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智慧都市網絡國際論壇,台北 2018

日期:2018.11.17(六)-11.18(日)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中正堂展演空間

會議總召:黃孫權教授
主辦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星輿股份有限公司+數位人文實驗室
贊助單位: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

 

智能城市是全球城市發展的關鍵。中國大陸由阿里巴巴王堅領軍,於杭州建立了「城市大腦」,進駐杭州當地市政與交通局成為領航模式,意圖拓展至浙江其他都市,包含馬來西亞的城市。2016起台北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啟動,其白皮書中強調發展主要受到政府由上而下的主導,以及民間私有開發商由下而上的兩股力量,資源整合之機制將是重要關鍵 。從英國智慧倫敦計劃、美國智慧城市發展計劃(如芝加哥的AOT)、日本的「i-Japan」、新加坡的「Smart Nation 2025」、韓國的「Global Smart City」(如IoT實證區域建構計劃等),Google與多倫多市政府合作的大型海岸城市開發項目Sidewalk等,都預示城市與城市間的競爭,已從過去的地緣政治轉移到全球運算─堆疊(computing-stacks)的競爭。2012年,聯合國將智慧城市列為重要議題,同時啟動聯合智慧城市夥伴網絡,建構智慧城市已成為各國施政的重點方向。據估計,到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場預估超過三千億美元。在智慧城市領域的領先企業奧雅納(Arup)集團估算。全球已有上百個城市接受IBM專案補助建置智慧城市藍圖。

這個新範型的城市發展已然來到,然而,智能城市研究掌握在市政府與大學機構內,作為統合,實驗,治理之需,以交通(物流)與防災為主,智能建築則由開發商領軍,是無線控制技術的豪華建案,兩者都有數位縉紳化(digital gentrification)的疑慮。工業化城市發展是透過差異地理,城市作為生產,鄉鎮農村作為再生產,累積了工業資本累積的發展模式,城市繁榮而農村凋敝。新的技術資本主義城市發展範型則是,鄉鎮農村的都市過程將逐漸失去緩和城市矛盾缺失與提供城市再生產的能力,城市得依靠科技地產發展作為資本再積累之動力。智能城市更強調其的基礎設施, 光纖,感應器、超級運算能力;需要資料資源(data resources)取代自然資源;需要具有壟斷的全球運算能力進行治理而非民主倡議。這意味著,數位縉紳化將取代差異地理學作為資本累積的新動力模式。

由工業城市過渡到智能城市,從工業社會過渡到自動化社會,有意識的市民動員,以及市民科技(civic technology)的發展是極為關鍵的。我們建議以智慧都市網絡(intelligent urban fabric)作為問題意識,都市網絡取其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之意,將都市作為一個包含了市民權、永續以及科技發展之整體網絡,去理解與爭辯,去發展與爭取。城市不能是由智能治理的個體,我們必須在由全球運算能力,區域型電子商務與城市發展中重新勾勒未來的都市發展之挑戰。本次論壇將從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生產以及公眾參與的可能性,來檢視都市逐漸浮現出種種議題,看見新數位技術的潛力而不重複過去的犯下錯誤,尋找讓公民參與與介入城市發展的契機,避免智能城市的硬體發展與人們在城市生活所需的錯位,更重要的原因,智能城市不能再是少數人夠過技術壟斷的人類未來!

論壇議程

DAY 1:11/17

08:30-09:00  報到
09:00-09:20  文化部長官、數位政委、藝發司司長 開幕致詞
09:20-09:30  大會總召集人黃孫權大會主旨介紹

Panel 1:智能城市 Smart City and Governance
主持人|黃孫權
共享技術與民眾導向(citizen- centric)成為智慧城市治理的新準則;資訊開放與集體權利被期許為平台經濟與心理政治提出解套。城市技術官員、智慧城市專家如何回應地方之需求,而市民網絡又如何能夠扮演進步的角色。
Shared-technology and citizen-centric have become the new rules of smart city governance. Open data and collective rights have been expected to be the solutions for platform economy and psychopolitics. In this panel, we invite CTOs from city governments and specialists of smart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o share their ideas and practices with us, to discuss how cities develop their own local response to their habitants and communities, in such an era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neoliberalism.

09:30-10:30
李得全
臺北智慧生態社區治理之回顧與挑戰
Smart Ecological Community: Review and Future Challenges

10:30-11:00
Rob Kitchin
智能城市與其適用性鴻溝
Smart City Governance and the Adoption Gap

11:00-11:30
Seb Chan
數位文化資產作為市政基礎設施? 機運與失敗案例分享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s Civic Infrastructure? Opportunities and Failures

11:30-12:00  綜合討論
12:00-13:00  午餐

Panel 2:智慧器官 Intelligent Organs
主持人|李士傑
城市是一個革命與重新聯盟的所在。智能城市需要更聰明的城市,技術同時也催生城市居民意識,開啟對另類技術/器官的想像,進而重新整合軟硬體與溝通網絡,重建社會關係。
A city is a place of rebellion and reunification. For urban habitants,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R&D arouse the awareness of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 brought about by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 imagination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organs, and thus reintegrat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along with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o seek more accurate and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social relationships.

13:00-13:30
鄧東波
我們可以從開放式參與中獲得群體智慧嗎? 三個公民科學計畫的經驗
Can We Obtain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rom Open Collaboration? Lessons from Three Citizen Science projects

13:30-14:00
彭松嶽
在都柏林與波士頓感測、駭進、與期待到來中的都市
Sensing, Hacking and Anticipating Cities to Come in Dublin and Boston

14:00-14:30
Michael LaFond
共善都市規劃與社區發展:公與私之間,以柏林為例
Common Good Urban Plann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mewhere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Examples from Berlin

14:30-15:00  綜合討論
15:00-15:30  茶敘

Panel 3:都市網絡之實踐 Urban fabric as Practice
主持人| 黃孫權
傳統地理空間與地緣政治的範型正逐漸讓新的全球運算與區域治理所替代,社群媒體、物聯網與電子商務重塑都市網絡。政治實體和網絡技術交織出治理團體形成的多政體(multi-form of government),需要更多的合作生產,跨地域思考以及數位基礎設施的實踐。
Traditional spaces and geo-politics a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new planetary computing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ocial media, IoT and e-commerce, are reshaping the urban fabric. Political entities and networking technics interweave governing groups into multi-form of governments. With transdisciplinary thinking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 practice, it is time to generate more alternative cooperation.

15:30-16:00
張聖琳
村客松(Transkathon)實驗中:開源城鄉 蛙跳網絡
Transkathon Experiments in Action :Open Sourcing and Leapfrogg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Networks

16:00-16:30
Ned Rossiter
自動化勞工與數據中心科技的政治
Automating Labor and the Politics of Data Center Technologies

16:30-17:40
唐鳳&dyne.org
進步網絡如何是進步的?
How Is Progressive Networks Progressive?

17:40-18:10  綜合討論
18:10-18:30  大會總結討論
主持人|黃孫權 & 李士傑

DAY 2:11/18

09:00-09:30  報到

Panel 4:加密城市 Crypto City
09:30-17:30
dyne.org
物聯網開關與社會錢包工作坊
DOWSE/SWAPI Workshop

第一段「共振之旅」,透過 Dyne 「共同設計」(co-design)的共振工具,Dowse 網路路由器,在網路中探詢發現物聯網物件與資源。

古代尋水的巫者透過靈擺、或卜杖,以自己身心靈的感應與媒介物共振,進而探知地底下的水脈、礦脈。地質學者與其他的科學家,也透過各自的科學工具,在進行資源的發現之旅。

物聯網的本質是從身體區域網路到大範圍廣域網路,四層網路的無縫銜接。誰能夠確保了連結到這些閘道的「可追蹤性」(traceability)、永續性與安全性,誰就能提供最佳的、各個層次上的一切服務。

Google 與其他類似的巨型商業公司,從隱形眼鏡、眼鏡到電表、溫控計、無人車,以及 google.org 的霸權化的掌控,對公共平台、應用程式 app 與軟體市集,類似的公共關鍵節點全面性的掌控。該是將這些公共地重新找回來的時候了。

DOWSE 工作坊大約以一天的時間讓與會者透過 DOWSE 開放硬體設定、探索與反映私人網段訊息、共享資源、網路覺察等訊息。Dyne 的藝術家與黑客會引導大家製作自己的 DOWSE 盒子,持續關注那些你想要追蹤的周遭訊息。

參與者在工作坊結束時,將會被引介 DOWSE 這套工具,以及了解 dyne.org「共同設計」(co-design)的方法論;心中將會有一個想法,也許一兩個計畫,在接下來的空閒時候可以一一實踐。

參與者被邀請攜帶自己的筆記型電腦、開發環境、 Arduino、樹莓派、MIDI 螢幕控制器、觸控輸入平板、馬達,植物、燈具或任何奇奇怪怪的裝置物件,還有帶著你自己的創意想法一起參加這個工作坊。工作坊等級:全等級均可參與,從 uber API 等級操控技術黑客到入門參與者都歡迎。

第二段動手作工作坊「貍貓換太子」:身分認同與社會錢包。這個工作坊運用所謂的「思辨設計」(speculative design),也就是所謂「不解決問題為目的,而是讓你發現問題的設計」。

除了物聯網可以讓人們發現「資訊社會中的共振之流」,這個部份的工作坊以思辨設計的原則,根據 UNIX 小元件相連解決工作與開放世界的精神,重新建構身份認同、個人財產、金錢的流動面貌。

工作坊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透過桌遊(table game)介紹複雜互動情境,第二部分,所浮現的想法經過共同設計(co-designing)的方式,運用自由軟體與 Dyne 的軟體,納入這些最有價值意見。Dyne 的論證是:運用不同結構設計、創造更有用的環境,可以用當前科技所啟發的元件來組裝資訊社會現實。

使用工具:Dyne 軟體工具組、「思維設計」方法論,運用「禪室」(zenroom)這套加密語言在受限執行環境中建立沙盒(sandbox)。其次針對社會錢包(social wallet)這個客製化、可設定的彈性工具,後端對接資料庫,並可以銜接多重的區塊鏈。它可以用在補充性的貨幣系統,讓中小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設定紅利回饋機制,或連結到使用者既有的加密貨幣錢包。

第三部分是轉變分析:當藝術家與技術工作者,共享知識得以 (1)「實現永續設計」;(2) 啟動與推廣在地草根行動;(3) 在遙遠的區域仍能有效運作;(4) 涉入在地的社區時,我們會知道一個專案計畫是否能夠帶來轉變。這個部分理論是來自於 Viable System Model 與神學家 Stafford Beer 所詮釋的「模控系統理論」。 這種藝術與資訊理論幫助人們理解,我們怎麼樣學習與適應全新的環境:如何在資訊媒體之流,找到進步與躍升的方向。

17:30-18:00  閉幕

活動免費參加-全程中英即時翻譯,座位有限、請預先報名,可於現場優先領取翻譯機。

>> 論壇報名網址 <<< 報名截止日: 2018/11/15 PM:12:00 前 ,現場報名得視座位情況,另行開放。

>> 工作坊報名網址 <<<
報名截止日: 2018/11/15 PM:12:00 前 ,報名者必須全程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