、VR、光柵印刷和野生動物動畫紀錄片。2020 年,他創辦了 Menetekel Film,一間專注於「惡兆」題材的製作公司。

 

◉  大衛・加德納《奶奶的房子》(加拿大) ◉ 

一個關於記憶和失智症的故事。回顧記憶時光,畫面隨行盤繞,逐漸陷入失智症的深淵,在奶奶家度過的時光變得越來越困惑。 著電影的進展,記憶矇上一層泥濘的渾沌和混亂,而描述回憶的動畫場景,也漸漸增添了怪奇感。

圖說:大衛・加德納《奶奶的房子》/Myriam Menard 攝影

大衛・加登納,「蒙特婁生命支持中心」(大衛・加登納)是一位來自英國的音樂家和多媒體藝術家,以聲音、投影、燈光和動態雕塑來創造發人深省且有意義的體驗。

 

◉  張味迪、戈維璐蘇少禹《星際》(美國)◉  

《星際》中,我們的地球是已知孕育生命的唯一星體,透過外太空中一個智慧本體的鏡頭展現出來。隨著鏡頭的旋轉放大與縮小,伴隨著藝術想像,觀察之旅帶來了生態變化和機械視覺的多尺度發掘:火焰咆哮侵入野生生物居住的廣闊森林,到融化的冰山揭示隱藏的資訊,從古代偽科學(占星術)的圖表,到人工智慧世代的潛行步伐;從數據驅動的風景,到演算生成的視覺作品;從氣候變化到生物遷徙。這個音像作品提出了一個探問:為何要在已知與未知、壓縮與展開的情境下探索太空?

圖說:張味迪、戈維璐、蘇少禹《星際》《ASTRO》/Myriam Menard 攝影

張味迪

張味迪,洛杉磯新媒體藝術家、研究者和設計師。她近期的研究和媒體藝術實踐研究——〈推測裝配〉(A Speculative Assemblage)——在實驗數據視覺化背景下,基於互動式圖像數據而產生出的由人類與機械所構成的真實世界、推理性設計、回應型智能系統和沉浸式媒體。歷年作品曾在國際場合展示,例如美國電腦圖學與互動技術學會藝廊精選作品(SIGGRAPH Art Gallery Best In Show)、亞洲文化協會(ISEA,)、中國時代美術館、日本媒體藝術節(Japan Media Arts Festival)、英國流明藝術科技節(Lumen Prize)、亞洲電腦圖學與互動技術學會、國際電腦視覺與圖型識別會議(CVPR)、IEEE VISAP、俄羅斯行星劇院(Planetarium 1)、德國萊茵行星劇院(Zeiss-Planetarium)、加拿大SAT科技藝術中心。她現任為媒體藝術與技術學位的博士候選人、實驗視覺實驗室( Experimental Visualization Lab)的研究員,同時也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俄亥俄州立大學授課。

音效藝術家:戈維璐
3D 藝術家:蘇少禹

 

◉ 塞巴斯蒂安・拉布尼、克萊門・普特涅《風信子 XYZ》(法國)◉  

你上一次真正花時間去仔細觀察一個小小的普通物品是什麼時候?我們每日接觸大量的圖片和訊號時,也被訓練如何快速滑過資訊和處理大量的內容。這件作品是關於從不間斷的數據洪流中獲得休息,緩下步調,沉思那些我們經常忽略微小卻平凡的美好事物。《風信子 XYZ》透過使用 3D 攝影測量掃描風信子的花序,探索其中蘊含的顏色與色調。藉用電腦即時處理的調節和扭曲效果,將量測物體的視覺特徵轉化為不同的圖像節奏。作品音樂來自法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克萊門・普特涅(Clément Putegnat)現場單簧管/循環演奏會的錄音,為作品增添了一層聲音性的詩意。

圖說:塞巴斯蒂安・拉布尼、克萊門・普特涅《風信子 XYZ》/Myriam Menard 攝影

塞巴斯蒂安・拉布尼,法國視覺藝術家,創作包含沉浸式裝置作品、360 度穹頂影像製作、實驗 VR 和音像現場展演。透過多重媒體的創作手法,精巧模擬出類比與數位世界連結中所產生的迴圈和錯訊,藉用有機質地和光線,創造感官體驗,探索人類的感知。出身於平面設計和虛擬實境產業的背景,他目前主要專注於實驗性敘事形式、數位/類比錯訊藝術(glitch art)以及各種規模的沉浸式裝置藝術。同時自 2016 年起,與台灣聲音藝術家盧藝合作,進行即時性現場演出,組成視覺聲音雙重奏。

 

◉  莉迪亞・雅科諾夫斯基《導論:計量經濟學》(加拿大) ◉  

《導論:計量經濟學》是對生成視覺的探索,透過富含創造性的影像展現了經濟體模型化後所產生的多元元素。在這部短片中,曲線從經濟學理論中解放出來,像是在一個充滿生氣的數據宇宙中自由移動,進行著廣闊的「自相關」函數編舞;圖形網格界面進化的過程中,創造出新的空間、廣闊的界線和星光璀璨的天頂。

圖說:莉迪亞・雅科諾夫斯基《導論:計量經濟學》/Myriam Menard 攝影

莉迪亞・雅科諾夫斯基,一位擁有視覺藝術背景的經濟學家。她尋覓多重創新的方式呈現經濟模組的各種元素。生成式視覺的發展反映了經濟學中常見的最佳化過程:透過電腦程式的編程來提高創作的最大效率。在她的作品中,理論元素不斷與現實世界的複雜性相對抗。高度數學精確化的視覺風格不僅呈現結構化的組織,也揭示了其自帶的解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