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講談
替代空間──從地方到官方治理的化外之地

在台灣,藝術村/藝術社群的醞釀期開始自1990年「文化建設方案」,在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1年擬定的〈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中,已明示在中部地區設立國家藝術村,於1995年修訂名稱為〈藝術村新建計畫〉,並開始在南投草屯九九峰開始進行相關籌備工作,但這項計畫後來卻在1999年921大地震中一夕崩塌。

921之後,政策方面重新修正,自2001年起由文建會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古蹟、歷史建築活化再生」、「藝術家進駐」等相關計畫,全台藝文特區與藝術村大量興起。而在此之中,因為台灣經濟產業變化而釋出的閒置空間,也成為此一時期官方最主要的施力點,如貫穿全島的閒置鐵道倉庫空間、台糖倉庫、菸酒廠等(在此之前也已有如20號倉庫、枋寮鐵道藝術村等先行案例。)這些多數為公辦民營的空間至今發展狀況不一,而在台灣都市規劃面臨新的變動、鐵路高架化等過程中,過去曾是藝術創作培養皿的空間也面對了可能被拆除的命運。在將近2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回看這樣的政策發展與空間精神及價值之間的關係?

講者|林平、賴依欣
日期|2019.09.28(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行冊咖啡廳 walkingbook Café(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3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