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 videoTitle $}

線上活動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Processing臺灣國際社群日

Processing作為一種開源程式語言,由MIT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Casey REAS和Ben FRY在2001年推出,以視覺化的方式表達創意,是軟體藝術的重要基礎,更是新媒體與科技藝術發展的核心結構。Processing Community Day(簡稱PCD)則是由Processing 基金會(Processing Foundation)發起,從2017年開始舉辦,並支持全球成員在其城市辦理,藉以擴散效益。2021/10/19-24,C-LAB將集合全球Processing使用者,共同參與臺灣第一屆「Processing 臺灣國際社群日」,並邀請國內外使用Processing的藝術家、設計師及不同學齡階段的教師,從「多元」、「公眾」及「教育」的觀點出發,帶領大眾一同回顧程式的發展、探索當今的趨勢,並共創未來的想像。

 

👉🏻系列活動報名網址: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請注意:除了10/21 崔泰潤「數字/編碼/詩性/地衣」講座10/22–23 王連晟「Processing x開放資料x資料視覺化」工作坊兩場活動不會直播,其他場次將同步在「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直播。


活動場次表

───────────────────────────────工作坊 ──────────────────────────────

▌p5.js互動藝術程式創作入門(程度:初階)|吳哲宇
時間:10/19–20(二三)19:0021:00
地點:線上活動,使用線上視訊會議系統 (欲進入線上會議室的學員請事先報名,活動前將寄發線上會議網址。未報名學員也歡迎在臉書觀看直播。)
為什麼要學演算藝術跟 Creative Coding 呢?
程式創作的思維會帶給你兼具設計與程式的能力,奠基在設計的美感上實作出更多互動的作品,做到不太可能用人手重複的規則,或模擬系統創造不可預期的設計成果,快速創造變異與進化作品。
此次工作坊將使用 p5.js——一套為藝術家而生的程式框架,讓你能夠用簡單的語法快速組織複雜的程式,用更少的時間跟精力實踐創作想法,教學會包含基礎繪製與色彩、創作生成式藝術、互動系統與模擬、進階影音互動與即時資料應用四大部分,讓你學會使用 p5.js 開發互動程式,整合繪圖、音訊、視訊、文字、3D與互動創作有趣的作品。
程式創作成果輸出可以應用在個人品牌或網站、主視覺或互動投影等應用中,在此次工作坊認識程式與互動藝術產業,將Coding當成像畫筆一樣自然的創作工具,一起將你的創意和想法以技術來實現吧!

|吳哲宇
墨雨設計創辦人,跨領域新媒體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講師與創業者,喜歡新奇古怪的事物。藉由理性電機工程背景與感性視覺設計的混合,從自然、物理、現代藝術、數學韻律、音樂中取材,創造複合生成式的演算作品,探索藝術與工程的邊界以及極致的互動體驗。近年致力於推廣程式藝術,於Hahow開設動態網頁與互動藝術程式創作課程,引領超過萬名同學進入互動設計的世界。

────────────────────────────────────────────────
▌Processing x開放資料x資料視覺化(程度:進階)|王連晟
時間:10/22–23(五六)14:00–18:00
集合地點:西服務中心一樓(地點更新,本活動不會於臉書同步直播,請事先報名。)
本工作坊將由王連晟帶領,透過分析及網頁資料的抓取,學員們可以使用簡單的方式取得想要的網路資料。配合數學公式及演算法,在工作坊的最後產出一資料視覺化的作品。

請注意:本工作坊需有Processing或是p5.js基礎。

王連晟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音演出。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專任講師。曾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臺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臺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講座───────────────────────────────

用其他函式庫拓展p5.js的創造力|田所淳
時間:10/20(三)16:00–17:00(時間更新)
地點「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直播(無須報名)
p5.js的基礎是圖形繪製與動態化,配備各種供創意程式設計使用的功能,例如加載圖像與影片,使用滑鼠與鍵盤進行互動,以及聲音輸入與輸出。然而,我們也可以透過增加外部函示庫,進一步擴充其功能。在這場講座中,田所淳將介紹用函示庫擴充p5.js的各種實例。

|田所淳
創意程式設計師/前橋工科大學副教授/東京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慶應義塾大學兼任講師。
田所淳(1972年生)以演算法合成的聲音來創作音樂作品,也使用筆記型電腦進行聲音與影像的即興創作。他在大學講授「創意程式設計」,例如openFrameworks、Processing,以及p5.js等等。他的授課教材可從網站https://yoppa.org/取得,許多學生與創作者都使用過這些教材。著有《超越互動:用於創意程式設計的openFrameworks實用指南》(BNN新社,2020年)。

────────────────────────────────────────────────
▌數字/編碼/詩性/地衣|崔泰潤
時間:10/21(四)17:30–18:00
地點:線上活動,使用線上視訊會議系統 (本活動不會於臉書同步直播,請事先報名。)
在這場預錄的講座中,崔泰潤將展示他在香港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的展覽《編碼如詩》,這也是關於紡織品、編碼與關懷的一系列計畫。他也會談論自己在自然環境議題方面的研究與實踐。編碼以及抽象、重複的系統,不僅關乎數位與電子。編碼也存在於大自然當中,使生命模式成形。他在近年來的作品中創建了分散式網絡,其靈感來自地衣,那是一種複雜的生命形式,一種真菌與藻類的共生夥伴關係。

崔泰潤
崔泰潤是一位從事素描、繪畫、電腦程式設計、行為藝術,以及錄像藝術的藝術家暨教育者。他探索科學、科技、社會,以及人類關係的詩學。他深信藝術、行動主義與教育的多元交織性,亦支持殘疾正義、環境正義,以及反種族主義。身為紐約市詩意運算學校的創立者之一,他協助建立了該校的課程與行政組織。崔泰潤目前常駐於南韓首爾。

────────────────────────────────────────────────
▌創意程式設計——Processingp5.js教學與趨勢觀察|王連晟、吳哲宇
時間:10/22(五)10:30–11:30
地點「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直播(無須報名)
2001年由Ben FRY與Casey REAS發起,Processing是一套結合藝術與程式的開源程式語言,它讓學習者以直覺化、視覺化的方式表達創意。2014年Lauren MCCARTHY創造p5.js,將畫布擴展至網路瀏覽器,建立支持社群、降低學習門檻,吸引更多人進入創意程式設計Creative Coding的領域。
此次講座邀請臺灣深耕Processing / p5.js教學的王連晟與吳哲宇進行對談,分享對於新媒體互動程式創作的趨勢觀察,以及他們是如何發展個人的教學系統,整合程式、數學、設計與藝術創作,引導初學者探索創意程式設計的無限可能。

|王連晟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音演出。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專任講師。曾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臺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臺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吳哲宇
墨雨設計創辦人,跨領域新媒體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講師與創業者,喜歡新奇古怪的事物。藉由理性電機工程背景與感性視覺設計的混合,從自然、物理、現代藝術、數學韻律、音樂中取材,創造複合生成式的演算作品,探索藝術與工程的邊界以及極致的互動體驗。近年致力於推廣程式藝術,於Hahow開設動態網頁與互動藝術程式創作課程,引領超過萬名同學進入互動設計的世界。

────────────────────────────────────────────────
▌創造未來——程式、藝術在中小學教育的拓展|林欣美、黃信惠、鄭永峻(瓦特)
時間:10/23(六)10:30–12:00
地點:西服務中心|2樓(地點更新。本活動將同步直播,欲現場參加請事先報名)
十二年國教課綱的頒布,推動程式、藝術等跨領域教育的契機,為學習的視野帶來更多的可能。老師們一方面思考如何加強學生的資訊素養、建構「運算性思維」 (computational thinking),另一方面尋找各方資源,達成自我增能、觀念翻轉,開發「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課程。講座邀請林欣美、黃信惠、鄭永峻三位教師,從「如何啟動學習契機」、「程式、藝術與生活的連結」以及「現有資源與未來想像」等面向切入,分享來自教育現場的心得與實作經驗,共同探索程式、藝術落實於中小學教育的現有課題與未來潛力。

林欣美
現為臺北市立大直高中美術教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作品多為實驗動畫影像、影像裝置,從日常生活的片段出發,嘗試物件與觀眾之關係,至教育現場探討的環境議題和地圖誌。
臺北市卓越藝術種子教師、夢N 講師、翰林教科書撰寫委員、北藝大新媒體課程研發推廣團隊、臺東駐校藝術家教師,並曾參與教育局、教育部相關藝術教育計畫,嘗試新媒體藝術於義務藝術教育的轉譯。

|黃信惠
在康橋國際學校教授多年Maker以及Arduino相關課程,強調以創意為主、技能為輔,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能力。建築設計背景,自學程式語言的經驗,做過產品開發、藝術創作、教學等工作,近年來以跨領域經驗,在FB與Youtube分享許多教學成果以及作品。

|鄭永峻(瓦特)
一位在電腦教室教美術,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國小老師。
────────────────────────────────────────────────
▌聊聊創意程式的語感|李家祥、侯君昊
時間:10/24(日)10:30–11:30
地點:西服務中心|2樓(地點更新。本活動將同步直播,欲現場參加請事先報名)
同樣是語言學習,為何程式語言不能像英語一樣成為日常?
這讓人忍不住想追問究竟學習編碼(coding)的意義是什麼?編碼的世界能帶我們看到什麼風景?這些風景跟生活有什麼關係?任何人都能參與,下至小學上至阿嬤都可以喊+1嗎?
如果你在學習編碼,或正要前往編碼的路上,我們邀請你一起參與本講座,聽侯君昊及李家祥兩位講師從程式語感培養的角度出發,由「為何」到「如何」,一步步聊出程式開發工具Processing的核心意義。 如果你曾經在前往編碼世界的路途上卡關,也歡迎在Q&A分享你的經驗,讓我們一起透過提問發現更多意義。

李家祥
1970年生, 臺北人,互動摺紙藝術家,科技藝術工程師。臺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碩士,多盒心工作室創作者。 從1995年以來,經歷工廠自動化控制程式設計,資料庫網站平台建置,到互動藝術創作,以及互動技術及系統研發,累積了將近20年的程式開發經驗。目前主要從事於數位藝術及互動藝術之創作與教學推廣,以及互動系統開發之整合與應用,並多次擔任工作坊的授課老師,協同教學的工作,同時,與不同領域藝術家進行合作創作,以及學生創作之技術指導。
此外,對於摺紙藝術也相當喜愛,尤其喜愛容器類造形的摺紙,堅持一張紙,不能剪,不能黏的摺紙原則,從原本最基本的紙盒造形,演化出各種創意的紙盒作品。於2009年,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以互動摺紙為主題,展出個人的首次個展-「多面 MultiConstrain」,並於2013年,首次於阿根廷404電子藝術節,展出個人互動摺紙作品-「多盒心 MultiCore」, 於2015年,於臺南醉美空間,展出最具個人創作代表性的互動摺紙個展-「多盒效應 The Effect of MultiCore」, 此後,全力投入互動摺紙作品創作,結合互動科技,數學與摺紙藝術,期望將摺紙中獲得的創意推廣出去。

|侯君昊
交大應用數學系、應用藝術碩士、哈佛設計碩士與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創新長。研究與創作興趣為科技與新興議題相關的跨域作品和實踐,樂於發掘、填補領域鴻溝。長年投入數位媒體、創新設計、科技藝術、人機互動、資訊視覺化、社會創新等領域,支持各類開源、前衛與數位文化專案。

 

────────────────────────────────論壇───────────────────────────────

歐噴麥|王連晟、吳冠儒、張欣語、張晏慈、詹媛安、劉庭均、蔡奇宏、陳美璇&孫永貞(主持)
時間10/21(四)18:30-20:00
地點「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直播(無須報名)
發源自MIT媒體實驗室,Processing走出學院,在設計、藝術、程式、科技、教育等領域開枝散葉。跳脫圖形繪製開源程式工具之操作型定義,Processing的包容性格,帶給人們更多的想像與反思,激勵我們思考如何以程式改變未來,建立與自己、與他人更友善的共存關係。
本次活動邀集多位新銳藝術家、設計師、教育工作者,採Open Mic形式分享個人近期計畫,開放討論「為什麼要使用程式?」、「程式可以揭露、改變或影響什麼?」、「程式對於人的意義?」等跨域議題。除了呼應未來媒體藝術節教育推廣系列活動的核心主旨——「多樣性」與「開放想像」外,也回應Processing Community Day的行動主義與多元社群,嘗試建構具包容性、延展性的臺灣科技媒體生態系。

|王連晟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音演出。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專任講師。曾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臺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臺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吳冠儒
新媒體藝術家、創意工程師、教育工作者。1985 年新竹出生,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士,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感知互動設計碩士。曾於Tellart 互動設計事務所任職首席創意工程師。目前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Jacobs Institute for Design Innovation 講師。個人創作多為實體互動裝置:透過重新呈現在自然中可見的造型與動態,訴說有關未來機械的故事。期望藉由與作品互動喚起小時候豐富的感受記憶,建立人,機器以及自然間的共生互動的療癒關係。作品曾在美國Currents New Media Art Festival,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日本Japan Media Art Festival等展出。

張欣語
1999年生於新竹,現就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互動、聲音、裝置創作者。注重聲音及影像生成的過程及方法,聲音裝置作品除了利用有趣的運作機制來創造特殊聲響外,也嘗試以此機制作為聲音呼應生活經驗感受的中介。

|張晏慈
臺灣新媒體藝術家,畢業於林茲藝術大學(Kunstuniversität Linz)文化介面學系碩士(Interface Culture)。2016年,參與交換計劃至日本情報科學與藝術學院(IAMAS)。創作自2011年起至今,嘗試各種跨領域以及實驗聲響的創作,作品曾經於國際藝術節與研討會中呈現,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義大利roBOt音樂藝術節、Linux聲響會議,以及ISEA等等。

|詹媛安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碩士曾獲K.T.獎互動藝術組金獎、技術創新獎、北藝大創作卓越獎金獎等肯定 近年參與VR虛擬實境與AR擴增實境之領域開發,致力於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技術研發、視覺呈現、美學體驗等領域。

|劉庭均
⽣於臺灣臺北。畢業於北藝⼤新媒系,現就讀德國科隆媒體藝術學院媒體與藝術學位。媒材著重於網路藝術、演算⾳像、⾝體⾏為等。以真實與數位的認知與⾝體關係出發,藉科技媒 體與互動程式的操作,探討與模糊網路時代下的 數位⼆元論。近期專注於⾃然語⾔⽣成與網⾴開發。
個人網站:https://www.liutingchun.com

|蔡奇宏
從資訊背景跨入新媒體藝術領域,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共同創辦沃手工作藝術團隊,現為空總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科技媒體實驗平台Future Vision Lab技術總監。主要致力於將類比與數位以不同方式轉譯演算。擅長軟硬體整合、系統設計、演算生成、聲音裝置與燈光裝置等,挑戰各種技術形式來探索不同媒材之間的可能性。

────────────────────────────────────────────────
▌新媒體藝術實踐——認同、性別與身體性|李紫彤、林安琪[Ciwas Tahos]、張晏慈、陳美璇(主持)
時間:10/24(日)14:00–16:00
地點:西服務中心|2樓(地點更新。本活動將同步直播,欲現場參加請事先報名)
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性別差距調查」(Global Gender Gap Report),資訊軟體產業領域,只有31%的專業人員是女性。而在重視性別平權的臺灣,會不會女性科技藝術創作者的人數占比是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張晏慈以程式編寫聲響實驗裝置、李紫彤利用虛擬貨幣翻轉疾病價值、林安琪〔Ciwas Tahos〕視覺化軟體遊走個人與族群世界觀虛實跨界。三位新生代藝術家為數位媒材注入的敘事魅力,讓人不禁思考臺灣科技藝術領域,女性很可能不再是較弱勢的一群?
本次論壇可被視為Processing社群日的「女性專場」。來聽聽三位藝術家的軟體創作經驗、對於程式的看法,以及他們如何突破性別框架、超越傳統二元劃分,針對社會、政治、性別認同等議題,提出批判性的前衛試驗。

李紫彤
為臺灣的觀念藝術家。其作品結合人類學研究與政治行動,探索人們如何建立政治、性別以及疾病的認同,並因其重獲自主性。遊走於錄像、裝置、網路藝術、行為表演等藝術形式,他也將各媒材轉換成參與式計畫,邀請參與者們成為個計畫的共同創作者,一齊挑戰、解殖當代的藝術、科技與各式權威。李紫彤畢業於台大農經系、獲有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及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的全額獎學金,她的作品在全球各地皆有展出,包括 MOCA Taipei、C-LAB (臺灣)、Cuchifritos Gallery, Stanford University, Tom Robbinson Gallery(美國)、 Lisbon University (葡萄牙)、ArtScape(加拿大)等等。他也是許多政治與藝術活動的召集人、科技與藝術合作團體的創始人、以及藝術與人類學跨界展覽的策展人。
詳見網站 www.tzutung.com

林安琪 [Ciwas Tahos]
畢業於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當代美術系,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班,創作領域在行為藝術、錄像藝術和裝置藝術之間,最近發表作品包含《水池中的土地》2021綠島人權藝術祭。回臺灣後踏上自我解殖的旅程,以個人感受探所體制規範中被邊緣化的人、事、物,並透過作品創作探討不被看見的集體意識和個人意識。

張晏慈
臺灣新媒體藝術家,畢業於林茲藝術大學(Kunstuniversität Linz)文化介面學系碩士(Interface Culture)。2016年,參與交換計劃至日本情報科學與藝術學院(IAMAS)。創作自2011年起至今,嘗試各種跨領域以及實驗聲響的創作,作 品曾經於國際藝術節與研討會中呈現,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義大利roBOt音樂藝術節、 Linux聲響會議,以及ISEA等等。

────────────────────────────────────────────────
▌p55ppoetry詩性、people人民、politics政治、pedagogy教育和Processing程式語言)|林心瑜、林書漾、郭銳文、詹媛安、吳冠儒(主持)
時間:10/24(日)17:00–19:00
地點「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直播(無須報名)
p5.js/Processing作為一種開源的程式語言,其核心價值為何?p5.js又與Processing有什麼不同?被稱為p5.js/Processing創作者的意義又是什麼?本次論壇將從poetry(詩性)、people(人民)、politics(政治)、pedagogy(教育)和 Processing(程式語言)的多重觀點出發,由吳冠儒擔任主持,邀請林心瑜、林書漾、郭銳文與詹媛安四位創作者及教育工作者,聊聊接觸到p5.js/Processing的契機,以及與p5.js/Processing埋下的心結如何成為個人的創作實踐。藉由講者的分享和討論,引領大眾了解創意程式(creative coding)所能帶來的議題關注、探索、表現和改變。

林心瑜
藝術家、教育工作者。 1986 年臺北出生,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學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位媒體碩士。目前擔任紐約帕森設計學院互動媒體教授。2019 年策劃全球逾ㄧ百個城市舉辦的Processing 社區日,推廣藝術和軟體間無限可能。2020 年獲紐約 EYEBEAM數位未來獎。2021 年獲選日舞影展駐村藝術家。個人作品擅長透過軟體設計,探索語言、文字創作、和人與人之間達成共識的可能性。

|林書漾
哥本哈根互動設計學院畢業,後續接連在丹麥、日本、荷蘭等地工作,2016 年回臺參與g0v社群vTaiwan小坑,同時間加入唐鳳辦公室,與PDIS 團隊一同建立開放政府與協作會議機制。因懷念創作,隔年成立 Creatige Coding Taipei,與社群每週相約飲酒、聊天、創作。現任PDIS 設計顧問,並在母校CIID 擔任講師。

郭銳文(Raven Kwok
視覺藝術家兼創意技術工作者。他的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領域集中於探索電腦程式演算法在視覺美學表達上的可能性。2014年他畢業於倫斯勒理工學院電子藝術專業(RPI iEAR) 並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他的作品受邀在全球各個媒體藝術與電影節展覽展映。

詹媛安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碩士曾獲K.T.獎互動藝術組金獎、技術創新獎、北藝大創作卓越獎金獎等肯定 近年參與VR虛擬實境與AR擴增實境之領域開發,致力於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技術研發、視覺呈現、美學體驗等領域 

吳冠儒
新媒體藝術家、創意工程師、教育工作者。1985 年新竹出生,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士,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感知互動設計碩士。曾於Tellart 互動設計事務所任職首席創意工程師。目前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Jacobs Institute for Design Innovation 講師。個人創作多為實體互動裝置:透過重新呈現在自然中可見的造型與動態,訴說有關未來機械的故事。期望藉由與作品互動喚起小時候豐富的感受記憶,建立人,機器以及自然間的共生互動的療癒關係。作品曾在美國Currents New Media Art Festival,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日本Japan Media Art Festival等展出。

 

 

注意事項:
1. 部份線上講座採預錄影片,搭配中英字幕。問答環節將提供中文逐步口譯。
2. 主辦單位保有因應疫情狀況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