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藝術節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

記譜法將發聲從一種溝通自然的古老儀式中剝離開來,錨定在一個記號語言架構起的形式系統中,至此,聲音成為可以透過記號編寫來創造的文本。上個世紀電腦演算法的出現,將早期記譜法的數字排列進一步推展為數據演算,創作者透過程式編寫合成電子聲響,不同的編碼創造了無窮的模組變化。

藝術家以最低限的人為輸入,隱身在系統背後,表現的任務被曖昧地交付給序列與演算。新的「機器之聲」因此帶著一種後人類主義的殘響:藝術家的身體通過合成器、音序器、MIDI協定、編程語言如同義肢般不斷串接。傳統上神化般的創造主體看似被系統取代,卻又不時帶著「在系統中謀反」的意味。藝術家在系統的錯誤中,找尋偶然、即興,甚至抒情的可能,並透過創造性的破壞,反過來暴露演算的痕跡、系統的模樣。

當系統變得可見,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也將被重新定義。如果以編程/編序創造的電子音樂,以重覆的、結構的、模組化的聲響,刻畫出機器之聲冷酷動人的幾何形貌,那麼在當代的現場程式編碼(live coding)表演則是讓系統的演算技術變得透明,在展示「如何與機器共謀」的同時,將記號書寫這個古老的記譜行動,重新操作成一種混合著即興語言、科技感性及後人類身體的獨特表演──在某些奇幻的時刻,儀式重新黏結了聲音,圍觀的人們是一群可以隨著程式碼跳舞的群眾。

***

「極微輸入」是為期三天的音像藝術節,從演算法編曲為起點,延伸至演算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編程/編序的模組化電子聲響、現場編碼音像演出及近幾年興起的「algorave」(算法銳舞)文化。在C-LAB美援大樓連續三晚的現場派對,混合線上與現場演出,集合了活躍於此場景中的電子音樂家與藝術家,並與臺灣自製音響系統團隊Formosa Sound System及藝術家張方禹合作,將抽象的數據之聲轉化為強大的體感經驗。7/1晚場的「算法銳舞」派對特別與現場編碼網路平台「Eulerroom」合作,進行同步線上直播。

放映單元則集合了一系列演算音像作品及錄像作品,橫跨美援大樓及中正堂展演空間兩處全天放映。此外還有數場講座、工作坊及公眾參與活動,帶領觀眾進入演算法的音像之域。最後一天的節目將串連電子音樂團體「原子交換鏈」帶來馬拉松式的演出及分享,從聲音技術的透明到藝術家的自我組織,思考本地電子音樂創作者的未來動能。

 

|| 節目表 Program ||

 

──現場演出──

7/1 (Fri.) 19:00–22:00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 Eulerroom 直播

 \\Algorave 算法銳舞//

張晏慈 live coding set X 蔡寧 live visual
Alex McLean live coding set(遠端)
Chiho Oka 岡 千穂 live coding set(遠端)
林育德 live coding set X 劉東昱 live coding visual
Renick Bell live coding set

7/2 (Sat.) 18:00–22:00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鄭先喻 live set
王長存 live set(遠端)
地球戰士李海生 X 噪音印製 live set
William Fields live set(遠端)
王連晟 live set
Mark Fell X Rian Treanor live set(遠端) 

7/3 (Sun.) 15:00–21:00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極微輸入 X 原子交換鏈//

李慈湄廖海廷黃大旺吳俊輝詹慈恩Psychiatrist(郭家穎)Vice City(陳詩婷)東海土著 Immanuel

新作演出+分享交流
Non-stop party

 

──放映單元──

7/1 (Fri.)–7/03 (Sun.) 11:00–22:00
中正堂展演空間 &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集合藝術家Richard SidesTivon RiceMusarc+林其蔚鄭先喻William FieldsSoftware2050Ale HopKsawery Kirklewski共9部音像作品:作品介紹及放映場次

 

──演算聆聽──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7/1 (Fri.) 11:00–19:00

7/2 (Sat.) 11:00–18:00
7/3 (Sun.) 11:00–15:00

演算電子音樂mixset 無間斷放送 by Chiyou+Nien X Formosa Sound System自製音響系統

 

──講座──

7/1 (Fri.) 14:00–16:00 | Live Coding──演算藝術的派對(活動詳情
7/2 (Sat.) 15:00–17:00 | 算法銳舞Algorave:演算法跳舞文化裡的現場編碼小史 (活動詳情

 

──工作坊──

6/25 (Sat.) 14:00–18:00 | 運用Konduktiva創作程式編碼及算法作曲(活動詳情
7/3 (Sun.) 14:00–17:00 | 來玩ORCA 程式序列機!(活動詳情

 

──藝術家簡介──

Alex McLEAN 艾力克斯.麥克林 | 來自英國雪菲爾的音樂家、創新技術專家與模組研究者,從事音樂、織品、舞蹈的「演算法模組」研究。他創建了即時編碼的免費/開源資源環境 TidalCycles、共同創立TOPLAP現場編碼與「算法銳舞」運動,以及即時編碼與即時介面國際研討會,以及AlgoMech演算法與機械運動藝術節。作為一位現場編碼音樂家,他在各地演出,包括GlastonburySonarNo BoundsArs ElectronicaBluedot音樂節等。身為一位研究者,他在2011年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完成了博士論文《藝術家程式設計師與藝術程式語言》,目前獲得非營利獨立研究室「Then Try This」為期四年的獎學金「UKRI Future Leaders Fellowship」https://slab.org/#遠端演出 #線上講座

Renick BELL 瑞尼克貝爾 | 演算法藝術研究者,專精於現場編碼的電子音樂表演。他開發了兩個多代理人現場編碼系統,首先是以Haskell程式語言開發的Conductive,及後來用JavaScript語言的Konduktiva。在過去25年來,他主持的研究包括演算作曲的人工智能(符號人工智能、L-系統、多代理人系統)進行演算法作曲、電子音樂、美學、介面與演算視覺藝術。他以自己的系統即興演出充滿當代擊樂聲響的電子音樂,自2013年以來已做了超過200場的現場演出,包括Berlin Atonal、Unsound、Mutek等眾多音樂節。他2018年的專輯《Turning Points》由Seagrave廠牌發行,被FACT雜誌評為2018年50張最佳專輯第19名。#線上演出 #工作坊

林育德 | 劇場、表演藝術、影像聲音工作者,畢業於交通大學聲音音樂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在劇場中尋找電子音樂的停岸處,希望帶給觀眾特別的劇場聲音體驗。曾參與窮劇場《大世界娛樂場III》、《親密》、《紅樓夢續》,台南人劇團《木頭會說話》等製作。同窮劇場《懶繡停針》節目至2019 TPAM橫濱藝術節演出、舞蹈配樂作品田孝慈《洞》至2017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近期作品電影《徘徊年代》配樂、調變王福瑞《悸動響》混音工程、王德瑜《作品103.2號》裝置聲音設計、《女海盜:成名之路》VR影片聲音設計、配樂。個人創作發表於聽說Ting Shuo hear sayplay rec lable、立方計劃空間、The Wire Tapper等組織廠牌。#現場演出 #工作坊

劉東昱 | 自由的專案執行與創意程式創作者,以多重角色遊走於街舞、劇場、新媒體等領域。2020年起開始「Live Coding 即時程式撰寫」創作研究,作品風格柔和而帶有童趣,時常遊戲於真實文字與程式語言之間的對應關係。近期發表包含2020年「失聲祭LSF #115 : Newcomers」即時編碼演出及「圍聲—音像展」,2021年「akaSwap - Open Call for NFT Art - LIKE WATER」獲第三名,以及2022年「失聲祭x 噪流LSF #121:瀰音DiffuSound Vol.2」即時編瑪音像表演。#現場演出 #講座

張晏慈 | 臺灣新媒體藝術家/聲音藝術家,畢業於奧地利林茲藝術與⼯業設計大學⽂化介面學系碩士。作品將藝術創作結合哲學和科學思維來探索生命本質,並經常在作品中建構「Play/玩」的概念,以涵蓋參與者的互動性與作品中的藝術家角色及狀態。她的作品結合藝術、編程和多媒體技術,以聲音裝置、跨領域媒材、現成物DIY藝術與科技實驗表演呈現,曾在許多國際會議和音樂節上展覽與演出,包括林茲國際電子藝術節、roBOt 08 Festival、Linux Audio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Arts、Digital Design Weekend in London、Most Wanted: Music in Berlin 等,目前仍持續進行創作與製作計畫。 #現場演出

蔡寧 | 數位創作者,北科建築、交大建築所數位設計組碩士。大學畢業後從事建築空間與裝置設計、數位製造。創作主題聚焦人類行為之互動性、邊緣主體、視覺文化與存在感知,使用媒材多為構築型裝置、互動投影、聲音與跨領域媒材。作品經常透過空間尺度的敘事影像與互動機制的設計,召喚特定情境或重構人的內在狀態。於2019年獲第一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金獎,2020年獲110年全國美術展新媒體組入圍,曾進駐於蕭壠文化園區進行《無人的在場》創作計畫並於2021Ars Electronica Garden Taipei/Formosa New media tour中展出,目前持續進行藝術創作。 #現場演出

岡 千穂 Chiho OKA | 居住於日本東京的藝術家,也是以筆記型電腦創作的音樂人。岡千穂的電腦音樂融合即興運作或預先譜寫的實驗性音樂。她有時候會以一種難以被形容為音樂表演的方式,在創作或表演中呈現其靈光一現的思緒及想法(近期的例子有運用電腦游標、自動程式、疊疊樂、自行車和正弦曲線)。同時,她也在音樂廠牌outlines發表過二首每分鐘160拍的曲子。(網址 | https://outlineslabel.bandcamp.com/#遠端演出

王長存 | 專精數位、網路及演算法等非傳統藝術語言,常援引虛擬結構直接映照人們在既定空間的運動困境。現居上海/杭州,是電子音樂人、藝術家、軟體作者,實驗電子音樂及電腦程式設計作曲領域在中國的最早探索者之一,以 ayrtbh 為名創作大量作品。曾在 Sub Rosa、Post-Concrete 等重要國際廠牌發表專輯。近年著眼於網路藝術與電腦音樂,創作電腦軟體裝置。曾於2018 年於上海 OCAT、2019 深圳 OCAT當代藝術中心雙個展「王長存:邏輯的感覺」。發行專輯包括《MTK》(Detroit Underground,2017)、《匿名者之歌》(大福唱片,2018)、《All services are suspended》(Diffuse Reality,2020)。2021 年受TCHA 委託發佈首件區塊鏈確權網站作品《現實真沒勁》,並發表電腦演算法音樂專輯《鈍器》,該年並啟動長期計畫「鈍器 5:500」。2022 年《二零二一年八月十九日在上海的現場演出錄音》專輯由神棍子廠牌「賽剋克」發行。#遠端演出

William FIELDS 威廉.費爾斯 | 來自美國費城地區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威廉.費爾斯的創作探索演算法作曲、即興、視聽相關性等領域的交會。費爾斯擁有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電腦科學學位及哲學學位,創作電子音樂的生涯已超過30年,創作生成視覺藝術的生涯也超過10年。他近期專注於開發自己的獨特視聽表演系統,能藉由一組特別編寫的演算法來生成音樂。這個「擴增創意」(augmented creativity)的過程助其發現新鮮又有趣的音樂可能性。透過即時操作這套系統,費爾斯能夠即興雕塑音樂。同時,該系統也依音樂生成視覺呈現,透過音樂和視覺的緊密關聯創造出聯覺經驗。其音樂已由如Conditional、SUPERPANG、Tokinogake、Kaer’Uiks、3OP和New York Haunted等音樂廠牌在國際上發行。費爾斯曾於美國及加拿大各地演出。其近期計畫「FieldsOS」是一個演算法音樂廣播節目,內容為24小時的電腦生成原創音樂,在電子音樂社群中廣受好評。#遠端演出 #放映單元

地球戰士李海生 X 噪音印製 | 李慈湄(地球戰士李海生)現於臺灣台北創作,劇場音樂設計/聲音工作者/DJ。以當代的聲音質性貼近臺灣文化、歷史與社會特色,努力打破音樂僅作為協助敘事的限制,並突破符號性的聲音運用方式,藉由實驗聲音的聆聽性、空間感與組織性,創造不同的聆聽與感知經驗。近年研究特殊空間的聽覺記憶,以及當代不同媒介與脈絡的聽覺感知敘事。廖海廷(噪音印製)從擊樂手身份出發的創作者、音樂/聲音工作者,專注於跨域的聲響呈現。2004年自澳洲昆士蘭省音樂院畢業後前往義大利 Fabrica 駐村,開始結合現代音樂及表演藝術的創作。 隨後前往法國,以「評審一致通過第一獎」取得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CNSMDP)文憑。學生時期以詮釋現代音樂作品為中心,沿著當代音樂發展的脈絡,延伸至對聲音的熱愛。近年專注於模組合成器、自然聲音取樣及原聲樂器的融合,透過劇場式聲響演出、專輯製作、現場聲音表演和跨域合作來實踐創作理念、探索各種發聲可能和聆聽的多樣性。2017 年成立實驗音樂品牌「噪音印製」,現居台北。 #現場演出

Mark FELL 馬克.菲爾 | 馬克.菲爾是一位在英國羅瑟勒姆的跨領域藝術家,曾被倫敦的南岸藝術中心譽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和最有影響力的電子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實踐借鑒了電子音樂次文化、實驗電影、當代哲學和基進政治。在過去的30年間,他的創作從早期的電子聲音作品和錄音作品,到裝置、批判書寫、策展計畫、教育系統和編舞表演。2017年,他為莫斯科V-A-C基金會策劃了大型聲音藝術展覽「當下幾何學」,並主持一項英國文化協會的研究計畫,前往印度研究Carnatic音樂創作和新興電子藝術,並在波爾多Serralves基金會「Intermetamorphosis」藝術節中展出一系列新的委託製作與過往作品。2018 年,他創作了《原型音樂#1》與《框架》兩件大型多空間聲音作品。2019年則在海牙/卑爾根美術館及米蘭分別發表了《Hominin》與《反對方法》兩件新的表演作品,並推出個展「時間概念本質上是不連貫的」。他的近作從神聖的幾何學和編程結構中汲取靈感,突顯了藝術家對於非線性系統、過程,及其之於人們的複雜相互關係的特殊興趣。#遠端演出

Rian TREANOR 瑞恩.崔諾爾 | 瑞恩.崔諾爾的創作對夜店文化、實驗藝術、電腦音樂的中間地帶提出再想像,透過斷裂及連結表現深刻動人的音樂世界。他曾在The Death of Rave & Warp子廠牌Arcola的一系列發行帶給人們深刻印象,2019年,他在Planet Mu廠牌發行的首張專輯《ATAXIA》讓他成為英國地下舞曲音樂中具有顛覆性的新聲音。他的最新專輯《File Under UK Metaplasm》靈感來自於2018年他在坎帕拉「Nyege Nyege」團體工作室的進駐期間,將故鄉英國雪菲爾的高解析低頻之聲與坦尚尼亞的Singeli與Footwork音樂風格相結合。他使用編程語言 Max/MSP開發客製軟體來探索延伸的節奏技巧與演算程序,打造可以在各式的合作、工作坊、現場表演和裝置中自發合成聲音模組的設備。近期演出包括Aphex Twin策畫的Warehouse Project、烏干達Nyege Nyege藝術節、日本WWW、波蘭Unsound、俄羅斯GES-2、葡萄牙Serralves、德國Berghain,與英國的No Bounds、Cafe OTO、格拉斯哥當代藝術中心、Summerhall,以及香港Empty Gallery、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並曾參與香港yU+co[lab]、印度 Counterflows和Shape Platform 2020的藝術家進駐計畫。#遠端演出

王連晟 |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裝置作品常以數量的方式以達到一種特異的身體感知。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音演出。近年來致力於程式演算影像與聲音的契合,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專任講師。曾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西班牙現代影音藝術節、法國里昂國立音樂中心、德勒斯登國際當代藝術展、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現場演出

Richard SIDES 理查 ·賽德斯 | 2012年畢業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目前居住以及工作於柏林。賽德斯擅長使用聲音、表演、錄像以及裝置等多種媒材,探索如存在、時間性、複合狀態、衝突等概念以及人與音樂、科技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散見於許多重要藝術機構,如瑞士溫特圖爾當代藝術中心、德國漢諾威藝術中心、德國法蘭克福應用藝術博物館、英國當代藝術中、 華沙現代美術館以及英國威爾士莫斯汀藝術中心等。#放映單元

Tivon RICE 堤方.瑞斯 | 橫跨設覺文化與科技的藝術家與教育者,在海牙與西雅圖兩地居住與工作。他的作品旨在探索數位文化脈絡下的再現與傳播。他透過影片、裝置與人工智慧敘事,探討當代數位文化如何創造影像,並反過來書寫了社群與實存環境的歷史。#放映單元

Software2050 | 新媒體藝術家鳳漢玉個人創作計畫的化名。該項目自科技、動物、古文明及人類日常的迷因圖像中汲取靈感,並從虛構人工智慧的機器視野為起點,以詩歌意象描繪記憶與進化的想像及人與非人生命的共生寓言,作品發表形式含括社群媒體策畫、多人連線互動裝置、線上演出、數位雕塑、NFT以及現場音像演出。鳳漢玉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現為新媒體藝術工作室 NAXS FUTURE (前身為NAXS CORP) 共同創辦人。自2012年至今持續探索沉浸式劇場、VR、音像、及線上展演的可能性。(網站 | naxsfuture.xyz#放映單元

鄭先喻 | 1984年出生於台灣高雄市,現居住、工作於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並於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Frank Mohr Institute,Academe Minerva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現為藝術家與軟體開發人員。創作多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企圖以詼諧的方式去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也是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與觀察。2011年獲得荷蘭young talent入選,2013年獲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2017年獲高雄美術獎新媒體藝術組優選,2019年獲得銅鐘藝術賞,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個展與聯展多為台灣、亞洲與歐洲等地,近期參加廣州三年展、臺灣雙年展、以及荷蘭與斯洛維尼亞、挪威、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展覽。#現場演出 #放映單元

Ale Hop 艾利.霍普 | Alejandra Cardenas Pacheco(又名Ale Hop)是一位祕魯藝術家、研究者與實驗音樂家,現居柏林,她的作品包括現場演出、唱片發行、聲音及錄像作品、聲音及科技研究,以及為電影、舞蹈及劇場編寫之原創音樂。2000年代起,她在利馬的實驗與地下場景開始了職業生涯,在參加了好幾年不同的流行和電子樂隊之後,2012年她在紐約 Red Bull Music Academy進駐期間,在Boiler Room首次個人表演後展開了單飛計畫。她在完成了藝術史學士學位、聲音研究碩士學位並進修科學技術史之後,目前正在柏林藝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共同創立了位於柏林的「Radical Sounds Latin America」音樂節(並在 2019–2021年間擔任該音樂節共同策展人)。她目前執掌《Border-Listening/Escucha-liminal》期與「Contingent Sounds」編輯平台,致力於批判論述和關於聆聽的藝術研究。她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機構與藝術節中演出、放映與展出。#放映單元

Ksawery KIRKLEWSKI 澤維爾.柯克羅斯基 | 出生於1988年,是一位動態設計師、創意編碼工程師,畢業於波蘭格但斯克美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Gdańsk)的平面藝術系,以畢業文憑計畫「橫幅的展示」(2015)獲得波蘭文化部2015年「波蘭美術學院最佳畢業文憑」獎。其作品有互動裝置、音樂影像,和公共空間的實體數位化雕塑及創作。其創作實踐運用新科技、程式撰寫、廣告媒體和舊式運行時變量(run-time variable)工具,大多聚焦於生成藝術領域。2019年時,柯克羅斯基共同創立了「(x)基金會」(Fundacja(x)),其宗旨為拓展對新媒體藝術的理解及傳播。(Instagram | @ksawerykomputery) #放映單元

Musarc 穆札克實驗人聲團體 | 英國最前衛的合唱團體之一,由 Joseph Kohlmaier於2008年在倫敦大都會大學藝術、建築與設計學院創立,以其跨領域及對於音樂和演出的研究導向取徑,並提供藝術家與歌唱家一個實驗新概念的空間創造了引人注目的聲譽。團體自創立以來,已和超過一百位藝術家與作曲家合作,包括 Jennifer Walshe、林其蔚、Laure Provost、Ed Atkins、Jenny Moore、Lina Lapelytė、Sam Belinfante、Fritz Hauser、Neil Luck等,並與英國及海外為數眾多的藝術節、藝術組織合作,包括 BBC Proms、倫敦當代音樂節、Post Disaster Rooftops EP03(義大利 Taranto)、巴黎東京宮、英國皇家學院、CCA Goldsmiths、倫敦博物館、安哲衛普Extra City、MK Gallery、Wysing Polyphonic、STUK(魯汶)、倫敦的蛇紋藝廊、Cafe OTO、Bold Tendencies與白教堂藝廊。#放映單元

林其蔚 | 1971年出生於台北,曾研讀法國文學、台灣傳統藝術以及新媒體藝術創作,參與噪音實驗團體「零與聲音解放組織」,並於1990年代擔任各種地下噪音節目策劃。2004年以降,林其蔚開始了一系列他稱之為「聲音模組」的跨媒體實驗,從人類傳播技術史尋找靈感,將結繩紀事、符號、圖象、文字與類比、數位技術統合,以人體為機械元件,在沒有導演,沒有指揮的前提下,組合成集體聲音機器,同步運作並構成音場。20年來,林其蔚的聲音創作發表遍及各地,總數超過兩百餘場,包含聲音「裝置」、現場聲音演出以及劇場配樂。與此同時,他的「磁帶音樂」系列也在小學、工廠、廟宇、教堂、鄉鎮公所等非藝術空間中,與觀眾一同合作演出。曾於2012年出版《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與聽覺現代性》一書,追溯技術與聲音的源頭,介紹藝術建制邊緣的聲音創作。#放映單元

臺灣電子音樂人的原子交換鏈 | 由一群臺灣電子音樂創作者組成的社群,成員包括李慈湄、廖海廷、黃大旺、吳俊輝、詹慈恩、Psychiatrist(郭家穎)、Vice City(陳詩婷)、東海土著Immanuel(戴向諶)。自2022年起,透過結合了分享、交流及演出的小型聚會,以自我組織的方式串連各自的藝術實踐。「原子交換」之名,取其去中心化直接點對點的交換對等相互分享的意涵。每個創作者將自己視為電子音樂發展時空中的一顆原子,透過未完成或者以完成之作品發表,整理並分享自己身上所繼承之電子音樂文化技術、手法及經驗。期望個別創作者能在這個計畫中彼此碰撞交換,並且為台灣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子音樂環境點亮一些軌跡。 #現場演出 #節目串連

 

──燈光場景設計──

張方禹 | 光之藝術家。專注於各種發光媒材的質地與溫度感知,應用光的媒材形塑結構,涉及空間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早期以VJ的身份進入視覺藝術領域,為 muse-whisper VJ團隊”創始人。開創首個以中文書寫的VJ資訊平台”燧人氏 Zuirens”,是為台灣當代VJ文化興起的重要推手。作品《奧斯陸的雨林》入選台北數位藝術獎(2008)。音像交互作品《六月球兒》亦入選2020高雄獎。近年幾則複合多重光媒材的音畫交互作品包括:《白靄林》、《墜落建設》(2016)。《Sketch GDPN》、《光形成的結構》(2018)。《浸漬的()線》(2017-2021) 

 

───────

指導單位 Supervisor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Organizer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合作單位 Collaborator | Formosa Sound System、Eulerroom、原子交換鏈、寶貝懂狗
主視覺 Key Visual | Renick Bell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與時間變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